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船舶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船舶振动危害、现象与振源、阻尼技术及其在船舶上的应用、船舶振动隔离技术、动力吸振器的研究以及整船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诸方面综述了船舶振动控制技术的进展,重点关注了近几年来主动控制技术在船舶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并对今后船舶振动控制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舰船数字化制造的若干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强 《中国造船》2005,46(2):75-80
数字化制造正成为推动21世纪制造业向前发展的主流,世界先进造船国家及海军强国广泛地开展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工作.本文根据舰船数字化制造的体系结构及功能需求,提出了舰船数字化制造的若干关键技术及其技术内涵,涉及的主要内容有:舰船数字化制造技术标准及实施规范、舰船工程共享信息库、数字化企业管理与运行模式、数字化并行协同设计技术、舰船数字化建造体系和装备、配套系统设备数字化研制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来,船舶水下噪声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时也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文章从船体结构振动和声辐射、低噪声设备、管路系统振动和噪声、隔振及声振隔离方法、声学材料和元器件、推进器及推进轴系声学特性、水动力噪声、声呐自噪声、声目标强度、声学测量方法等十个方面,简要回顾和梳理了船舶水下噪声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若干前沿的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舰船抗爆和抗冲击技术概念宏观,内涵广泛,对其认识理解、设计研究都需要技术体系的顶层划分和牵引。首先,基于武器攻击对舰船的爆炸毁伤类型,对舰船抗爆与抗冲击这两个概念进行划分;然后,基于舰船总体抗爆抗冲击设计技术需求,区分不同的研究对象及技术的基础理论,提出包含6大类型的舰船抗爆抗冲击技术体系的划分方案,即水上/水下防护结构设计、新型抗爆结构与毁伤分析、设备系统及人员抗冲击、舰船抗爆抗冲击试验验证及技术标准规范;最后,分别对舰船抗爆和抗冲击技术内涵进行详细阐述。所做研究可为我国舰船抗爆抗冲击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一个初步构想,供从事舰船抗爆抗冲击设计、研究及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舰船消防安全工程理论是损管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公共安全三角形原理,结合舰船损管防护技术特点,提出舰船消防安全工程理论框架体系,即舰船火灾演化、舰船火灾损伤和舰船火灾防护。分别从舱室与开放空间火灾动力学,以及人员、设备及结构的火灾损伤机理、火灾烟气控制、消除技术和新型灭火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完善舰船消防安全工程理论体系,可不断提升我国的舰船火灾防治技术水平,进而提高我国舰船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有源噪声控制技术作为与传统噪声控制技术互补性极强的一种新型噪声控制技术,历经30多年的蓬勃发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关键技术及系统实现等各方面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实际应用、产业化发展和商业推广方面也获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为舰船领域中应用该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可能性。首先,综述了开发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所必须的声场分析、系统组成及其关键技术,描述了有源控制系统工程应用的典型案例,包括舰船舱室噪声有源控制、管道噪声有源控制等。然后,针对有源控制技术在舰船噪声控制中的进一步应用,论述了有源吸声、有源隔声及智能声学结构等前沿技术的可行性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有源噪声控制技术作为与传统噪声控制技术互补性极强的一种新型噪声控制技术,历经30多年的蓬勃发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关键技术及系统实现等各方面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实际应用、产业化发展和商业推广方面也获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为舰船领域中应用该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可能性。首先,综述了开发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所必须的声场分析、系统组成及其关键技术,描述了有源控制系统工程应用的典型案例,包括舰船舱室噪声有源控制、管道噪声有源控制等。然后,针对有源控制技术在舰船噪声控制中的进一步应用,论述了有源吸声、有源隔声及智能声学结构等前沿技术的可行性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舰船消防安全工程理论是损管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公共安全三角形原理,结合舰船损管防护技术特点,提出舰船消防安全工程理论框架体系,即舰船火灾演化、舰船火灾损伤和舰船火灾防护。分别从舱室与开放空间火灾动力学,以及人员、设备及结构的火灾损伤机理、火灾烟气控制、消除技术和新型灭火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完善舰船消防安全工程理论体系,可不断提升我国的舰船火灾防治技术水平,进而提高我国舰船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有源噪声控制技术作为与传统噪声控制技术互补性极强的一种新型噪声控制技术,历经30多年的蓬勃发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关键技术及系统实现等各方面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实际应用、产业化发展和商业推广方面也获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为舰船领域中应用该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可能性。首先,综述了开发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所必须的声场分析、系统组成及其关键技术,描述了有源控制系统工程应用的典型案例,包括舰船舱室噪声有源控制、管道噪声有源控制等。然后,针对有源控制技术在舰船噪声控制中的进一步应用,论述了有源吸声、有源隔声及智能声学结构等前沿技术的可行性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根据振动控制理论,应用隔振技术基本原理,分析了舰船电器设备安装隔振元件的必要性,综述了隔振抗冲击元件在舰船电器设备振动冲击防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水面舰艇流体性能关键技术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在水面舰艇研制主要设计阶段全面掌握流体性能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情况,根据流体性能关键技术评估的主要内容,建立流体性能关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在分析常用评估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法开展流体性能关键技术评估。实例应用表明,该评估方法适用可行,较科学全面地评价出主要设计阶段流体性能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为舰艇总体设计阶段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舰船研制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能直接服务于舰船系统的采办过程并能集成性能、设计、分析、仿真及费用评估的数据模型。采用以STEP标准为基础的数据模型技术来解决舰船研制中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分析了数据模型集成中的核心处理模块与基本功能模块,构建了由应用接口层、核心层、数据存取层组成的数据模型集成体系。  相似文献   

13.
费行南  李国宾  胡超 《船舶》2007,(3):46-48,54
随着舰船不断的大型化,舰船消磁系统中绕组电缆的截面积、电缆外径也在增大,这给建造施工工艺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此结合多年来的研究设计与探索,在大型舰船消磁系统绕组电缆选择上取得了一些较为满意的效果,特汇集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超导材料的特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针对舰船电力系统开展的超导技术研究及取得的进展,总结了超导技术应用于舰船电力系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减振降噪技术的应用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立冬  喻浩  王暖 《中国造船》2002,43(2):44-49
本文针对某型号测量船主要噪声振动源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进行减振降噪综合治理研究,其中主机采用低频大载荷隔振器的单层隔振、辅机采用浮筏隔振装置、机座采用局部阻尼处理等措施。由于该船采用了先进的浮筏技术及其他隔振措施,在提高船上测量系统读取数值精度的同时,大大改善了船上水声设备测绘工作环境和船员的生活环境,提高了该船的设备使用寿命和船员体力极限。本船自噪声在低航速时已淹没在海洋背景噪声之中。特别是该船减振降噪装置在系统的声学匹配设计方面取得了进展,经实船验证,效果良好,证明该设计方法可行,对减振降噪技术在各型舰船上的工程应用开发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等相关理论的发展,数字化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发动机研究的诸多领域,并且取得了许多富有意义的成果。本文阐述了CFD技术在发动机设计开发中的重要性,并借助于Fluent软件介绍了CFD技术在发动机数值模拟中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探测设备和武器向着高灵敏度、多效应、远距离的发展,舰船的暴露和被命中的概率大幅度提高,严重威胁着舰船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为此,舰船的隐身性能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设计和建造隐身舰船已经成为某些国家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本研究结合当前舰船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对不同隐身技术及其采取的具体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了舰船隐身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今后舰船隐身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根据舰船环境以及舰船独特的技术指标,总结了舰船用泵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方法,并对舰船用泵未来技术走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遗传算法在船舶动力机械混合隔振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了混合隔振问题的实质就是综合被动隔振系统和主动控制系统的多目标联合优化设计.运用子结构导纳综合法分析了应用混合隔振技术的双层隔振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合隔振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作了数值仿真.  相似文献   

20.
邱兆义  郭林松 《船电技术》2009,29(10):33-35
本文简要介绍了达克罗防腐技术的发展、特点、防腐机理及工艺流程,对达克罗涂层和电镀锌镀层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探讨,展望了达克罗防腐技术在舰船电子设备上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