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新城际铁路运输需求,首先对已开通运营的城际铁路所采用列控系统进行分析,确定为适应新建城际铁路新需求列控系统需要改进的方面,研究新建城际所需要的列控系统应具有的特点,并分析新系统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城际铁路列控系统的初步方案和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2.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保障高速列车行车安全、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的核心装备。中国的CTCS-3列控系统和欧洲的ETCS-2级列控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介绍CTCS-3级和ETCS-2级存在差异的功能、ETCS-2系统特有的功能、CTCS-3系统特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CTCS-3级列控系统测试案例生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TCS-3级列控系统是保障铁路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设备,上道运用前必须在实验室和现场分别进行功能测试,建立CTCS-3级列控系统测试案例库对CTCS-3级列控系统的功能测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了系统需求规范、功能特征和测试案例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从系统需求规范和总体技术方案提取功能特征的方法和测试案例的生成方法。  相似文献   

4.
ATO系统在城际客运专线列控系统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城际客运专线的运营需求,提出了其信号系统在既有客运专线CTCS-2级列控系统基础上扩展ATO功能的方案。简要说明了该CTCS-2级+ATO列控系统结构及ATO工作原理,主要分析研究了ATO系统在城际客运专线列控系统的功能实现。该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实现运输调度指挥和控制智能化、自动化,在保障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优化运输组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结合CTCS2+ATO列控系统在珠三角城际铁路的运用情况,对城际铁路CTCS2+ATO列控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应答器作为C2、C3列控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如何合理的布置应答器在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行车效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沪宁城际现场的实际情况,讨论在部分特殊情况下应答器的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铁路局组织召开《城际铁路设计规范》主要技术标准审查会,重点就城际铁路运输组织、限界、设计活载、线路、桥梁、隧道、路基、轨道、车辆、牵引供电制式、列控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票务系统等涉及的技术标准进行专家研究论证,明确城际铁路设计规范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专家认为,编制《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是贯彻落实国务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网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群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的建设,为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存在融合发展的需求。作为保证行车安全的关键系统——列控系统的互通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铁路列控系统互联互通的方案,提出我国国铁与城轨列控系统互通性的方案。研究结论:(1)归纳总结国内外铁路列控系统互联互通技术方案,分析各自采用的技术路线;(2)提出了国铁和城轨线路衔接处设置共管区域,车载设备通过地面应答器完成控制权切换的互联互通方案;(3)提出了车载设备分散式和集成式的两种集成方式,建议前期按分散式方案实施;(4)提出了国铁不同CTCS等级线路与城轨CBTC互联互联的地面应答器布置方案;(5)本研究成果可为国铁和城轨交通列控系统的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京津城际铁路延伸线二期工程作为京津塘城际铁路通路的一部分,采用以CTCS-3级列控系统为核心的信号系统,同时兼顾京津城际铁路CTCS-3D列控系统。分析和研究京津城际铁路延伸线二期工程信号系统的构成及与京津城际铁路信号系统的兼容,提出京津城际铁路延伸线二期工程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0.
根据珠三角城际铁路已明确采用CTCS-2+ATO模式的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结合珠三角城际铁路工程的特点和建设情况,分析开展城际铁路列控系统试验应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提出城际铁路列控系统试验方案,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和比对CTCS-2和城际列控车载ATP设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城际列控系统的技术总体原则和需求,同时结合城际铁路运营特点,研究和实现了基于CTCS2-200C车载设备的城际列控车载ATP总体技术方案及新增关键功能,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珠三角城际铁路的C2+ATO城际列控系统实际工作中。该研究和实现确保了城际列控车载ATP完全继承和保持原CTCS-2车载设备的所有安全功能,同时丰富和实现了新增的城际列控ATP功能;并做到了与ATO设备协同配合,共同实现了城际列控ATO功能。从理论上和实验上证明了研究成果完全满足城际铁路安全运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列控系统)是铁路安全运输的关键,也是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西部铁路受自然条件限制,对列控系统提出轨旁设备少、维护工作量小、运输效率高的需求,因此研制了适用于西部铁路、具备移动闭塞功能的新型列控系统。介绍新型列控系统的研究背景、设计原则、主要功能结构与工作模式,重点分析系统采用的多源融合列车定位、列车完整性检查、站区一体化控制、移动闭塞等7项创新技术,并提出系统后续发展完善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莞惠城际铁路采用CTCS2+ATO列控系统,是国内首条实现速度200 km/h自动驾驶功能的城际铁路。通过莞惠城际铁路科研开发和现场实施的系统集成新模式,经过信号系统集成的工程实践,提出信号系统的技术方案,形成城际铁路CTCS2+ATO列控系统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莞惠城际铁路采用CTCS2+ATO列控系统实现站间自动运行、列车运行自动调整等功能。结合莞惠城际试验段的试验成果,对CTCS2+ATO列控系统应答器设置、报文定义和列控数据编制进行描述,用于指导莞惠城际铁路工程设计,并为其他同级别城际铁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铁路的提速,CTC/TDCS及CTCS-2级列控系统对保证铁路安全运输、扩大运能的作用越来越显著.CTC/TDCS、 CTCS-2级系统安装调试开通工作顺畅与否,将直接影响铁路运输效率和施工安全.为此,按照相关系统技术条件,参考设备供应商的<现场调试规程>,制定了该系统的功能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建铁路上海至苏州至湖州铁路引入上海南站工程中,既有线路和新建及改建线路采用不同CTCS列控系统,为保障列车运行控制的安全与效率,本文提出了四种列控系统等级转换及应答器设置方案,并进行比较论证,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提高运行效率,节约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我国普速铁路装备CTCS-0级列控系统,它通过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结合通用机车信号实现列车超速防护,对于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CTCS-0级列控系统是基于当时的线路状况设计的,已逐渐不能满足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CTCS-0级列控系统面临的问题及相关的改进方案,结合列控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一种普速铁路CTCS-0级列控系统的优化方案。研究结论:(1)方案维持LKJ存储线路数据的方式,可以减少地面设备改造的工程量;(2) LKJ通过无线通信与地面服务器校核数据版本,保证线路数据的正确性;(3)方案结合应答器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列车定位,避免司机可能的错误操作;(4)本研究成果可为普速铁路列控系统的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站台门系统及其在城际铁路中的运用,着重阐述了基于CTCS-2级列控系统+ATO子系统的城际铁路中站台门系统与信号系统接口相关的设计方案、电路与处理逻辑。  相似文献   

19.
面向高速铁路的CTCS+ATO列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提高高速铁路运输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根据珠三角城际铁路CTCS2+ATO列控系统的运用经验,提出高速铁路引入自动驾驶(ATO)的方案。方案采用CTCS+ATO系统结构,根据系统配置分为CTCS+ATO-PFC(Partial Function Configuration)和CTCS+ATO-FFC(Full Function Configuration)两个等级。分别对每个等级的系统功能、地面和车载设备配置进行定义,并提出系统分级实施方案。CTCS+ATO列控系统方案综合考虑我国列控系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为我国高速铁路引入自动驾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1 CTCS列控系统发展历程列控系统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提高行车效率的控制系统.我国列车控制系统是在传统继电器电路控制、固定闭塞方式基础上,随着列车速度不断提高、列车性能不断改进,以及先进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早期列车速度低于120 km/h时,列车主要是根据地面信号机的显示方式行车.随着列车速度不断提升,尤其是目前动车组运营速度达到200~250 km/h时,地面信号机已无法满足列车运营速度要求.我国在欧洲ETCS标准和相关车载设备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符合CTCS-2级技术标准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为保障高速列车能够保持在300 ~ 350 km/h速度下运行,总结各国列控系统特点,结合我国铁路的需求和发展规划,通过系统集成和自主创新,采用GSM-R网络进行列控通信的CTCS-3级列控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