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铁路的诞生是在英国人瓦特.从1868年花了20多年时间.不断地发明、改进.最后完善,成功地研制成应用于厂矿的蒸汽机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一过程经历了克服各种技术难题的艰难过程.才使真正意义上的铁路诞生而走向人类生活的。  相似文献   

2.
移动模架逐孔现浇施工方法从50年代末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主要是在一些欧洲国家大量采用.本文就移动模架造桥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主架梁结构、支承结构、行走装置、模架结构),移动模架造桥机施工方法以及桥梁设计中应作相应考虑的几个方面(路线平纵断面、结构形式的选择、桥梁跨度及布置、PC 梁截面形式及预应力设计、下部结构的设计要求),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无线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信号系统往往采用移动闭塞制式,其列车运行许可主要依靠移动授权功能.为配合信号系统国产化工作,从国际标准中移动授权定义入手,对移动授权分门别类,包括移动授权限制和人工列车授权;详细描述了各类移动授权的原理、办理过程、解锁方法,简要介绍了移动授权的障碍物及回撤现象.结合实际操作场景和故障场景总结了不同类型移动授权之间转换过程,对城市轨道交通无线CBTC信号系统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移动电视的特点及其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意义.以上海轨道交通中移动电视的应用为例,说明了移动电视显示屏的设置方法.提出了在轨道交通中应用移动电视的相关建议.移动电视应成为轨道交通应急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铁道建筑技术》2009,(5):I0039-I0039
我公司研制的收折式移动平台不同于一般移动模架,它的原理是在主桁粱的支撑体系上采用可收折倒梯形支撑体系。收折式移动平台由收折式移动平台桁梁、固定于桥墩上部的平台支撑体系、平台推进转跨行走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具有结构轻便精巧、施工机械配备简单、适应小半径、施工过程安全可靠的特点。在平台工作状态时打开,与水平纵桁粱共同受力,达到加强桁梁承载能力和刚度的目的:行走前,将其收折起固定至水平纵桁梁下部,以满足行走要求。该收折式移动平台对国内移动模架中的主承重结构技术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填补了行业中收折支撑体系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基于ArcGIS Mobile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磊  陈鹏  何兵  童小华 《铁道勘察》2009,35(6):48-53
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移动GIS平台软件和开发工具的背景,以及ESRI公司用于开发移动GIS的工具ArcGIS Mobile,然后阐述了用ArcGIS Mobile开发移动GIS的关键技术,最后用ArcGISMo—bile开发了一个校园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重载列车仿真系统多类型参数的对比分析,提出多图层结构的重载列车动力学仿真系统绘图工具.在多图层结构下,实现图形绘制、图形放大缩小,坐标轴移动、线型和颜色控制、增加图层、合并图层和添加工具提示等功能.该绘图工具实现与重载列车动力学仿真系统无缝连接,为精确分析和研究重载列车的参数状态提供有效的可视化分析工具.该绘图工具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克家  时健 《铁道货运》2013,(12):48-51
阐述铁路多功能装卸机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装卸机的主要构成:输送臂、中悬转臂、主旋转臂、底盘行走结构、回转支承、液压系统、控制系统等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和创新点.说明该装卸机具有能装能卸、能伸能缩、能升能降、能左右转弯、独立行走、自动计件,固定电源和自发电转换,整机遥控移动功能,可以满足铁路装卸场地环境等多种工况条件下装卸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解放前四川唯一的准轨线綦江铁路,从猫儿沱到綦江,全长68公里,路过了我的家乡江津广兴场,是为当时大渡口炼钢厂运输煤炭和矿石而修建的。该线1943年元月开始修筑,我还不满三岁,但到1947年11月通车时,我已整整七岁了。 记得铁路修到广兴这一段时,我们可高兴了。当时我和几个儿时好友一起看修洞子(广兴隧道)、看放炮、坐摇车。那个摇车四个轮子,上有两排座位,无车蓬,走行时全靠两人一上一下的摇动,车子才能前进,  相似文献   

10.
煤炭——人类文明之火 能源是人类赖依生存的一项基本需要,发掘和利用能源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之初最重要的莫过于发现和利用了火。 开始时人们利用薪柴和木炭作燃料,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发生了产业革命,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在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被广泛应用,1825年英国的乔治·斯蒂芬森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并设计制造了机车车辆,从而大大促进了人类对地下丰富的矿物燃料——煤炭的大量开发和利用。随着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铁路闭塞技术从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发展到移动闭塞,列车追踪间隔越来越小,提高了铁路运输效率,但是既有的闭塞技术均基于假设前方列车静止的理念而进行行车控制.即使采用行车效率最高的移动闭塞技术,后车与前车的追踪间隔也至少包含一个紧急制动距离和保护距离,而现有高铁列车运行速度早已突破300 km/h,高速运行时的紧...  相似文献   

12.
寻找火与冰 蒸汽机车,一个曾经震撼过世界的名词.它拥有一颗火热的心,像巨人一样奔腾咆哮,充满了活力与力量.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行驶在铁路上时,谁也不曾想到,它将引发一场工业革命,带领人类进入一个机械化的动力时代.蒸汽机车,不但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和象征,更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推动机.近200年的光阴逝去,喷云吐雾中,这一充满机械之美的庞然大物,无愧人类工业历史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13.
结合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工具和风量分配原则对双层列车空调风道系统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采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标准k-ε两方程模型对空调风道及整车车内流场及温度场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分析了车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特性.通过1:1模型车的风道配套试验验证了计算方法和设计过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人类总是在为开拓生存空间而不断努力.据报道,最近美国已经在筹划要登陆火星.看来,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伸展到了遥远的外层空间.但是,往地下的开拓,还是很肤浅的.人们将一定规模的活动转入地下,可能首先是地下交通,开始于19世纪的伦敦地铁建成至今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进一步利用地下,看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5.
TDJ加速顶是铁路编组场上一种新型的调速工具,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铁路编组场的调速工具填补了一项空白。加速顶主要用于位能不足的大中小型编组场和后坡调速系统,对车辆进行加速,使编解着的溜放车辆达到安全连挂。TDJ加速顶的能源是压缩空气,压缩空气通过供气管路系统进入加速顶的控制阀,靠溜放车辆的车轮轮缘打开控制阀,使压缩空气进入加速顶的加速风缸,自动对车辆加速。本重点从理论上介绍加速顶的原理、运动分析,动力分析、性能参数供气系统的设计,同时也要扼要地介绍一个现场运用情况。TDJ加速顶1985年开始推广应用,1986年通过局级鉴定并获得优秀成果二等奖,1988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  相似文献   

16.
再认识铁路     
现代交通诞生于19世纪初。100多年来,交通运输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蒸汽机的发明。孕育着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产生。铁路就是其代表作.有过百多年的及其辉煌的发展历史.但是.随着高速公路和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铁路也曾经被认为是“丑小鸭”.遭到冷落。不可否认.铁路运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在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中,发挥了极大的特殊的作用,并且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铁路移动智能网的规划、编号方案.从铁路应用角度,讨论铁路移动智能网的应用现状,分析当前应用的局限性,描述了智能网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在移动过程中获取Internet服务,如何采用NEMO (Network Mobility)技术为列车等移动子网提供移动性支持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当前,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具有多种网络接口,可同时接入Internet获取服务.采用多接口技术可以有效地扩大终端或子网的移动范围,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并实现负载均衡.但是,当前的NEMO协议只提供单一接口上的移动性支持,而无法实现多接口的移动性支持.本文在研究多接口移动网络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多接口NEMO的子网移动性支持方案,采用多种连接方式为列车等移动子网提供服务.为了测试该方案的性能,搭建了一个实验环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为移动子网提供全局的移动性支持,并可以在多个接口之间实现无缝切换.  相似文献   

19.
TETRA系统外围设备接口对TETRA移动终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TETRA系统外围设备接口提供的业务及使用的接入协议,重点研究了协议中IT界广泛使用的AT命令,并编写通信串口程序处理TETRA移动终端通信过程中接收和发送的AT命令,实现了其上下行通信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观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环境价值观之上研究人类道德行为规则的新兴学科.本文介绍了环境伦理观的内涵及其特点,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工程,从资源综合利用、延长高速铁路服役年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环境伦理观的具体实践.总结了环境伦理观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实践的意义,即在为建设绿色高速铁路提供技术指导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科学发展观从传统的改造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