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CFD方法改善发动机舱散热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坤  王玉璋  杨小玉 《汽车工程》2011,33(4):314-317,368
针对某车型发动机舱怠速工况下温度过高的问题,运用软件Fluent对发动机舱内的气体流动进行三维仿真.从仿真结果的速度和温度分布,发现冷却气体回流是导致发动机舱过热的根本原因.据此提出添加阻风板的改进方案,以有效地改善该车型发动机舱内冷却气体的流动,解决了舱内温度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发动机舱存在过热现象,应用CAE技术对整车在怠速时的机舱内空气流动状况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在散热器、冷凝器及风扇处存在回流现象,经过排气歧管的气流因其它部件遮挡而流向右大灯,且排气歧管温度很高,相当于对气流进行加热,造成右大灯温度过高。文章通过设置导流通道来增加进风量和减小回流,改善了发动机舱内的空气流动状况,因此,该方案是有效可行的,指出通过对发动机舱进行冷态的模拟仿真并辅助一定的实践经验完全可以解决好发动机舱过热问题.  相似文献   

3.
后置发动机客车机舱空间温度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车道路试验和不同工况的转鼓试验台试验,实测了不同环境、不同整车负载情况下,后置式发动机客车机舱内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环境温度、机舱内的温度、发动机的工作状况等参数对发动机出水温度、热负荷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机舱温度的整车冷却系统沸腾风温评价指标,为后置式发动机客车的冷却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CA6471轻型客车机舱通风及冷却性能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CA6471轻型客车的机舱通风和冷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了改善发动机机舱通风和冷却性能的7项措施,并将7项措施分类组合为4种方案,分别进行试验研究后确定了初步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散热器性能进行改善和试验研究,最终确定了CA6471轻型客车机舱通风和冷却性能改善的设计方案,解决了其基础车型CA6440轻型客车因车身结构限制而存在的发动机过热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某轮式装载机各系统工作液体温度过高的问题,针对装载机热源系统(机罩内部)空气场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其空气流场和温度场的工作特征,并与试验值进行比较;对机罩部位提出6种改进方案,对比分析后选出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原结构存在流经散热器模块高温空气回流现象,影响系统散热效果;改进后的结构能有效提高冷却空气载热能力,提高各散热器散热效率,防止工作液体温度过高,降低散热器结构尺寸,对于降低能源消耗等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原缸盖局部温度偏高的问题提出3种改进方案,通过在高温区设置内冷风道,在风道内设置导流板,改变翅片尺寸和修改外筋板结构来强化缸盖的散热,降低高温区的温度。运用流固耦合三维仿真技术对改进方案缸盖的散热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结果选取第3方案为最优方案,制作样机,运用远红外热成像仪进行温度测试。结果表明:改进方案的缸盖整体散热性能得到了强化,高温区温度明显下降,仿真结果,缸盖最高温度从456.1K降低到436.0K,下降了20.1K;测试结果,温度下降值最高达23.2K。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比较吻合,最大误差小于7%。  相似文献   

7.
针对半挂牵引车传动轴端面齿突缘叉发生断裂的问题,通过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测试及金相组织检查等方法,确定端面齿突缘叉断裂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传动轴端面齿突缘叉断裂为早期疲劳断裂,产生的原因是锻造工艺不充分,锻造加热温度过高,冷却速度过快,加热炉密封性(炉内气氛控制不足)未满足工艺要求等,并为今后避免出现该类情况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汤辛华 《运输车辆》2013,(22):78-79
笔者所在公司生产的大部分高空作业车在设计时都基于停机时间较长的安装作业工况,因此其液压系统在频发作业时容易产生温度过高的问题。笔者针对液压系统的发热情况进行计算,并针对车辆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散热装置,成功解决液压系统温度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整车开发设计初期,发动机舱内的流场分析是机舱零部件布置和优化的重要手段。文章利用STAR—CCM+软件对某轿车在概念设计阶段的发动机舱流动进行了模拟仿真,获取了其发动机舱内流场特性,指出了阻碍流动的回流、阻滞区及漏风位置,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机舱内流动的改进方案,通过流场分析辅以经验设计,为发动机舱后续的布置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将光纤温度传感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内机电设备的温度状态监测,具有安全实时的技术优势。为解决隧道内机电设备散热易触发系统误报的问题,优化温度监测系统的运行效果,对高速公路隧道内温度场特点进行分析,针对性地设计信号分析和异常事件识别判断方法。经过多次现场模拟异常升温测试和长期的运行核实检验效果表明,光纤温度传感系统能够对高速公路隧道内机电设备的异常升温和突发火灾等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测和定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系统地研究卡车发动机舱内空气的流动与传热,文章采用汽车外流场与发动机舱内流场耦合计算的方法,分析卡车发动机舱内风速流动组织,并对比改进前后气体流线和高温区域分布。结果表明,增加挡板的设计使机舱内循环流动的区域变小,有效地阻隔发动机的热量传到散热器,改进后的机舱布置满足整车使用要求,为卡车开发中的发动机舱热管理研究与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车辆在涉水过程中由于水溅入发动机机舱内部而导致熄火和部件损坏。为了在车辆设计阶段有效地解决该风险,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法(Volume of Fluid,VOF)追踪气液两相流动界面原理,在STAR-CCM+仿真软件中建立某SUV车型的涉水仿真模型,分析其在不同水位高度下的涉水过程,并对机舱内水的体积分数和飞溅高度进行监测,得出水流从进入机舱到稳定的相应结论,确定车辆涉水过程中的风险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车身前部和发动机机舱内部结构提出了一套优化方案来提高车辆的涉水性能。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车型发动机舱内多个零部件发生烤焦和烤化问题,根据CAE对整车爬坡工况时机舱内空气流动状函分析结果,得出此问题是由发动机舱进风量不足、发动机舱前部和后部存在空气热回流等现象所引起的。文章通过增加散热器导风板、修改前保险杠上部装饰板和发动机底部护板等措施,使总进风量提高了5.6%,发动机舱后部靠近前围外隔热垫温度明显降低。改善了发动机舱的内流状况,为后续的机舱内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鉴于某增压汽油机排气歧管在热冲击试验中的开裂问题,采用流固耦合热分析方法,用计算流体力学和有限元软件计算了排气歧管的温度场和热应力分布,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并证实了排气歧管的开裂系热应力过高所致。据此,对排气歧管结构进行了若干方案的改进,最终采用四二合一的构型,经试验测试不再发生开裂现象。说明流固耦合热分析是解决排气歧管开裂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冷启动THC排放超标问题,对歧管式催化器内部温度场监测发现是由于催化器内气流分布不均匀导致催化转化效率低,运用CFD分析对气流分布进行仿真,计算得到气流分布均匀性系数,接着对歧管式催化转化器方案进行优化改进并进行CFD分析,气流分布均匀性明显改进,最后制作样件进行气流分布和排放测试验证,气流分布与CFD分析结果相吻合,催化转化效率明显提升,THC排放得到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16.
旋转轴系的挠曲振动是汽车动力总成的基本振动形式之一,对车内噪声振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针对某客车高速行驶下车内产生振动异常问题,进行车内振动测试分析,并采取改进措施,取得较好效果,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轿车玻璃导槽密封条结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仿真分析、材料对比测试和快速样件装车评价,对某款轿车玻璃导槽密封条进行了唇边设计、涂层设计和接角设计的分析,确定原设计存在唇边压缩负荷过高、内外唇边支撑力不平衡、涂层耐磨性差、接角超声波泄露超标、接角易脱落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通过计算机仿真、零件性能测试、台架性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结构设计改进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轿车玻璃导槽密封条结构设计改进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建立某型电源车车舱三维CFD模型,选取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电源车车舱内空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分析车舱的通风散热情况,发现了柴油发电机组和消声器散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在机组舱后壁设计一个轴流风机对散热结构进行了改进。针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通风散热仿真分析,发现柴油发电机组和消声器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对车舱内温度进行实测,将测试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增加轴流风机后车舱内通风散热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正在港口日常生产中,会经常遇到集装箱卡车出现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过高甚至"开锅"的现象,高温会对发动机造成严重损害,应引起高度关注。冷却液温度[1]过高,造成气缸内温度高,进入气缸内的空气量减少,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冷却液温度过高,发动机各零件的材料、尺寸不同造成受热膨胀程度不同,造成相互之间的配合间隙改变;冷却  相似文献   

20.
重型柴油发动机涡轮增压器后的排气温度可以达到530℃左右,考虑发动机到后处理器排气管路的温降,排气到达后处理器后,内部排气温度依然最高可达520℃以上,而其壳体表面温度约为250℃左右,这对于重型车机舱热管理以及整车布置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通过对后处理器内部与外部温度在极限工况下进行试验测试,探究其温度场分布及温降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