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客运专线弓网关系评价及其在京津城际铁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弓网关系是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国外高速铁路弓网关系需求、参数评价标准、京津城际铁路弓网关系评价标准的制定、接触网的静态、动态检测和联调联试,系统地总结我国客运专线弓网关系的评价标准,并根据京津城际铁路检测情况,对高速铁路弓网关系的设计提出建议.研究结论:通过对高速铁路弓网关系需求的研究与分析及实际检测,京津城际铁路采用的弓网关系评价标准是适合的,其弓网关系参数可以为我国牵引供电系统设计仿真平台和工程评价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指标参考.为减少高速铁路离线火花,建议对受电弓进行优化设计并增大接触线张力至30 kN以上;施工时进一步精确计算吊弦长度,严格控制安装误差,以减小接触网静态弹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检测弓网之间的接触力可以获得接触网与受电弓之间接触状况及其存在缺陷的数据信息,从而指导接触网的维修作业,以保证电气化铁路运输生产安全。介绍目前各国常用几种弓网接触力检测技术及方法,并对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以供我国电气化铁路弓网检测技术研究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3.
弓网接触力是评估弓网受流质量和接触网动态运行状态、验证仿真模型、优化设计及诊断接触网局部缺陷的关键参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增加,弓网接触力检测在接触网动态验收和运营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速弓网接触力检测技术随着传感器、高低压信号隔离、供电隔离、电磁屏蔽等技术的发展而趋于成熟,已实现在动车组最高试验速度400km/h的受流状态下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国内外标准中弓网受流检测的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了标准中接触力、硬点检测数据的处理和评价方法。针对整车型式试验和联调联试中评价对象的不同,分析了试验数据的特性,提出了不同试验场景中弓网接触力、硬点检测数据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研究了我国机车车辆整车型式试验和新建线路联调联试中弓网接触力、硬点检测数据分析和评价方法的差异及原因;针对我国现有弓网检测标准体系的不足,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和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弓网接触力测量方法及评价标准,分析了4种典型弓网接触力缺陷的形态、频次、波长3个特征。通过选择和构建4种小波,采用小波相似性系数进行缺陷诊断,可有效诊断产生弓网接触力缺陷的原因,为接触网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时速400 km高速铁路技术的研发是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环节。国内尚未有适用于400 km下弓网参数评判标准,且现有弓网结构参数无法满足该速度下列车的稳定受流。在建立弓网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基于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尝试建立适用于时速400 km下弓网接触力和离线率的评判标准,并提出400 km/h下弓网各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选用接触线张力35 kN、承力索张力21 kN、接触网弛度0.2‰、弓头悬挂刚度9 000 N/m、弓头悬挂质量6.0 kg、弓头悬挂阻尼80 N·s/m的参数值时,可将弓网接触力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由318.04,241.34,58.91 N减小到280.51,220.59,50.87 N,减小了11.80%、8.60%、13.65%,将离线率由4.33%减小到0.94%。优化后的弓网结构参数可以优化接触网弹性均匀程度、增强受电弓与接触网间的跟随性,从而改善弓网匹配效果,提高列车受流质量。研究成果可对400 km/h弓网参数评判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欧洲铁路技术规范对我国弓网标准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欧洲高速铁路能源子系统技术规范及弓网标准化体系的形成过程,分析能源子系统TSI中弓网要求的功能表征参数,得出弓网几何参数和弓网动态性能是规范弓网系统的关键参数。研究能源子系统TSI及其弓网标准体系,分析我国弓网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我国弓网标准并与国际接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秦沈客运专线接触网总体设计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从明确弓网系统及接触悬挂评价标准入手 ,通过对秦沈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的分析和总结 ,确立高速接触网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接触网是通过与其接触线相互摩擦运动的受电弓向电动车组或电力机车受流 ,弓网间稳定、良好的功率传输是实现高速行车的关键。为了衡量弓网间的受流质量 ,首先应确定对弓网关系进行评价的标准 ,而接触悬挂的评价标准则用于悬挂参数的确定。所选悬挂参数能否满足弓网间受流标准的要求并是否为最佳 ,需要通过计算机仿真或试验进行验证和优化。高速接触网的设计要体现安全、可靠和免维护性。因此 ,精确设计的概念应始终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9.
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弓网系统广义动态建模方法,并对弓网模型进行辨识及仿真研究。首先对离散化后的弓网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进行分析,构建ARX Hammerstein弓网系统模型,然后根据LSSVM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最后利用弓网实际检测数据对该弓网模型进行弓网接触力的建模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LSSVM-ARX Hammerstein弓网模型可以有效地逼近弓网系统接触力的动态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从而验证了所提方法用于弓网系统广义动态建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方岩  吴积钦  李岚 《中国铁路》2010,(10):67-70
欧洲高速铁路弓网系统标准体系依据TSI建立。体系包含受电弓试验、架空接触网设计与施工、弓网动态性能测量、弓网动态性能仿真和弓网相互作用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学习、借鉴欧洲高速铁路弓网系统标准及其体系,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铁路弓网系统标准及其体系,对快速发展的中国铁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我国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的现状,对客运专线旅客服务信息系统进行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12.
介绍秦沈客运专线客运广播系统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和控制管理软件的功能组成.  相似文献   

13.
客运专线通信系统可靠性测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客运专线联调联试的通信系统可靠性测试,介绍传输系统、GSM-R系统、调度系统、数据网、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传输网络结构。通过功能测试,给出传输系统保护倒换过程对调度系统、GSM-R系统、数据网、视频监控系统业务的影响,以及调度系统、GSM-R系统的2Mb/s通道保护倒换对业务的影响,验证客运专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客运专线建设的具体现状,浅谈会议电视系统的H.323和H.320两大标准的差别,分析会议电视系统建设方案选择,并探讨未来客运专线的会议电视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综合接地系统,往往由站前单位负责施工,因而常在综合接地上出现问题。为了减少问题的发生,确保站后施工的可靠有序衔接,就综合接地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连接工艺、材质等进行阐述,确保综合接地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6.
铁路客运专线系统结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系统工程中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对铁路客运专线系统的系统结构进行模型化处理和分析。在对铁路客运专线系统组成和子系统接口关系描述的基础上,建立客运专线系统结构的布尔矩阵模型,揭示了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DEMATEL方法解析各子系统相互之间影响的强弱程度,给出各子系统的综合影响程度(影响度,原因度)及其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度)。研究表明:铁路客运专线系统的各子系统在系统评价体系中,重要程度最高的是动车组子系统,然后依次是通信信号控制、基础设施和运营调度等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影响较大的依次是通信信号控制子系统、动车组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运营调度子系统和牵引供电子系统,而动车组子系统则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秦沈客运专线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沈客运专线调度集中系统是一个分布式协同工作的安全信息广域网。提出分布式协同工作的原理。根据线路特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出采用专家系统的构建方法和推理原则实现车次号的追踪和确认。采用最不信任原则设计控制命令生成及下达算法,就关键的进路控制命令的生成和下达进行分析。利用建立在专家系统之上的多目标滚动优化算法,实现对阶段计划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以新建成都至都江堰铁路信号系统工程建设为背景,针对无配线车站、尽头式车站、Y型支线、与地铁2号线连接等特殊情况,结合现有客运专线技术体系,提出一些典型信号系统涉及问题的解决方案(部分方案已随本线的建设铁道部已正式颁布标准规范),并讨论存在其他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1 项目概况 北京一石家庄客运专线北起首都北京,南至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线路全长278km,其中北京市境内50km,河北省境内228km。沿线经过北京市及所辖的石景山区、丰台区、大兴区、房山区,河北省保定市、石家庄市。  相似文献   

20.
线路走向与工程概况 合武客运专线横跨安徽省西部、湖北省东部,东起合肥市,西至武汉市,是沪汉蓉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全长359.361公里.线路从合肥站引出,经徐底下疏解区至桃花店站,并线于合九线,在合肥西站南面与合九线疏解后,与既有宁西线并线引入长安集站,并在长安集站西咽喉与宁西线分线西行,经南分路后,与既有宁西线并行引入六安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