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运机车乘务员心率变异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提速对机车乘务员生理、心理的影响,观察分析了客运机车乘务员工作过程中的心率变异性( H R V)。结果表明,频域指标:在总运行时间内, 观察组 L F 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H F 值、 L F/ H F值略高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自身比较 L F 和 R 值提速状态下显著高于普速,而 H F 值提速状态下低于普速,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时域指标:无论是总运行时间内,还是各种不同速度下,观察组自身提速与普速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普速状态下对比,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提速对机车乘务员的交感神经有轻度影响,对迷走神经影响不大,也就是说提速对机车乘务员的神经紧张性和均衡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提速旅客列车乘务员劳动条件与疲劳症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以来,我国的铁路为了适应广大旅客的要求及与现代化交通接轨,陆续增开了提速列车,将旅客列车的速度由原来的80~90km/h提高到140~160km/h。为了了解提速后列车乘务员的劳动条件及疲劳情况,开展了对南京开往上海、杭州的3趟旅客列车车厢内噪声、振动与微小气候、空气质量以及乘务员疲劳自觉症状调查。结果显示:列车提速后,车厢内温度、湿度、风速、新风量、CO、CO2、细菌总数均为合格,少数车厢后端噪声稍有超标,振动普遍高于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乘务员身体疲劳自觉症状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原铁路机车司机在不同条件下的驾驶疲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铁路因机车乘务员打盹睡觉而造成铁路行车大事故屡见不鲜。有的年份,因此造成的行车大事故高达42%,在乘务中,打盹睡觉可能是机车乘务员“不负责任”、“违章违纪”,但,另一重要是司机的驾驶疲劳。本文通过对我国高原铁路机车司机驾驶疲劳的测试,研究高原铁路机车司机在不同海瓜、不同年龄及不同班次条件下驾驶疲劳发展规律。之些规律不仅对高原铁路管理局在机车乘务员的乘务交路安排、机务段机车乘务员定啧编制以及机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高铁客运乘务员的劳动特点和劳动强度出发,通过引用日本产业卫生学会疲劳研究会撰《疲劳症状自评量表》(2002版),对本单位高铁列车与普通列车乘务员人体疲劳症状进行对比疲劳测试。结果显示高铁乘务员自觉疲劳状况随时间推移呈增大趋势,且增幅要大于普通列车乘务员。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高铁安全管理工作实际,深入分析了高铁客运乘务员在乘务作业过程中更易产生人体疲劳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成组配对抽样方法,对上海局某机务段的31名司机快速组18名,普速组13名)进行了反应时与注意品质测评。经分析:反应时,注意品质均为乘务后比乘务前延长,经统计检验有显著差异,但快速组与普速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时值的变化与提速关系不密切,且时值均在乘务员选拔推荐标准范围内。研究提示目前的提速虽使司机心理受到一定影响,但能适应。  相似文献   

6.
根据全国第六次提速动车组大面积投入运用和今后高速客车开行的新形势,分析了当前客车车辆乘务员素质现状和培训考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关于客车车辆乘务员素质培训远期规划、职业素质标准、考核鉴定方式和各级职教部门功能定位方面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机车乘务工作的劳动特点,认为机车乘务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对作业者要求很高的工种,机车乘务员易于疲劳是职业特点决定的。文章从乘务工作特性、乘务员出乘时刻、作业时间、作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产生疲劳的成因。最后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人机工程的基本原理,结合40名机车乘务员的疲劳测试,对小运转机车的人机环境系统进行了重点分析,阐明了导致行车事故的原因,提出了加强行车安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铁路机车乘务员工作过程中的重点危险因素,研究开发铁路机车乘务员智能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嵌入式视频分析设备,能够有效识别视线脱离、手比异常、疲劳驾驶等不安全作业行为;基于物联网实时获取机车乘务员健康与备班睡眠数据,及时发现机车乘务员健康问题和睡眠不足;该系统改变了依赖于滞后的人工抽查和事后追责的传统机车乘务员监管模式,代之以自动实时检测与即时告警,检测准确度和时效性均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0.
铁路产品的质量就是安全和速度,而铁路产品质量落实的关键环节则是提速、机车、乘务员。针对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过程中,有关机车、乘务、监控器等几个主要的问题,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为铁路的下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选全路具代表性的六个机务段中100名乘务员,采用添乘测量和逐时观察法,进行疲劳指征、疲劳主观症状的调查和适宜运用时间的询问.多数地区的乘务员运行4小时后闪光融合频率明显降低,色名读唱时间显著延长,提示有疲劳征象。主观疲劳症状也有增多趋势。大部分乘务员建议运行时间为4~5小时。1983、1984年,曾先后在北京至石家庄、上海至金华、沈阳至大连三个乘务交路上,对机车乘务员工作适宜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机车乘务员一次连续工作适宜时间为6.0~6.5小时,其中3.5~4.0小时为运行时间。并于1985年11月通过了基层评审。与会专家认为采用心理学、生理学综合指标评定乘务员精神疲劳方法是可靠而有效的,国内尚未见到这方面的报道;本研究工作对于增进乘务员身体健康,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有重要意义,建议纳入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作进一步研究。从1986年起,本课题正式列为部科研计划,经三年的努力,现场调查工作已经结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提速客运机车在役车轴产生疲劳裂纹位置,提出了对车轴进行超声波探伤的方法,并介绍了疲劳裂纹波形特点和影响裂纹定量误差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机车乘务员安全可靠性评价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殿业  戴明森  金健 《铁道学报》1999,21(1):99-101
本文对机车乘务员每天工作的身体状态,疲劳程度提出了测试方法与评价模式,受试者30人,在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缺少睡眠,过量饮酒五种状态下对其平衡稳定安全可靠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作业前与作业后两者之间平衡稳定性度差异显著(P〈0.05),缺少睡眠,过量饮酒与常态下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平衡稳定性度是用来快速检测机车乘务员安全可靠性的最新技术,并提出瞬时安全可靠性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我局长、短交路机车乘务员执乘前后心态及疲劳状况,2004年12月~2005年1月,对原济南铁路分局济南机务段52名在职客运机车乘务员(长途组40人,短途组12人)进行了执乘前、后的心态及精神疲劳方面的询问调查和仪器测试。结果显示,退乘后躯体、精神、神经性疲劳感明显(P<0.01,P<0.05,P<0.01),反应时平均时间及错误次数均比出乘前明显增加(P<0.05)。长途组退乘后的疲劳感比短途组明显,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3设备的装车运用 按铁道部六大干线提速安全有关文件要求,全路干线机车统一换装了“LKJ-2000型监控装置”并加装了“JK00430型走行部监测装置?等车载设备,可将机车运行状况、乘务员操纵置于有效监控之下,大大提高了运行安全性,为提速安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机车乘务员视觉功能特性,分析高速列车对其视觉功能的要求与变化。方法测定机车乘务员中心视力、双眼直体视觉、快速暗适应、色觉和视野等指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年龄是影响机车乘务员视觉功能状态的主要因素,且呈负相关关系。结论高速列车对机车乘务员视觉功能的要求更高,尤其足中视力、快速暗适应能力与色觉功能。  相似文献   

17.
预防由人员疲劳引发的铁路运输生产事故,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铁路运输岗位疲劳,分析疲劳诱发、疲劳检测和疲劳风险因素的研究现状,将疲劳检测方法分类,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应更多地关注机车乘务员以外的其他岗位;疲劳恢复是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基于生理测量和机器学习的检测方法在铁路运输岗位疲劳检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适合铁路运输岗位的疲劳干预方法和控制岗位疲劳发生、发展的管理办法是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闭塞与列控概论——第六讲 CTCS2列控系统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CTCS技术规范总则》的描述,CTCS2级列控系统是基于轨道电路和点式设备传输信息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它面向客运专线、提速干线,适用于各种限速区段,机车乘务员凭车载信号行车。  相似文献   

19.
以适应列车提速为标志的机车乘务制度变革,对机车乘务员的健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健康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应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完善相关健康管理规章、规范、标准,建立、健全机车乘务员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机构,完善乘务员选拔、分级和评价制度,以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实时检测机车乘务员的疲劳程度,是提高机车运行安全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一个基于被动视觉的车载机车驾驶疲劳时实检测系统.系统通过CCD摄像头获取驾驶状态下机车乘务员的图像,然后运用图象处理技术进行人脸检测、眼睛定位等处理,并提取眼睛的闭合度作为PERCLOS疲劳检测的依据.针对实时图像处理数据量大、运算复杂的特点,采用TMS230DM 6437作为核心处理器进行了硬件实现.实验表明,系统能准确实时地检测驾驶疲劳程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