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检测实例对传统频谱干扰检测、实时频谱干扰检测、扫频干扰检测的原理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服务质量的在线干扰检测方法,重点对联动分析技术、阻塞干扰自动识别、互调干扰自动识别和频谱模型识别技术进行研究。根据该检测方法研制的干扰检测系统在GSM-R网络及LTE-R网络干扰检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结合铁路现场无线列车调度电台维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发信机噪声、杂波辐射、邻道功率辐射、互调干扰和收信机阻塞等干扰现象产生的机理,提出解决方法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上海轨道交通民用通信系统的移动通信引入系统包含了GSM、CDMA、WLAN与所有3G系统,在站厅、站台和隧道区间共用一个分布系统的POI、天线和漏缆,因此必须控制系统间的干扰。系统间的干扰主要有杂散干扰、互调干扰、阻塞干扰等三种。分别对多系统共站、共缆产生干扰的机制、隔离度计算进行分析,并提出工程上消除对关键器件干扰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1概述 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网GSM—R与公众移动通信网GSM、CDMA的使用频率共存于885MHz~960MHz。GSM—R所使用的频段与中国电信CDMA下行以及中国移动GSM下行频段相邻,因此,GSM—R系统与其他频段的公众移动通信网相比,干扰情况更加复杂。按照其干扰种类可分为同频干扰、邻频干扰、互调干扰、杂散干扰、阻塞干扰等。这些干扰分别由外部于扰、内部干扰或两种干扰叠加而成,对GSM.R移动通信系统造成上行和下行干扰。本文就GSM和CDMA系统对GSM—R网络可能产生的干扰情况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地铁区间阻塞是通风设计考虑的重要工况,提出了阻塞场景的概念,并将阻塞场景划分为单点阻塞、连续阻塞、区域阻塞和多点阻塞等几种。结合地铁运营经验,分析了列车迫停区间的诱发原因、影响范围及案例。详细阐述了不同阻塞场景的通风方案,论述了阻塞等待时间的确定过程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公网5G上高铁的小站系统对铁路5G-R车载终端的电磁干扰风险,研究了动车组内5G小基站和5G网关的射频指标,以及铁路5G-R车载终端的抗干扰电平要求。对公网5G小站系统与5G-R车载终端间的杂散干扰和阻塞干扰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室静态测试,得出了公网5G网关与铁路5G-R车载终端的车顶天线之间无电磁干扰风险的最小距离结论。测试结果表明,在满足适当部署间距的前提下,公网5G小站系统对铁路5G-R车载终端无电磁干扰风险。  相似文献   

7.
分析阻塞比对临界风速的影响,采用1∶20缩尺隧道模型,在火源功率为5.88kW时,对9种不同阻塞比的临界风速进行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车辆阻碍物时临界风速明显降低,并随着阻塞比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比例略小于阻塞比;对临界风速的测量值进行数据拟合得到阻塞比修正系数为0.548,从而提出考虑阻塞比时临界风速的计算公式;对比分析本实验所得与既往研究所得临界风速减小比例与阻塞比的关系,认为火源燃烧面高度、火源位置(火源与阻碍物的相对位置关系、火源在阻碍物内/外部)和车辆侧壁开口面积是导致有车辆阻碍物时临界风速减小比例与阻塞比关系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列车实际发送旅客量的角度出发,基于阻塞流理论,对基于列车运行图建立的网络拓扑模型中各车站所衔接方向的阻塞状态进行判断,并通过考察各方向的旅客通过能力匹配情况,找到阻塞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后,将旅客通过能力不匹配方向上的客流,依据需求诱导到抗阻塞能力较强的方向上,完成阻塞消解。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个多山的岛国,岸坡陡峻,河流湍急。每到雨季,暴雨成灾,经常出现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等山区铁路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到冬季,大雪封山,干扰行车,阻塞交通。这一切都对日本山区铁路的运输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日本铁路部门将自然灾害发生后对铁路行车的威胁和影响称为次生灾害(也称二次灾害)。据统计,日本铁路约有1/3以上的行车事故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 为了防止自然灾害对铁路行车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地铁隧道区间阻塞工况临界通风速度的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建立了地铁隧道区间段发生阻塞工况时空调列车周边热环境模拟的物理模型,并利用CFD的模拟分析软件对三种类型隧道的阻塞工况进行了数值求解。模拟结果表明对不同土建几何结构的隧道区间,地铁阻塞工况所要求的临界通风速度并不一致;我国目前的地铁设计规范中,关于列车阻塞所在的区间隧道的通风设计要求的表述是不够完善的,需要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1.
以武汉长江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FDS5.0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隧道实体模型,进行火灾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不同火灾热释放率、车辆长度、火源车辆阻塞比以及附近车辆之间间距、附近车辆长度、附近车辆阻塞比6种因素下,隧道内拱顶温度和人平均身高Z=1.70 m处CO浓度的分布规律,并对这6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隧道的拱顶温度随着热释放率和阻塞比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着火车辆长度的增加而减小;Z=1.70 m处CO浓度随着火灾热释放率和车辆长度的增加而增大,随阻塞比的增大而减小;影响隧道火灾的主要因素是热释放率和车辆阻塞比,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二种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本建立了地铁隧道区间段发生阻塞工况时空调列车周边热环境模拟的物理模型,并利用CFD的模拟分析软件对三类隧道的阻塞工况进行了数值求解。模拟结果表明对不同土建几何结构的隧道区间,地铁阻塞工况所要求的临界通风速度并不一致,我国目前的地铁设计规范中,关于列车阻塞所在的区间隧道的通风设计要求的表达是不够完善的,需要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3.
于国旺  邓军 《中国铁路》2013,(12):66-69
高速铁路供电SCADA系统采用多线程技术实现后台控制模块,线程安全的实现是其技术关键。从系统设计角度分析采用多线程技术的必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线程同步问题,指出保证线程安全的技术路线,提出环形缓冲区方法实现阻塞及非阻塞线程安全方案,并给出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分析GSM-R网络可能存在的外界干扰类型,提出一种GSM基站信号干扰、CDMA基站带外干扰和高斯白噪声干扰、三阶互调干扰和二倍频信号干扰的检测和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针对列车横截面积与隧道横截面积比值阻塞比的不同,分析计算长隧道内运行的高速列车在不同速度下,由于空气动力学效应引起的列车阻力及热量增加,综合考虑辅助设备发热及隧道壁面热传导导致的能量损失,合理预测不同阻塞比下高速列车运行引起的隧道内温度升高及隧道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得出长隧道内由于高速列车运行引起的热、力效应.研究结论:通过计算与分析表明,列车高速运行导致隧道内阻力变化及热效应的大小,受到列车隧道系统阻塞比的影响比车速的影响更大,列车空调放热是隧道内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壁面摩擦等因素也会导致隧道内热量的进一步增加,行车密度对温度的影响将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高阻塞比的列车隧道系统,隧道中部残留的热量还较多,热量积聚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利用动态网格技术和DPM(离散相模型)技术,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地铁列车行车速度、阻塞比、通风竖井数量等因素对隧道内活塞风速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以及不同竖井数量下井口释放污染物的扩散规律.结果 表明:隧道内活塞风速度场的分布情况及通风房间内污染物的衰减规律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竖井风量和行车速度、阻塞比成正比,而与竖井数量无明显关系;活塞风速与行车速度、阻塞比成正比,而与竖井数量亦无明显关系;当井口释放污染物时竖井的数量越多,隧道内的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确定混合交通中横向干扰对机动车行驶速度影响程度,明确对机动车行驶速度横向干扰的系数模型,定义了横向干扰及类型,将其划分为无干扰、摩擦干扰和阻滞干扰3种状态;通过对西安市典型路段进行实地调查获取横向干扰数据,定量分析不同横向干扰状态下,机动车行驶速度的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确定不同干扰状态下对机动车行驶速度的干扰系数,以及不同干扰状态相变阈值。样本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种干扰状态下,自行车对机动车行驶横向干扰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摩擦干扰和阻滞干扰状态下机动车行驶速度横向干扰系数模型显著不同。该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判定自行车对机动车行驶速度的横向干扰程度,能够为设置机非隔离设施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朱利香 《电气化铁道》2005,(3):42-44,50
在高速铁路测试过程中,环境比较恶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干扰,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动态测试过程中主要干扰因素,及使用硬件技术去除空间干扰,信号通道干扰,电源干扰的方法,以及良好的接地技术。  相似文献   

19.
分别对太行山铁路隧道缩尺模型内有无列车两种工况进行火灾试验,讨论列车阻塞对隧道火灾临界风速的影响,比较有无列车两种工况下临界Froude数,并分析烟气回流长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路隧道内有列车时控制火灾烟气回流的临界风速明显降低;阻塞比为0.2时的临界风速比无列车时的临界风速减小23%,说明临界风速差异比接近且稍大于隧道阻塞比;计算临界风速时使用的临界Froude数与火灾热释放率相关,不是一个常数。无量纲回流长度与Froude数近似呈线性关系,在相同Froude数下无列车时回流长度明显更长。  相似文献   

20.
针对铁路GSM-R通信系统所需的高可靠性和高传输质量的特性,通过对GSM-R受干扰情况的建模与分析,归纳并得出了3种常见GSM-R干扰的干扰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通信信号与底部噪声两个层次的快速干扰识别方法及对应的判定方法。相对以往的识别与判定流程,该方法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使得快速地发现干扰、识别干扰更加容易实现,且更有益于进一步的定位干扰与消除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