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铭  韦伟 《铁道技术监督》2011,39(5):34-35,39
简述客运专线无砟轨道CRTSⅡ型轨道板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CRTSⅡ型轨道板预制主要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和技术指标,包括模板清理与喷脱模剂,钢筋骨架的制作与安装,轨道板混凝土浇注、养护、放张及脱模存放,以及轨道板打磨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无砟轨道广泛应用,各型板式无砟轨道轨道板相关修复施工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总结运营条件下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轨道板胀板整治施工技术,对该技术加以分析阐述,为高速铁路养护维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CRTS Ⅱ型轨道板为有挡肩、单向先张预应力板,通过在高精度的钢制模型中浇筑混凝土,经过养护、脱模及自然存放后的混凝土预制毛坯板,然后利用数控磨床依据设计数据对轨道板承轨台进行精确打磨加工,实现高速铁路高精度、高平顺性的要求,毛坯板的制作精度(直线度为±0.3 mm)是保证打磨质量的前提,而模板的安装精度直接影响毛坯质量,以及轨道板打磨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CRTSⅡ型轨道板疲劳的潜在失效模式,依据混凝土材料的疲劳性能,建立列车荷载与温度荷载共同作用下CRTSⅡ型轨道板混凝土疲劳功能函数,利用该功能函数开展基于时变可靠度理论的CRTSⅡ型轨道板疲劳时变可靠性研究。时变可靠度、时点可靠度及蒙特卡洛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时点可靠度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蒙特卡洛结果有较大误差,而本文采用的时变可靠度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蒙特卡洛方法的输出结果几乎一致,说明本文方法计算精度较高。算例结果表明,在轨道板服役后期,轨道板纵向轨下截面处受拉边缘纤维混凝土容易发生弯拉疲劳开裂,这说明作为主要承受疲劳荷载(循环次数较多、荷载较大)的构件,轨道板的抗疲劳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无砟轨道板安装精调控制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轨道板铺设采用德国博格精调技术,将CRTSⅡ型轨道板的位置高程控制在±0.3mm内,技术的重点是轨道板自身的方向、高程及板与板间的过渡连接。对CRTSⅡ型板粗铺及精调作了简要的阐述,对在精调中比较常见的异常情况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CRTSⅡ型轨道板精调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逄明卿 《铁道勘察》2011,37(3):11-13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对轨道的高平顺、高稳定性要求非常高,给设计与施工提出了很高的标准。结合石武客运专线建设的经验,阐述了采用GRP点进行CRTSⅡ型轨道板精调施工方案,这一精调方案既保证了施工测量中的精度,又进一步提高了轨道板精调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7.
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打磨技术体系由打磨软件统领,包括生产管理、磨床控制、打磨操作、激光测量、雕刻5个子系统技术。通过对打磨技术体系的研究,尤其是对五轴机床联动技术、数控机床、磨刀技术、模腔循环技术等打磨技术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建立自主的无砟轨道技术体系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必经之路。通过石武客专、京沪高速铁路的使用和验证,表明自主系统比国外系统有更强的适应性,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8.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用CA砂浆的温度疲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充填层CA砂浆与轨道板接触面之间常见脱粘、离缝情况。为探讨CA砂浆在温度疲劳作用下与轨道板脱粘、离缝规律,采用-20℃到60℃的温度循环对试件进行疲劳试验,并对疲劳后的试件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和热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沥青基体在温度疲劳作用下的迁移、老化、黏性降低,CRTSⅡ型CA砂浆和轨道板混凝土经过16次循环后即出现脱粘,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9.
无砟轨道轨道板温度测量与温度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针对秦沈线和遂渝线无砟轨道板存在的问题,对轨道板温度进行全天的测量,总结轨道板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温度对轨道板的影响,根据温度测量结果,进行温度翘曲应力的仿真分析,为板式无砟轨道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论:通过对轨道板进行的温度测量,得出轨道板上表面和底面最高温度较当地最高气温分别高出16 ℃和3 ℃左右,轨道板上下表面的最大温差为10~13 ℃,轨道板侧面的温度梯度接近0.5 ℃/cm的线性变化.通过建立轨道板温度翘曲应力的计算分析模型,得出框架轨道板较普通轨道板发生更小的翘曲位移和翘曲应力;普通轨道板的最大翘曲位移为0.82 mm,框架轨道板为0.61 mm;普通轨道板的最大翘曲纵向应力为1.81 MPa,框架轨道板为1.51 MPa;普通轨道板的最大翘曲横向应力为0.75 MPa,框架轨道板为0.58 MPa.  相似文献   

10.
轨道板敷设是无砟轨道系统的关键,其敷设精度和质量对高速铁路的安全、平顺、稳定都有重要影响。阐述并分析高速铁路桥上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板粗铺、精调、灌浆等工艺及流程,为相关工程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板端设置挡台板式轨道存在的水泥沥青砂浆(CAM)层伤损及积水和排水问题,以减少CAM层撕裂和水的浸蚀为目标,对内置挡台板式轨道技术经济性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板端设置挡台的板式轨道相比,内置挡台的单孔板式轨道具有随板长增加而横向稳定性增强,以及附加弯矩及纵向受力特性与工型板式轨道相当的特点.对轨道板长度及其在常用跨度桥梁上组合方式进行了计算分析,论证了在32 m梁上采用5块长6 440 mm、24 m梁上采用4块长6 090 mm轨道板组合方式的技术优势、经济优势和施工优势,指出板长优化及组合方式优化对加快施工进度、节省投资方面具有的重大意义.建议单元板式轨道应优先采用单孔板式轨道及常用跨度梁上应采用6 440 mm和6 090 mm轨道板.  相似文献   

12.
京津城际铁路无砟轨道板的制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京津城际铁路工程全线采用改进的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国内尚无成功经验可借鉴.简述无砟轨道板预制厂的规模,介绍了高精度轨道板模具的制作历程和轨道板的制造工艺及质量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武广客运专线广州无砟轨道试验段是我国引进日本板式无砟轨道技术的试验段.以该工程为背景,根据CRTS Ⅰ式无砟轨道混凝土设计要求,对我国与日本在混凝土质量标准、设计理念与原材料质量标准的区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原材料优化选择,基准配合比的选定和试配以及试验室和搅拌站验证,轨道板混凝土各项技术参数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无砟轨道轨道板配筋对控制温度裂缝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板式轨道实体结构力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温度荷载和配筋形式下无砟轨道轨道板的应力分布,分析配筋率和混凝土应力对轨道板裂缝宽度的影响,并提出了轨道板合理配筋率,为无砟轨道设计和施工中轨道板温度裂缝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中铁二局承担的北京环线特大桥DK17+617.64~DK19+492.35先导试验段底座板施工,详细阐述了无砟轨道试验段的施工组织、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要点,对京津全线无砟轨道底座板的施工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晓波 《铁道建筑》2007,(11):79-80
在普通混凝土中填加高分子材料使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降低,提高了抗折强度和粘接强度,使抗裂性,抗冲击性得以改善,对高速公路以及高速铁路都具有较好的运用价值。在遂渝线纵连板式无砟轨道连接点填充混凝土的运用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应答器是CTCS-2级、CTCS-3级控制系统的主要设备之一.武广客运专线的应答器98%以上安装在无砟轨道板上.应答器的安装可使列车高速运行中,保证设备安全.无砟轨道板上应答器安装施工的流程及施工方法的部分内容已纳入铁道部<客运专线铁路信号工程室外设备安装规程>(TB10216-2009)中.  相似文献   

18.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施工技术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阐述了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垫层用高弹模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施工技术,介绍原材料的储存与管理、施工前准备、灌注前准备(包括轨道板精调、定位和压紧,封边砂浆施工和排气孔设置,底座预湿等),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拌制、灌注及养护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疲劳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受温度及列车荷载反复作用,存在裂缝及疲劳损伤问题,对于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疲劳设计及疲劳检算,尚无相关标准。借鉴公路混凝土路面疲劳的检算方法,结合现行国内混凝土结构标准,对道床板疲劳设计及检算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拟合出裂缝宽度与道床板疲劳配筋率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京津城际铁路岔区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在我国首次将板式无砟轨道成功应用于道岔区.介绍了岔区板式无砟轨道的结构组成、型式尺寸、技术特点及技术要求;对岔区板式无砟轨道进行了力学分析及配筋设计;简要阐述了岔区板式无砟轨道综合接地系统及过渡段设计处理措施.板式无砟轨道在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的成功应用,为我国岔区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