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驾驶园》2014,(4)
本刊以前曾陆续刊登了一些防御驾驶的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足见驾车安全在驾车人心目中仍为重中之重。资料显示:交通事故的原因90﹪以上与人的疏忽(驾驶人、行人)有关,换言之,事故的发生与用路人对于危险的认知有直接关系。虽然日新月异的车辆科技可以提高车辆预防事故的能动性以及事故发生时伤害防护的被动安全性能,但是在减低车辆事故的对策上,透过教育宣导来提高驾车人的交通安全观念应是最根本且最重要的工作。为此,本刊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宣导防御驾驶的重任,聘请专家汇集有关材料,以问答形式将防御驾驶要领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针对驾车人经常遇到且常常疏忽的交通情境,提出应当具有的危险认知,使之举一反三,逐步养成危险预知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对车辆重要的动态特性加以说明,有助于驾驶人更清楚了解车辆的运动原理、特性与限制,进而避免不当使用车辆,提高预测危险的能力。本讲座以提升驾车人观念为主,探讨防御驾驶的方法,辅以对车辆机械性能加以说明,以便让驾车人充分了解人、机配合的需求,达到安全驾驶的目的。希望通过防御观念的导入,提醒诸多可能潜藏危机的不良驾驶习性,使读者获得宝贵的知识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驾驶园》2014,(3)
本刊以前曾陆续刊登了一些防御驾驶的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足见驾车安全在驾车人心目中仍为重中之重。资料显示:交通事故的原因90﹪以上与人的疏忽(驾驶人、行人)有关,换言之,事故的发生与用路人对于危险的认知有直接关系。虽然日新月异的车辆科技可以提高车辆预防事故的能动性以及事故发生时伤害防护的被动安全性能,但是在减低车辆事故的对策上,透过教育宣导来提高驾车人的交通安全观念应是最根本且最重要的工作。为此,本刊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宣导防御驾驶的重任,聘请专家汇集有关材料,以问答形式将防御驾驶要领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针对驾车人经常遇到且常常疏忽的交通情境,提出应当具有的危险认知,使之举一反三,逐步养成危险预知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对车辆重要的动态特性加以说明,有助于驾驶人更清楚了解车辆的运动原理、特性与限制,进而避免不当的使用车辆,提高预测危险的能力。本讲座以提升驾车人观念为主,探讨防御驾驶的方法,辅以对车辆机械性能加以说明,以便让驾车人充分了解人、机配合的需求,达到安全驾驶的目的。希望通过防御观念的导入,提醒诸多可能潜藏危机的不良驾驶习性,使读者获得宝贵的知识与经验。  相似文献   

3.
《驾驶园》2015,(2):82-83
<正>关于车载安全系统问:随着汽车工业与科技的进步,车辆也装置愈来愈多的安全设计或配备系统,请问驾驶人在购车时应要有怎样的认知?答:由于行车安全涉及人、车辆与环境等层面问题,所以我们之前曾提过的车辆动态特性与防御观念的目的,在于提高相关人对身处交通处境的认知(包括驾驶人或用路人),从预测危险进而回避危险,以保护自己与他人行车时的安全性。相关车辆安全的设计配备可分为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一  相似文献   

4.
《驾驶园》2014,(8):66-67
<正>问:驾驶人的驾驶习性是否影响行车安全?有哪些防御措施?答:驾驶人的驾驶习性是行车安全重要因素,现就常见的几项驾驶习性与认知提出一些防御观念。1.习惯单手开车(单手操作方向盘)的驾驶者相当多。出租车驾驶员也十分常见这一现象。单手开车的驾驶习性可能无法应对一些紧急状况。◎防御观念:在弯弯曲曲山路行使更应绝对避免单手驾车。由于动力方向盘需由引擎带动,对于运转不顺有熄火疑虑的车辆,可能因  相似文献   

5.
胡蔚 《驾驶园》2008,(1):48-50
编者的话:   关于汽车防卫性驾驶,我们去年已连续刊载了一些文章,读者应该已有个整体概念.其实,防卫性驾驶就是强调以人的认知为主体的用路观念,提醒驾驶人和用路人除了注意交通环境状况,勿违规侵犯他人外,更应当从目视和耳听等感官,进一步地认知并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意外之各类状况,并预先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交通事故的一种驾驶和用路观念.而防卫性驾驶观念与应用范围则是所有用路人(即所有交通工具的驾驶人、随行者和行人等)都应当具备的,不仅保护自己,更可保护他人,避免造成更多的家庭破碎.鉴于防卫性驾驶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本刊将继续刊登有关文章,供读者参考.   ……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快速路匝道合流区,驾驶任务难度主要来自于车辆与其周边车辆之间的动态交互,目前对这种交互行为的特征和机理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基于从无人机视频中提取的高精度车辆轨迹数据,提取出表征车辆交互行为的指标TTC和GAP,并结合速度、加速度、车道位置等其他指标,对车辆的交互过程加以刻画,从中获得了大量交互行为实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9种典型的车辆交互行为模式。通过分析各模式特征发现:即使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车辆交互行为模式也可能存在差异,这表明交互行为不仅与车辆之间的相对位置、时空距离、速度状态等环境因素有关,还与驾驶人的应对能力、动机及风险意识等认知心理有关;另外,不同的交互模式面临的风险不同,并且该风险既可能是周边车辆行为发生改变而被迫卷入,也可能是驾驶人自身主动寻求的结果;9种不同类型的交互行为模式,构成了驾驶人自行感知的4种风险状态互相转换的具体实现形式;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努力寻找契机并选择某种交互行为模式在各个风险状态之间来回切换,并非仅由心理压力较大的危险态向压力较小的自由态转换,也会发生反向转换,前者主要由降低事故风险和减少认知努力的动机驱动,后者旨在追求行车效率,但同时驾驶人会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以对抗风险的增加,这充分反映了驾驶人试图在行车效率、事故风险与认知努力三方面取得平衡。研究成果对深化理解驾驶行为及其背后的决策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指导驾驶人安全地使用自动驾驶系统,在模拟驾驶仿真平台上研究驾驶人在复杂交通环境下实现自动驾驶切换到手动驾驶的绩效表现,以及影响驾驶人驾驶方式切换过程的因素。试验收集了36名驾驶人在2种险情下切换驾驶方式过程中的驾驶行为数据,包括驾驶速度、车头间距、车辆横向位移和车辆转向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部分驾驶人会在险情提示出现之后即刻切换驾驶方式,而部分驾驶人则在提示出现之后继续监控道路和车辆信息,直到交通冲突出现的时候才进行驾驶方式切换;对上述2种切换方式进行独立分析发现,进行第2种切换的驾驶人在接管车辆之前所处的状态(玩游戏或者听音乐)对驾驶人接管车辆所用的切换时间有显著性影响,驾驶人处于玩游戏的状态下接管车辆所用的时间会小于驾驶人在听音乐状态下接管车辆所用的时间;切换方式对车辆横向位置有显著性影响,而且进行第1种切换的驾驶人在后续的驾驶过程中能保持较小的安全速度行驶,说明"切换方式1"与"较小的安全车速"存在相关关系,但二者的因果关系尚需深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预警信息发布时间下,不同性别驾驶人对于交叉口迎头侧面避撞情景驾驶行为影响规律,为提高车辆避撞预警系统功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汽车驾驶模拟器设计实验,招募具有稳定驾驶能力的驾驶人45名,采集7种预警信息发布时间(2.5~5.5 s),将无预警作为控制组,采用C#编程提取能够表征驾驶行为的变量.用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在交叉口迎头侧面碰撞情景下不同预警信息发布时间对驾驶人的制动时间、最大减速度、测试车辆与冲突车辆的最小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警信息发布越早,驾驶人的制动时间越长,最大减速度越小,说明较早发布预警信息可以减缓驾驶人采取制动措施的剧烈程度.同时,预警信息发布较早,可以增大车辆间的最小间距,降低碰撞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女性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比男性驾驶人更加保守.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驾驶人的占比逐年增加,提升老年人的驾驶安全性对于其安全自主出行和公共交通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驾驶自我调节是老年驾驶人为适应身体、认知功能变化而对驾驶行为做出的主动调整,是其提升驾驶安全性、延长驾驶生命和维持自主行动能力的有效补偿策略。通过对已有关于老年驾驶人的驾驶自我调节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介绍了老年驾驶人的驾驶自我调节行为的定义及其表现,归纳分析了其驾驶自我调节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产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的局限,并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向。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表明:老年驾驶人的驾驶自我调节包括减少驾驶频率和回避具有挑战性的驾驶情境2种主要形式,并可分为策略性、战术性和生活目标性自我调节3种不同的层次水平;驾驶自我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人口因素、生理健康和功能状况、心理因素等均可对其产生影响;驾驶自我调节的产生机制可以被概括为是个体从认知到态度改变,再到形成调节行为意向,直至最终发生驾驶行为改变的动态决策过程。未来对老年驾驶人的驾驶自我调节行为研究应更进一步将客观驾驶行为数据、医疗机构数据与驾驶人主观自我报告相结合,适当开展追踪研究,考察驾驶自我调节行为随年龄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探究驾驶自我调节的产生机制及其在降低事故发生和提升驾驶安全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驾驶人是"人-车-路"闭环系统中的核心。近年来,研发人性化、个性化的汽车驾驶辅助系统逐渐成为行业热点。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弯道驾驶行为特性,为弯道驾驶辅助系统提供功效评估与优化,提出了一种考虑肌电信号的驾驶人弯道行驶过程操纵行为分析方法。招募12名驾驶人在试验场标准路面上进行实车试验,其中包含6名专业试车师与6名普通驾驶人,要求驾驶人分别以30,40,50 km·h-1的不同初速度驶入U形弯道并自由驾驶。试验过程中记录驾驶人颈部肌电信号数据和车辆运动状态数据,分析转弯行驶车辆侧向运动对不同驾驶能力的驾驶人生理体验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驾驶人在不同入弯速度条件下颈部肌电信号与侧向加速度的关联差异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专业驾驶人和普通驾驶人颈部肌电特征值存在显著差异,专业驾驶人颈部肌电信号特征与车辆侧向加速度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随着驾驶任务难度的增加,驾驶能力好的驾驶人能够较好地适应任务的变化,在进行纵侧向耦合操纵时能够较好地协调身体生理反应与车辆侧向运动保持较好的关联特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并完善驾驶体验评价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可为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功能设计与智能汽车行驶性能的用户体验测评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驾驶人作为人-车-路-环境复杂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在交通安全中发挥最为关键的作用。聚焦驾驶人熟悉程度这一因素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驾驶人熟悉程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及其影响安全驾驶的机理等相关研究及成果。首先,基于驾驶人熟悉程度的距离维度和频率维度识别标准,分析了驾驶人对道路、环境及车辆的熟悉程度与其发生交通事故概率的关联性;其次,从驾驶人控制行为、路径选择行为及视觉行为等角度归纳了驾驶人熟悉程度影响其安全驾驶的机理;最后,就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进一步标准化驾驶人熟悉程度指标的方法,为驾驶安全程度评价及提高交通安全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及机理研究中尚不明朗的问题,后续研究需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探究因道路、环境、车辆等驾驶人熟悉程度影响其安全驾驶的机理,进一步将视觉特征指标与生理指标结合以量化驾驶人熟悉程度,将此纳入到道路选择模型中。同时,从生理指标角度客观衡量驾驶人熟悉程度对其乘坐舒适度的影响,这些为提升自动驾驶技术接受度、交通安全及车辆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不同性别驾驶人抵近信号灯控制铁路道口的驾驶行为特性,设计了5个具有不同红灯触发时距的信号灯控制铁路道口的虚拟场景,并进行了驾驶模拟试验,采集24名男性驾驶人和20名女性驾驶人抵近道口的微观驾驶行为数据。基于时空特性将抵近行为划分为月白灯期间、红灯进入时刻、红灯期间3个阶段,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和二元Logistics线性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了2组驾驶人抵近道口的制动行为、加速行为和闯红灯行为特性,并探索性别与信号灯控制铁路道口抵近行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男性驾驶人更倾向于在月白灯期间提前制动,其提前制动率是女性驾驶人的1.57倍;男性驾驶人在红灯进入时刻和红灯期间的车辆操控行为特性与女性驾驶人无显著性差异;男性驾驶人的总体违法率是女性驾驶人的1.5倍,尤其在红灯触发时距较大(4~6 s)时,女性驾驶人几乎无人违法,而男性驾驶人在3个场景下的违法率仍然达到25.0%、12.5%和16.7%;男性驾驶人闯红灯的严重性更高,驾驶风格更加冒险激进;另外,驾驶人闯红灯行为还受红灯进入时刻位置、制动时刻位置和加速时刻位置显著影响,说明驾驶人在走停决策的制定上更依赖于物理空间位置,与车辆运行速度和驾驶人反应能力无关。研究结果可应用于铁路道口安全管理与防护对策设计。  相似文献   

13.
《驾驶园》2009,(10)
《驾驶园》杂志2010年的征订工作已全面开始。《驾驶园》杂志1989年创刊,20年的办刊历程中与广大读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驾驶园》杂志坚持"宣导交通安全,关注驾车人生活"的办刊宗旨,力求2010年杂志的内容更加贴近读者、更加丰富多彩,其版式风格更加亲切。敬请期待。  相似文献   

14.
危险感知能力对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模式具有重要影响。为准确评估驾驶人的危险感知能力、提升危险感知水平判别的准确度,提出了基于模拟驾驶技术的危险感知能力影响分析方法和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算法的危险感知水平判别模型。通过设计3种常见交通冲突场景,采集模拟驾驶中驾驶人的多维度驾驶行为特征数据,并分析危险感知能力与驾驶行为的相关关系。通过模拟实验发现:驾驶人对行人的危险感知能力较弱,易发生碰撞事故;驾驶人在危险场景中的车速(p=0.01)、制动反应位置(p < 0.01)以及反应时间(p < 0.01)与危险感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XGBoost算法识别能反映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的重要特征变量,并构建以制动反应位置、反应时间、车速、刹车深度,以及加速度为指标的驾驶人危险感知水平判别模型;通过与LightGBM、支持向量机(SVM),以及逻辑回归(LR)等算法分类预测性能的对比分析,评价危险感知模型的判别精度,结果表明:基于XGBoost算法的危险感知水平判别模型的判别准确率为84.8%、F1值为83.4%、AUC值为0.959,优于LightGBM(准确率为78.8%、F1值为76.7%、AUC值为0.924)、SVM(准确率为57.6%、F1值为42.2%、AUC值为0.859),以及LR算法(准确率为69.7%、F1值为65.5%、AUC值为0.836)。所提方法可为判别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及其对驾驶行为模式的影响提供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5.
因为读者     
康宁 《驾驶园》2009,(7):1-1
拿到7月号的《驾驶园》杂志,细心的你会在本期翔面的左上端发现原来的“职业司机讯物”几个字已被“宣导交通安全,关注驾车人生活”代替,这当然是我门对办刊定位的一个调整,这个调整,既是贴近读者的位移,也是试图进一步提升可读性,知识性的决策。  相似文献   

16.
探讨驾驶人内源性心理因素(人格、认知胶情绪)及外源性心理因素(压力与职业倦怠)对其风险驾驶行为的影响,以为促进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对214例驾驶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一般信息,研究对象的冲动性人格,愤怒认知、焦虑抑郁情绪及压力和职业倦怠等心理学变量对驾驶人风险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冲动性人格,愤怒认知,抑郁、焦虑情绪及压力和职业倦怠等变量均与风险驾驶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运动冲动人格,躯体攻击想法,焦虑,压力及职业倦怠为等因素可显著预测驾驶人风险驾驶行为。驾驶人培训与交通安全教育应包括提升驾驶员对自我与驾驶行为相关性的认知,并加强认知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7.
重型工程车行驶过程中事故风险大,发生恶性事故的概率高,易造成重大生命和经济损失,其运输安全管理问题面临挑战.为探究重型工程车驾驶人驾驶稳定性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开展重型工程车自然驾驶试验,提取车辆运动学、道路条件、驾驶人状态和工作时间等数据;采用速度均值和速度标准差表征驾驶人驾驶稳定性,以睡眠模式、道路线形、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车辆跟驰过程中驾驶人认知分心与驾驶安全的关系,采用驾驶模拟器构建城市道路车辆跟驰场景,并设计3种难度等级的认知分心次任务,采集35名被试驾驶人在试验过程中的方向盘转角、油门开度、制动踏板力等操作参数,以及车辆位置、速度、加速度等车辆运动参数。采用重复测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不同等级认知分心对上述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操控方面,随着认知分心程度增高,方向盘回转率增大,但车辆横向位置标准差减小,表明驾驶人处于认知分心时,采取频繁修正方向盘的补偿方式,降低车辆横向位置波动,过度补偿车辆横向安全性,且该补偿行为与认知分心程度正相关;在纵向操控方面,认知分心时,油门开度、制动踏板位置方差增大,且制动踏板位置均值增大,同时车头间距及时距未观察到显著性变化,表明认知分心时驾驶人采取频繁操作油门、制动踏板,增大制动幅度等方式进行补偿,使车头间距及车头时距等表征车辆纵向跟车安全性参数处于正常驾驶水平,但加速度标准差增大,表明跟车稳定性降低。研究结果为涉及分心的人车交互装置优化设计及考虑分心状态的驾驶人状态管理系统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部署6月1日正式实施商业车险改革试点,改革将逐步放开商业车险费率"行政化"管制,车辆安全性能、驾驶人驾驶习惯等将纳入风险定价体系。分析认为,改革后,通过对事故高发车型制定更高费率促使车辆制造企业提高车辆安全性能,通过对良好驾驶习惯的驾驶人降低费率引导公众安全文明驾驶,商业车险将更好的发挥"奖优罚劣"的经济杠杆作用,也将对全社会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搜集北京市2012—2015年的2 040起两车交通事故中4 080名驾驶人的相关数据,将他们分成有责驾驶人和无责驾驶人2组,比较他们在性别、年龄、驾龄、驾驶车辆类型等4个方面的分布差异.并基于相对危险暴露面法,对有责驾驶人的相对驾驶事故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相对于女性,男性驾驶人更可能成为事故责任方; 2)有责驾驶人的年龄、驾龄均略小于无责驾驶人,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青年驾驶人、老年驾驶人和驾龄小于2年驾驶人外,交通安全管理还应该关注到新购车驾驶人和年龄在47~57岁之间的驾驶人等两个可能存在风险的驾驶人群体; 3)车辆类型对于驾驶人在有责与否上的分布存在差异,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型客货运企业的交通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