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针对铁路声屏障外观状态检查效率低、检测精度差的现状,为满足自动化、智能化检测需求,开展声屏障表观病害智能检测技术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声屏障检测技术现状,提出基于图像的铁路声屏障表观病害智能检测技术方案。重点对声屏障外观成像、主从协同控制、在线识别等关键技术的实现方式进行研究,同时对部分功能进行了试验验证;基于钢轨探伤车进行图像采集,检测速度80 km/h,建立声屏障病害典型样本数据集,验证了在线识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铁路声屏障表观病害智能检测技术可大幅提升病害检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声屏障结构气动力测试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声屏障结构安全问题日益得到重视。为寻求声屏障的最佳设计方案,保障行车安全,本文在研究国外高速铁路声屏障气动力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方式基础上,结合京滓城际铁路声屏障的结构形式,确定我国高速铁路声屏障结构气动力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速铁路声屏障的安全可靠性,从气动效应角度阐述其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存在的挑战,并基于我国高速铁路声屏障应用场景,探讨列车脉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声屏障结构的振动特性,结合技术标准中与气动效应相关的要求和规定,提出完善标准体系的相关建议,并对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结果表明:列车脉动力受列车运行速度、列车车型及声屏障设置位置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列车脉动力与运行速度的平方基本服从线性关系;声屏障气动效应还与车头流线型、车体截面形状等列车气动性能参数相关,相同速度条件下不同车型的脉动力差异可达45%;在列车脉动力作用下,声屏障钢立柱以横向振动为主,呈现典型受弯构件的特征,而单元板以整体往复横向运动为主,振幅受安装状态的影响显著,声屏障动力性能评估重点为结构的低频振动;未来可结合声屏障结构振动特征和服役性能变化情况,深化声屏障气动荷载产生机理和动力分析方法的研究,探索声屏障服役性能演变机理和规律,完善声屏障结构安全性能检测评估体系,发展快速高效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给磁浮列车轨道两侧声屏障高度合理设计提供参考,基于三维可压缩、非定常N-S方程和k-ε湍流模型,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磁浮列车在不同高度的声屏障内交会时,磁浮列车、声屏障及电缆的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声屏障高度对磁浮列车表面压力和侧向力影响较小,对声屏障自身表面压力和电缆盒冲击载荷影响较大。声屏障纵向表面压力变化最大值和气动载荷最大值均出现在磁浮列车头头交会截面处,垂向表面压力变化最大值出现在3.6 m高处;随着声屏障高度增加,声屏障气动载荷增大,声屏障高度为5 282 mm和3 700 mm时,最大声屏障表面气动载荷相对1 500 mm高时声屏障分别提高了106.7%和71.1%,相同高度测点压力变化幅值最大增加56.6%。声屏障内侧布置的电缆盒所受纵向冲击载荷随着声屏障高度的提高也有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境友好型铁路建设的发展要求,声屏障作为有效的降噪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脉动力是声屏障动力设计中必须控制的因素。基于ALE方法构建高速列车、声屏障、空气三维数值模型,对列车经过声屏障时产生的脉动力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声屏障脉动力分布特性及脉动力时程变化特性,分析列车运行速度、声屏障高度、与股道中心线距离等因素对脉动力的影响规律,数值模型求解采用并行计算技术,分析并行区域分解方案对并行效率及加速比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为高速铁路声屏障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声屏障受列车运行脉动力的影响,对声屏障立柱与桥梁连接部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要求高。本文结合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声屏障设计,提出了多项连接安装新技术,并在综合测试中得到验证,为今后高速铁路声屏障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声屏障是减少运营噪声的有效措施,但声屏障的设置会产生“廊道效应”,对乘客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本文将高速列车乘客在旅途中的视觉信息作为分析目标,将声屏障的景观特性细化为空间特性和视觉特性,并系统阐述空间特性和视觉特性的具体评判和量化方法。借助数字摄影和图像处理技术,对已建高速铁路不同声屏障的景观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并以此构建高速铁路声屏障景观层次灰色分析模型,实现对不同声屏障景观特性的量化评判。在此基础上,给出高速铁路声屏障景观选型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相比传统直立式声屏障,半封闭声屏障对高速铁路噪声显然具有更优的降噪效果,但当前对半封闭声屏障在真实服役状态下的声学性能研究却极其有限。为此,以某高速铁路桥上半封闭声屏障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试验和统计能量分析(SEA)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SEA方法的基本理论。然后,从声源特性、隔声量和降噪效果三方面对半封闭声屏障的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相关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建立了半封闭声屏障SEA预测模型,并依据现场试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多重反射效应使得半封闭声屏障内侧的噪声增加2~3 dB(A);相比高2.15~3.15 m直立式声屏障,半封闭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可提高5.7~2.9 dB(A);声泄漏使得真实服役状态下半封闭声屏障的隔声量小于声学实验室内的测试值;在考虑1.0 mm宽缝隙所引起的声泄漏后,计算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铁路声屏障应用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我国既有铁路声屏障应用状况基础上 ,探讨性地提出了铁路声屏障的评价方法和应用效果。建议采用列车通过时段的等效声级插入损失值作为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的评价量 ,测点位置除应包括各保护目标外 ,还应增加测量距离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 30m处 ,距轨面 1 5m高处的声屏障插入损失值 ,以利于统一比较不同场所的声屏障实际降噪效果。按照上述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铁路已建成的多数 2 5~ 3 5m高的直立吸声式声屏障 ,在铁路边界测点处的降噪效果为 3 6~ 6 5dB(A)。  相似文献   

10.
城际铁路单侧高层建筑物声屏障形式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选择合理的声屏障形式与高度,可有效降低噪声污染、减少搬迁量。设置声屏障,是控制声传播途径的最有效办法。以某城际铁路穿越城市建成区,为保护单侧高层声环境敏感建筑为例,通过对直立式声屏障、全封闭声屏障和半封闭声屏障的比选,确定声屏障形式选用半封闭式。在满足接触网、桥梁等专业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声学计算、结构检算,确定半封闭式声屏障总高度为8m,跨度11.3m。对于列车设计时速250km及以下时速的城际铁路,设置半封闭式声屏障,单侧降噪效果在8.7~11.2dB,可满足铁路边界噪声限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吕武  王小方 《机车电传动》2006,(2):46-48,57
介绍了北京地铁车辆电气设备检测装置的软,硬件构成.详细地阐述了一些关键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检测准确、高效。  相似文献   

12.
提出用智能网技术实现铁路专用通信业务的设想,重点分析了可行性。以这种方式实现的铁路专用通信网可以与数据网互联接,方便拓展业务,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介绍北京五环路石景山南站高架桥主桥转体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功能及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地铁线路维修标准的现状,提出编写地铁线路维修规程框架的设想,讨论几个重要的维修标准,并对地铁线路维修标准值得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列车提速等给机车质量带来的新问题,分析了现行机车检修修制的不舍理性;提出了对机车小、辅修制度改革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针对青藏铁路的地理位置处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气象条件复杂多变,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很高的情况,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耐久性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根据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通过试验室试验和工程现场试验得出基本参数,通过工程应用验证其科学性。 研究结果:在青藏铁路施工中,严格按本文施工工艺施工,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质量。 研究结论:耐久性混凝土施工要严格控制配合比的准确性,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配合比。另外,对混凝土的振捣、养护要求也较普通混凝土严格。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高标准、严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朔黄线开通过程中对几处电源混电故障的查找,没有机械地按照惯例采用断电源环线的方式进行,而是根据故障现象,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故障处理,减少了故障处理时间及对运输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转k摇枕的结构及铸造工艺难点,确定了铸造工艺方案,设计了浇注系统、冒口。  相似文献   

19.
铁路车辆用主变压器由于绕组采用高温超导导线材料,使线圈重量减轻,并提高了铁路车辆的效率.这种变压器需要将高温超导导线材料浸入液氮中.同时,为使液面高保持在一个面封闭的系统内还必须有一个冷冻系统.根据器件试验的结果,阐述了采用高温超导导线材料的铁路车辆用主变压器的特征.描述了冷冻机负荷的变动,包括冷冻机温度控制以及冷冻机冷盖与变压器间的热传导特性.还描述了电流插片热侵入特性.  相似文献   

20.
《铁路轨道施工规范》宣贯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轨道施工规范修编经过、编写原则。着重介绍新规范的主要特点、主要修订内容和对新规范的修改补充建议。对部分条文的争议情况或主导思想所作的介绍 ,既体现了其修订的必要性 ,也是执行过程中应加以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