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释能降压”专项技术 “释能降压”技术,就是针对隧道施工中所遇到的高压富水充填溶腔,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精确爆破,把溶腔打开,释放溶腔内所存储的高压泥水,削减势能,降低泥水压力,从而消除隧道溶腔处理的高风险。然后。对溶腔进行清淤、  相似文献   

2.
主要论述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施工穿越大型高压富水块石充填型溶洞的施工技术方案,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精确超前探测溶洞的位置形状,通过迂回绕避先行越过溶洞腔体,回头对溶腔采用释能降压措施,解除溶洞出现不可预料的突水突泥石安全风险,然后对溶腔溃口进行封堵,主溶腔处采取加强初期支护措施治理溶洞,隧道衬砌结构紧跟顺利穿越大型溶洞,对隧道通过有复杂充填物大型溶洞施工具有系统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谈隧道施工释能降压法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星 《铁道勘察》2013,39(2):27-30
深埋岩溶隧道常遇到富水溶腔,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大、处理难,为降低施工风险,有时采用释能降压的施工方法。研究释能降压法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实例分析野三关隧道602溶腔释能降压后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岩溶发育的深埋越岭隧道采用释能降压法处理高压富水溶腔可降低施工风险,便于隧道快速通过,但对地表和地下水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建议隧道通过后,对释放的地下水进行封堵,恢复地下水原有的状态,避免对生态、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梅 《中国铁路》2010,(12):42-47
隧道建设常遇到溶腔、断层、高地应力、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在喀斯特地区,大型高压富水充填溶腔给隧道建设带来极高风险,传统采用的注浆法难以保证施工安全。宜万铁路在实践中提出释能降压法,并在云雾山等四座高压富水充填岩溶隧道中成功应用。以云雾山隧道为例,对释能降压法的概念、内容、适用条件、时机、施工步骤等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溶腔处理中,宜万铁路首次采用释能降压施工技术,成功降低溶腔水位,对施工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研究,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临界控制爆破技术在宜万铁路大支坪隧道990高压富水溶腔释能降压中的实例应用。  相似文献   

7.
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进口施工过程中,通过超前钻孔,探测到DK363+629溶腔,溶腔内充填物以清水为主,含少量泥砂,实测水压力0.68 MPa,单孔最大涌水量450 m3/h。针对该溶腔,先后进行了注浆试验和放水试验。注浆试验表明,在规模较大的充水溶腔中,注浆量难以确定,且会受动水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注浆效果。放水试验表明,由于溶腔水的补给量难以确定,规模较大的溶腔补给量往往较大,因此仅通过钻孔放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排泄溶腔水的目的,且排水受地表降雨影响很大。在隧道进出口平导贯通后,通过方案比选,利于平导施作泄水支洞,对溶腔实施释能降压,然后爆开揭示溶腔进行观察,使溶腔处理变暗为明,从而可以得到可靠的处理方案。针对该溶腔,释能降压后,对溶腔基底采取换填,对隧道两侧设置护墙,对岩溶水采取引排、限排措施,隧道结构采取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8.
宜万铁路是目前国内外已建和在建工程中岩溶及岩溶水最发育、最复杂的工程,其中,野三关等5座隧道岩溶及断层处理又最为复杂。野三关602溶腔、大支坪990溶腔、云雾山617组合溶腔、马鹿箐978溶腔、齐岳山F11断层等工程难点的处理措施主要有:建立水文观测来分析降雨、水量、水压之间的关系;超前地质预报特别是钻探判断溶腔规模;建立避险预警系统和视频监控,对相邻洞室进行封堵,规划泄水线路,将潜在的工程风险转化成工程措施;针对不同溶腔特点采用释能降压与加固注浆、管棚等措施相互组合,对高压富水断层采用排堵结合,采取信息化跟踪注浆工艺,效果较好;结构处理中对开挖线以外一定范围内的空腔回填混凝土,加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对结构进行长期观测以判断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结合大支坪隧道帷幕注浆技术的成功运用,介绍了注浆技术在隧道内高压富水溶腔地段施工的可行性和取得的预期成功,为今后类似隧道的施工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宜万铁路隧道岩溶规模化处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宜万铁路是目前国内外已建和在建工程中岩溶及岩溶水最发育、最复杂的工程,159座隧道中岩溶隧道占91座,采取结构措施处理的岩溶共1 088处,岩溶的类型主要分为暗河、管道、贫水溶洞、富水溶洞以及裂隙和断层,针对相同类型的岩溶,采取了规模化的处理措施,主要有注浆加固、溶腔防护加固、分水降压、释能降压、迂回绕避和隧底溶腔桩基、注浆、钢管桩、加强板、拱桥等溶腔处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