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路专用线接轨站的选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专用线通常都要与国铁既有车站进行接轨,选择合适的接轨站,对节省工程投资、合理组织车流、减小运营支出等都有显著的实际效果.因此,在铁路专用线接轨站的选定过程中,对铁路专用线的地理位置,近、远期路网构成,专用线货流近、远期运输径路,机车交路、运输疏解等进行综合分析,经技术、经济比选,最终确定铁路专用线接轨站.  相似文献   

2.
目前,传统的铁路专用线建设模式是铁路专用线自接轨站接轨,通过区间正线引入厂区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的区间正线受地形条件、厂区位置和沿线规划影响较大,这些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铁路专用线建设工程投资的增加,如能根据运输性质考虑缩短区间正线长度,在接轨站旁边设装车作业站,将大大减少专用线工程投资.以乾元公司铁路专用线建设模式为例来研究铁路专用线场站模式,就如何在接轨站旁边设装车作业站,实现接轨站设备与铁路专用线共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铁路专用线是衔接国铁路网与工业企业(厂、矿、港)的重要纽带,其接轨方案直接影响专用线运输效率效益。结合安徽丰原集团地理位置及周边既有铁路车站分布,分析连城站接轨和固镇站接轨2个方案。在综合比选确定连城站接轨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连城站东侧接轨方案与西侧接轨方案。经过比较分析线路长度、工程投资、车站改造条件、运输组织、城市规划等因素,确定采用连城站东侧接轨方案,为铁路专用线接轨站设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运量和既有设备2个方面阐述宁津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轨站惠农站,计算惠农站到发线能力、咽喉通过能力,计算结果表明惠农站能力能够适应铁路专用线运量增长需求,维持既有规模不变。根据运输径路不同,分别研究专用线从惠农站兰州端接轨方案和惠农站包头端接轨方案,其中结合国家粮库的位置,惠农站包头端接轨方案又分为均在包头端疏解方案和利用既有国家粮库专用线发车方案。分别从工程实施、对既有线路运营的干扰程度和投资成本等方面,分析比较各接轨方案的优缺点,最终建议采用惠农站兰州端接轨方案。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兴隆工业园拟新建铁路专用线来满足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针对专用线接轨站的选择,确定在地理位置离园区最近的兴隆镇站接轨。通过分析接轨站既有概况,提出站房对侧接轨方案(方案Ⅰ)、站房同侧接轨方案(方案Ⅱ)、接轨站设反接联络线单侧疏解方案(方案Ⅲ)、接轨站双侧疏解方案(方案Ⅳ)4个接轨方案,从专用线车流、工程量及难度、工程投资等方面,对接轨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最终确定采用方案Ⅱ即站房同侧接轨方案。  相似文献   

6.
根据线网规划,厦门地铁1号线包括主线与支线工程。对于支线接轨于主线的内林站,在地铁客流预测的基础上分析主支线的运营模式,依据"尽量降低主支线内林接轨站预留工程规模"的原则,从运营模式、支线建设时序、预留工程等方面研究支线的接轨方案和内林站站型。  相似文献   

7.
结合神华青龙寺煤矿拟接轨铁路及接轨站条件,对专用线接轨站方案、接轨点方案等进行工程投资及方案优缺点比选。  相似文献   

8.
铁路单线支线与双线干线在干线车站接轨,如果采用简单的平面衔接方式,由于支线与接轨站之间的行车作业不可避免要穿越干线铁路的正线,势必会大幅度降低接轨站的通过能力。为此,线路设计常采用修建疏解线的方式,与干线铁路立体交叉,将支线的列车分上下行接入接轨站。例如在万安一义棠联络线疏解工程的设计中(如图1所示),联络线与接轨站平面衔接,疏解线与双线干线立体交叉后引入接轨站。  相似文献   

9.
程家兴  徐娜 《铁道货运》2021,(8):25-30,37
为新建恒合源煤炭物流港配套实施相应的铁路专用线是推进原平市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完善铁路货运基础设施的重要举措.在阐述原平市恒合源煤炭物流港铁路专用线接轨站选择的基础上,结合朔黄铁路龙宫站既有概况,提出恒合源专用线接轨方案,该方案具有龙宫站改建工程较小、对龙宫站既有运输组织影响较小等优势;从装车设备、车站布置形式、线路走向...  相似文献   

10.
铁路专用线对于承接铁路大宗货物运输、支撑货运增量具有重要作用。在阐述铁路专用线网络布局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铁路专用线布局较为分散、经营产品相对单一、货运作业效率不高、铁路专用线规划滞后的问题,构建基于货流集中化的铁路专用线布局规划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构建基于货流集中化的铁路专用线布局规划模型,可实现货流集中,有效降低专用线运输总成本并减少接轨站取送车次数,显著提升铁路专用线作业效率,为优化铁路专用线布局、提升接轨站运输作业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