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铁路调度信息系统包括多个业务场景,每个场景的应用架构涵盖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和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将不同场景应用在客户端进行集成是当前的主要问题.OSGi技术为客户端集成提供了通用的解决方案.开发OSGi插件进行既有应用的集成,在插件启动类中进行系统界面加载;根据用户对系统集成的需求,对用户权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根据用户权限,OSGi框架进行应用的启动加载,从而实现既有应用系统的整合,并且按照权限内容实现功能定制.  相似文献   

2.
会议电视技术是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一种,可实现多地点之间的交互式信息的沟通和管理。会议电视系统是由终端设备、多点控制设备、路由器及协议适配终端等组成。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会议多点控制、诊断、管理功能及其特点,并阐述了会议电视系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交互式CAD技术与优化技术相结合,开发自动优化型铁路定线CAD系统软件,开发采用混合语言编程和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本文着重介绍本系统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4.
大型养路机械施工作业由于线路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为其开发的作业管理系统的客户端软件必须满足其现场施工管理中网络使用偶尔连接、数据处理复杂的业务特点.为此,选择了下一代客户端软件智能客户端来进行系统客户端软件的开发.介绍智能客户端的应用特点,并对铁路大型养路机械施工作业管理系统中智能客户端偶尔连接特性的设计与实现作了详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5.
从XML在WebGIS中的应用分析着手,对地理空间数据的网络传输、数据共享、软件体系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设计和实现了基于SVG、GML和WebService新技术的地理数据的Web发布系统.  相似文献   

6.
数据通信是互联互通的关键,以实现设备互换、联通联运后列车安全可靠运行,基于OPC UA在数据采集、通信方面的高安全可靠性,对其在城轨信号系统互联互通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架构,从结构功能出发,定义服务器和客户端。在VS2015开发平台上,制作X.509证书,采用SSL协议,使客户端对服务器进行单向认证,对满足OPC UA的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信息交互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OPC UA协议能使消息在不同设备间安全交互,与传统多设备多驱动多协议相比,降低了软件设计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7.
软件中间件技术在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描述和总结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功能组成,分析AFC系统软件体系的特点和需求,对软件中间件技术及消息中间件进行了详细论述,讨论了消息中间件TongLINK/Q在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AFC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peer-to-peer方式的VoD系统中,用户的观看行为、网络中资源块(chunk)的分布、下载速度和pre-fetch机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往的研究通常专注于某个方面,而没有考虑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对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模型描述p2p VoD系统中上述各因素间的关系,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一种新的pre-fetch机制,能在保证用户流畅观看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下载速度。该模型提供一种更为精确的了解客户端行为的方法,为其他各类p2p应用中研究用户行为、设计下载机制、优化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VxWorks的实时多任务程序设计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多任务程序设计是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的基础.随着嵌入式系统性能的提高和功能的复杂,实时多任务程序设计会越来越复杂.简要介绍VxWorks下实时多任务程序设计机制,通过一个利用实时多任务来实现的通讯模型,重点介绍VxWorks下实时多任务程序设计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字地球铁路三维空间选线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传统二维定线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数字地球的铁路三维空间选线思想,分析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Google Each和AutoCAD集成式的设计平台.利用Google EarthCOM API、KML标记语言以及多线程技术,开发了基于Google Each的铁路交互式设计模块和方案综合展示模块,并将系统成功地应用到多条铁路的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介绍桥上无缝道岔轨下基础“门”形筋混凝土道床、带限凸台道床板、底座纵连式道岔板5种无砟轨道结构。建立桥上3种无砟轨道结构的无缝道岔模型,提出计算参数,分析3种无砟轨道结构对桥上无缝道岔受力和变形影响,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桥上底座纵连式无砟轨道结构无缝道岔与桥梁的纵向相互作用力较小,是一种受力较为合理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驼峰超速连挂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驼峰超速连挂事故进行分析。分析对事故有重要影响的线路、调速设备和车辆等因素,考虑到贝叶斯网络能较好解决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可以双向推理的特点,建立驼峰超速连挂事故树,并将其转化成贝叶斯网络,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基本事件的后验概率。结果表明,超速连挂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线路纵断面、调速设备制动能力以及新型重载车辆三方面。进一步考虑新型重载车辆的共因失效问题,建立贝叶斯共因失效混合网络,计算并分析新型重载车辆对超速连挂事故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既有驼峰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遮挡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检测、跟踪和识别时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之间的遮挡,以车辆常用的矩形模板为先验知识,首先对存在车辆遮挡的连通区域提取边缘轮廓,然后获取轮廓上的4类特征拐点,最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轮廓特征拐点的车辆分离算法,将相互遮挡的车辆分离开来,便于后续对车辆的跟踪、匹配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有效性、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铁路客车空调存在的问题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在系统仿真、负荷预测、能量管理、故障诊断、系统辨识控制等方面的优势,综述了ANN在暖通空调(HVAC)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阐述了我国铁路客车空调研究领域引入ANN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高寒地区机车的运用状况,指出电力机车在低温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机车的低温试验、关键部件、相关材料以及防寒加热等方面,提出电力机车防寒设计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上越新干线列车脱轨事故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新县中越地区于2004年10月23日发生里氏6.8级浅层直下型地震,地震引起线路剧烈横向晃动和上下起伏震动,导致列车脱轨。在新干线沿线加大地震早期检测预报系统布设密度,研究新的地震波检测方法以及地震预报技术和装置。研究和试验L型防脱轨护轮轨,并对鱼尾板进行加厚改造。在转向架上安装振动加速度检测仪,提高制动反应速度。在转向架轴箱下面安装反L型车辆导向装置,车辆脱轨后,导向装置会钩住钢轨,防止车辆过远偏离轨道溜逸。用厚钢板包覆桥墩、向桥裂缝灌注树脂和用碳纤维布等方法对桥梁进行加固。通过对列车脱轨事故分析和采取的对策,为我国铁路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目的:通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掌握掌子面前方地质信息,为施工单位优化施工方案、安全科学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等提供依据,为预防隧道塌方、突水、突泥、突气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等事故及时提供信息,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方法:本文以作者在八盘岭隧道和长梁山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亲身经历为背景,着重介绍了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在我国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的长大隧道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和研究的重大意义。研究结果:本文系统地分析和归纳总结了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地质超前预报目的及内容、预报的各种方法、预报成果的输出形式和方式、预报时间安排和过程、探讨和研究的结论等,侧重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各种方法。研究结论:地质超前预报是隧道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纳入施工工序,可以指导施工,为隧道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缤辉  赵明华  张玲  雷勇 《铁道学报》2012,34(4):94-100
针对Winkler地基模型不能考虑梁与地基底面摩阻效应的不足,在地基与梁底接触面上引入一系列各自独立的水平弹簧,假定弹簧反力即切向摩阻力与梁底和地基间的切向相对位移成正比,从能量角度出发,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建立考虑底面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能量方程,并引入位移形函数进行求解,导出对称载荷条件下考虑切向摩阻力作用时地基梁位移及内力解答。最后通过地基梁计算实例分析,验证该解答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对相关计算参数进行深入探讨。计算结果表明:切向摩阻力沿梁长呈非线性分布,其对地基梁挠度及弯矩计算的影响较大,而对剪力的影响并不强烈。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浙赣线CTC系统的建设实际,提出了在繁忙干线中列车运行控制和调车运行控制的冲突问题,CTC区段与非CTC区段的衔接问题,阐述了解决并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城域网环境中高速增长的互联网流量,必须利用DWDM提供的空前带宽资源,同时必须使DWDM网络优化以至于提供IP QoS能力。传统的SDH/SONET光网络是具有高速容量和低时延,微小错误率的传输管道,在现有传送网QoS方面作出了贡献。但单个分组或汇聚的流量在光域上Gbit速率下不能被跟踪和控制。当IP成为具有支配数据传输的选择时,就必须设计QoS模型来处理某些实时业务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