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按照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根据液化石油气危险货物特性和装卸工艺,选取相应的取值参数进行计算,得到火灾、爆炸危险指数,确定铁路装卸作业区的危险等级,提出有关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仓库技术安全管理杜吉宗1.防雷按照所储物资的性质,确定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等级,而后选定相应的防雷等级。防雷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每年雷雨季节来临前对防雷实施全面检查,检查事项:检查建筑物维修或改造后的变化,是否使防雷装置的保护情况发生改变;检查有无因...  相似文献   

3.
易燃液体在铁路储存和运输中存在较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本文详细分析了易燃液体的危险性,从运输安全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地铁火灾的能量释放事故模型,该模型把地铁系统中存在的能量和危险物质视为火灾的危险源,而能量与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将可能导致地铁火灾的发生。在基于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在地铁火灾的孕育期通过控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来防止火灾的发生,在发生期通过加强对系统设施和人员的防护来降低火灾的伤害与损失,即“屏蔽-防护”的地铁火灾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柴油机烧重油试验研究,本文作者开发了一种“短时磨耗评价法”,用该法评价柴油机主要零部件的磨耗水平,只需柴油机运转数十小时。文中以缸径为200mm的柴油机为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实际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有很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包含了火灾风险特征相似的多个建筑或场所,可将这些建筑或场所定义为“集群”。目前,尚缺乏集群火灾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为了降低集群火灾风险及提升决策者对于集群火灾风险的认知和重视,需探讨集群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发生火灾的可能性。针对集群火灾风险评估,建立了后果概率估计法,即“通过对评估对象火灾后不同维度后果(重伤人数、死亡人数、直接财产损失)的概率进行估计,并参照火灾风险值基准来计算该评估对象的火灾风险值”。通过邀请5名专家运用后果概率估计法评估了长沙地铁集群(99座车站,其中有12座换乘站)的火灾风险。结果表明:长沙地铁的火灾风险值为70.45,为中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7.
李颖 《铁道货运》2011,29(10):32-37
论述了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原理,首先针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业的现状,构建了关于铁路危险货物的安全评价旨标体系,然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在模糊综合评价中.采用了三角打分法和圆形分布隶属函数。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能够反映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状况,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铁路运输危险货物导致的重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严重的现实告诉我们,做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工作非常重要。为了保证铁路危险货物的运输安全,要在托运、保管(储存)、装卸、运输4个重要环节上,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安全措施,以保证危险货物的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铁路车站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有:干部职工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不按国家标准要求配置、维护检修消防器材;不遵守国家消防安全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存放易燃易爆危险货物;公共场所用可燃材料内装修,等等。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消防法》及相关国家标准、行政法规的宣贯力度,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提高守法和依法做好企业防火防爆安全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作业的自觉性。要认真学习并掌握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干部职工共同维护消防安全,才能有效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工业企业火灾、爆炸事故具有原因复杂、后果严重、事故突发、难以控制的特征,必须要采取消除和控制点火源、控制可燃物与助燃物的结合、防止燃烧释放有毒有害气体的扩散、防止反应失控型火灾爆炸事故、建立完善的消防灭火系统等对策,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切实加强工业企业防火防爆及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铁道部无锡干部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的生活污水的生物法处理效果观察,探析兼氧/好氧生物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原理并对影响处理效果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种异构无线通信系统垂直切换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是一种向着未来无线通信系统演进的多制式异构无线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系统终端会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在不同接入技术之间进行垂直切换.本文解决了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垂直切换的建模问题.相对于以往单纯考虑一个终端的方法,从系统整体角度考虑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的垂直切换性能.将垂直切换过程等效为M/ME/m/m排队系统,通过分析得到反映复合可重构通信系统性能垂直切换率和到达率、平均系统信道占用时间、系统平均处理时间、阻塞概率等参数之间的关系.以WCDMA、IEEE 802.16e和IEEE 802.11g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接入技术为例,组成最小结构的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在设定了网络环境以后,对该复合可重构系统进行相应的数值仿真及分析得到该模型各参数的关系曲线.这些参数为日后对复合可重构通信系统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大秦线2亿t扩能改造为例,介绍其信号系统设计中对股道有效长度达到2800m的技术站进行的特殊处理,包括防护股道腰岔的信号机设置、进路办理方法和联锁处理。  相似文献   

14.
锰粉加工工人心血管功能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 55 名锰粉加工工人和 56 名对照工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工人工作地点 Mn O2 浓度几何均值为 196 m g/m 3 (锰尘 017~22.24 m g/m 3 ),样品超标率 887% 。接触组头晕头痛、睡眠障碍、容易疲劳和记忆不良的主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001)。接触组和对照组的心电图异常、高血压和低舒张压检出率未见显著性差异,其心率、 P R间期、 Q R S波、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均值比较也没有显著性差异。接触组心电图异常和低舒张压的 O R分别是 1.56(95% 可信区间为 070~3.50)和 2.08(95% 可信区间为 018~23.57)。  相似文献   

15.
因域际铁路施工,需接长京沪线下行K1440+500 K1440+771既有桥涵。为确保既有京沪铁路行车安全,根据桥涵现场实际条件,采用D16m便梁预防性加固线路。由于不掏空线路。只是对线路的路基进行预防性加固。为此。特制定砼简易支墩便梁架设施工方案,确保提速区段桥梁设备和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6.
15m级泥水盾构施工具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高难度的特点,为了分析和确定相关工程的造价,对长江某重大越江隧道工程施工进行了历时2年的跟踪研究。此文在阐述企业定额调研阶段、准备阶段、测定阶段、分析阶段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及测定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片预制、盾构主体车架的吊装、掉拆、盾构掘进等10余条企业定额。这些定额可为15m级泥水盾构隧道工程建设合理确定工程估算、概预算、招标控制价、工程决算等提供参考依据。经评审认定此项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沿线强风区间的确定及风险评估,关系到安全防灾监测布点的科学性和采集瞬时风速和风向数据的代表性及可靠性,为行车指挥控制系统提供较为合理的限速指令信息,或为启动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从而达到安全、高效行车的目的。研究结论:高速铁路沿线任意里程距轨面4 m高处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V4_2max与10 mim平均最大风速和30年一遇设计值V4_30max其水平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提出以高速铁路沿线任意里程,距轨面4 m高处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V4_2max为强风区间的确定主控因素,对于强风主风向与线路走向之间夹角以及高路堤和高架桥、特大桥弯道强横风区间偏角<10°区域,必须进行逐步优化。利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方程,对强风(阵风)系数进行计算后,发现方程的效果很好。从而验证了高速铁路沿线强风区间安全防灾系统布点原则优化的科学性,以及采集瞬时风速和风向数据的代表性及可靠性。为我国高速铁路强风区间布点方案优化和防风栅布设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贵广铁路(贵阳—广州)北江特大桥主墩桩基础采用直径3.0 m钻孔灌注桩,不仅桩径大,嵌岩最大厚度接近100 m,成孔深度超过120 m,还具有质量要求高,施工风险大,工期紧等特点。根据工程特点,介绍了该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包括施工平台及栈桥搭设,成孔设备的配置及成孔技术,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水下混凝土灌注等内容,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桥梁桩基础为研究对象,基于弹性地基梁"m"法理论,通过柔度系数提出桥梁桩基础对桥墩约束刚度的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探讨桩基有关参数诸如桩径、入土深度、地面以上长度、地质条件以及桩数对约束刚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结果对桥墩设计、桥墩承载能力与桥墩抗震防灾能力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为了研究大跨双线铁路64mPRC简支箱梁施工技术,研究钢桁架现浇挠度大和收缩徐变的影响,确保大跨混凝土简支梁成桥质量。研究结果:温福铁路白马河大桥双线64m简支混凝土箱梁,采用节段预制,3 200t造桥机整孔架设、现浇湿接缝和张拉控制达到了设计目的,控制了张拉时钢桁架梁对混凝土梁体反作用力的影响,成功实现了双线铁路大跨简支梁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