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浸水+环刀法测定干燥风积沙密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昌宁  李志农  陈杰  祝解 《公路》2005,(12):128-132
干燥的风积沙对扰动很敏感,现行有关规程中的密度测定方法对其均不太适合。本文介绍的方法是通过浸水润湿风积沙,再用环刀法测定密度。试验分析表明,当风积沙的压实度达90%以上时,干沙浸水所导致的体积变化量很小;将此变化量忽略而以环刀法测定的湿沙干密度来表征浸水前干沙的干密度,则在精度及准确性方面是可以满足公路工程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选用山东省齐河地区黄河冲击平原粉土,湖南的黏粒(红黏土)为原料,特制一种接近于粉土中黏粒的黏土,考虑到粉土中黏粒对土体的整体黏结性具有一定影响,采用宏观与细观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黏粒对粉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粉土在非浸水条件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黏粒含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黏粒内掺掺量为6%时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风积沙中掺配不同比例的粉粘粒,在击实、承载比、回弹模量、沉降、直接剪切等室内试验基础上,初步探讨其水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粉粘粒含量增加,水稳定性一般随之变差,并且有变化区间:当粉粘粒含量<35%时,试样的砂类土性质明显,水稳定性较好;35%~65%时,由砂类土向细粒土过渡;>65%时,细粒土性质明显,水稳定性较差.机理分析表明:水稳定性是否产生突变,主要取决于土样中是否出现“多余的粉粘粒”.  相似文献   

4.
风积沙中掺配不同比例的粉粘粒进行承载比(CBR)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粉粘粒含量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承载比也随之增大,表明其不仅能够改善风积沙级配,从而取得较大击实干密度,同时也能增强土体强度.试验还显示,使承载比增大的粉粘粒含量区间也很大:干燥时成型的≤40%,最佳含水率或饱水时成型的≤45%;若含水率能一直保持为成型时状态,则前者≤55%,后者≤45%.机理分析表明:只要不出现“多余的粉粘粒”,则在粉粘粒由小变大的很大区间内,风积沙的强度性能会因级配的改善而改善,有利于干压实工艺的广泛应用;但干压实成型的风积沙在微观结构上有缺陷,故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其粉粘粒含量要求更严些.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5,(12)
选取饱和度、干密度与黏粒含量作为基质吸力的影响因素,利用滤纸法测量基质吸力,在25组共计300个土样的平行试验的基础上,得出干密度、黏粒含量的变化对基质吸力的影响规律,并从微观孔隙结构方面入手,对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饱和度(≤30%)时,基质吸力与干密度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而在达到较高的饱和度(≥50%)后,基质吸力对干密度的变化不敏感;当砂土中黏粒含量≤30%时,基质吸力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而激增,当黏粒含量≥40%,增长的趋势开始减缓。  相似文献   

6.
针对泥水盾构长距离穿越粉质黏土地层时产生的大量高黏粒含量泥浆难以快速脱水的问题,开展PAM类有机絮凝剂与泥浆混合后的絮凝沉降试验,研究泥浆中颗粒沉降速率的变化,通过颗粒粒径、上清液浊度和Zeta电位等性质变化分析絮凝沉降效果的差异,并通过比阻试验评价其脱水性能。结果表明: 1)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添加量为0.12%~0.15%、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添加量为0.06%~0.09%时絮凝沉降效果较好,可在2 h之内降低泥浆约10%的水分; 2)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无法有效降低泥浆含水率; 3)PAM类絮凝剂通过团聚泥浆中黏土颗粒形成大尺寸的絮团,是实现泥浆快速絮凝沉降的关键因素,APAM对泥浆Zeta电位影响较小,CPAM添加量的增加使Zeta电位逐渐减小; 4)PAM类絮凝剂可加快泥浆的前期排水速率,使泥浆比阻值降低至1013 cm/g数量级。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花岗岩机制砂的适宜石粉含量范围,依托某高速公路项目,研究机制砂的石粉含量(5%、7%、10%、14%)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C20~C50)的工作性能、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石粉含量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规律与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当石粉含量在5% ~7% 时,石粉含量的增加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影...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整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探究了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强度等级的机制砂混凝土具有各自不同的最优石粉含量范围,低强混凝土石粉含量宜控制在10%~15%,高强混凝土不宜超过7%-10%。石粉的引入虽使混凝土粘聚性较大,但也有效的增加混凝土的保水性能,降低泌水率。此外,经研究发现,高石粉含量的机制砂适宜制作低强混凝土,不适宜制作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无水、静水和循环水3种浸水条件对沥青混凝土间接拉伸疲劳寿命的影响,轮碾成型SMA-13、AC-16和AC-20标准车辙板,空隙率为7%±1%,用钻芯机钻取直径100mm、双面磨成厚度为40~45mm的圆柱形试样;在气动伺服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在无水、静水和循环水条件下的间接拉伸疲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水显著地缩短了沥青混凝土的疲劳寿命,静水和循环水条件对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的影响无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0.
根据某区常用的沥青混合料类型,选择各类混合料的四种不同级配进行试验,将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为该区混合料的指标,经低温弯曲试验及对其结果进行概率统计学分析得到:机制砂中石粉含量为12%时,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破坏应变最大;上面层所用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应控制在15%内,中、下面层用机制砂石粉含量应控制在12%内。  相似文献   

11.
对掺加不同f-CaO含量的钢渣粉和石灰石矿粉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拉伸性能、水稳定性能进行对比研究,考察钢渣粉中f-CaO含量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渣粉的加入可使沥青混合料的基本路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其中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能的提升较显著,但低温拉伸性能提升有限;其中,随着f-CaO含量的提高,钢渣粉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拉伸性有所影响但效果不大,而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细粒物质变化对风积沙击实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风蚀及风积作用的影响,风积沙中的细粒物质,包括粉粒与黏粒,是最易变化且变化最大的组分。为了研究它们对风积沙击实特性的影响,在风积沙中掺配不同比例的粉粒与黏粒,进行击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风积沙击实曲线的起点,即含水量为零或接近于零时的击实干密度,主要由级配决定,级配好则击实曲线的起点高,亦即干密度较大。而粉粒与黏粒的含量则决定着击实曲线走势,其中包括是否具有干压实特性。随着粉粒与黏粒含量由低到高,在一个较宽的区间范围内(掺配粉土时为≤40%,掺配黏土时为≤30%),级配的改善使得击实曲线总体上走高,干压实效果仍然比较明显。该试验对风积沙路基干压实工艺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与运用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李宏图 《路基工程》2018,(5):119-123
以风积沙路堤边坡为研究对象,对风积沙填料填筑的路堤边坡,从不同加筋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等长加筋方式存在一定不足,采用不等长加筋方式较为合理。不等长布筋方式中,集中布筋方式长筋和短筋的轴力分布更加均衡,但从边坡变形和稳定性考虑,间隔布筋方式更合理。不等长加筋存在一个最佳长度比,推荐不等长加筋的长度比为1∶1.6。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透水路面路基浸水软化后所造成路面和基层的沉陷行为,采用EDEM软件分析各层的沉陷量。模拟结果表明,浸水后的路基土,会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造成上方的透水砾石嵌入路基土当中,使路面发生较大沉陷,且沉陷量几乎由砾石基层及路基土层所产生。  相似文献   

15.
依托某路基试验土样,通过不同细颗粒含量和含水率下的直剪试验,对粉砂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当含水率处于最优含水率左侧的过渡区时,随细颗粒含量增大,土体的黏聚力减小,当含水率大于最优含水率时,随着细颗粒含量增大,黏聚力增大;随着含水率增大,黏聚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规律,当细颗粒含量为15%时该效应最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内某高速铁路灰岩机制砂项目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机制砂中石粉的4种存在形式:游离粉、团块粉、附着粉、缝隙粉;得出了采用干法制砂工艺时,制砂原料中的含水率越高,生产的机制砂石粉含量越高的结论;同时,通过对其机理的研究,验证了水的存在会加剧机制砂颗粒和石粉的黏着与团聚效应,降低传统工艺的除粉效率;最后,针对如何使用干法制砂工艺生产出质量稳定、满足铁路项目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要求的机制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浸水程度试件的水稳定性及微表处对水稳性的提升效果,采用磨光及稳定度试验方法,研究25℃及50℃浸水温度下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及稳定度。结果表明:不同浸水程度试件的质量损失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循环次数大于90次时,50℃时干湿循环及饱水试件质量损失率的增幅变大;25℃及50℃干湿循环及饱水试件的稳定度分别下降至未浸水试件的92%、86%及94%、81%;150次循环试验后,与未处理试件相比,微表处处理的未浸水、干湿循环及饱水试件的稳定度分别提升45%、53%、26%。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将高黏改性剂应用于排水沥青路面和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设计中,通过在基质沥青中掺加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高黏改性剂制备高黏改性沥青。将质量分数为4%,8%和12%的3种高黏改性剂掺入基质沥青中,采用DSR和BBR试验分析了高黏改性剂对沥青的高、低温和疲劳流变性能的影响,得出高黏改性剂对沥青PG分级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高黏改性剂可显著提高沥青的车辙因子G*/sinδ,且随高黏改性剂掺量的增加G*/sinδ逐渐提高。相对日本TPS高黏改性剂,国产高黏改性剂可更显著提高沥青高温性能。采用国产高黏改性剂制备的高黏改性沥青老化后G*/sinδ提高幅度较大,抗老化能力相对较弱,但随温度提高,老化后高黏改性沥青的G*/sinδ衰变较快;高黏改性剂可降低弯曲劲度模量S,同时也降低了m值,综合来说高黏改性剂降低了沥青的低温流变性能。高黏改性沥青的低温分区取决于m值;不同高黏改性剂及其掺量对沥青的疲劳性能影响不同,一定掺量下TPS和H型高黏改性剂对沥青的疲劳性能具有提高作用,但是R型高黏改性剂对沥青的疲劳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高黏改性沥青的G*/sinδ,G*sinδ,S值和m值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指数分布。高黏改性沥青的PG分级结果表明,高黏改性剂的掺入主要改变了沥青的PG分级中的高温分级结果,对低温分级结果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常规性能试验、动力黏度试验、弹性恢复试验和Brookfield黏度试验,研究了高黏剂种类和掺量对高黏弹改性沥青宏观性能的影响,利用荧光显微镜探究了改性沥青微观结构变化,评价了自主研发的高黏剂制备的STC-10高黏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黏剂均能显著降低改性沥青针入度,提高软化点和延度,但对60℃动力黏度和135℃黏度有不同影响。高黏剂掺量提高导致改性沥青中零散的聚合物微粒向网络结构转变,网络结构间出现明显过渡区,对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STC-10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技术要求,证明高黏弹改性沥青和STC-10级配在超薄罩面中应用具有可行性。研究成果为新型高黏弹改性沥青在同步超薄罩面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膨胀土是土颗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两种变形特性的特殊土,常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的危害.该文以膨胀土地区某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运用试桩浸水载荷试验对膨胀土浸水膨胀对桥梁桩基承载力与摩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地区试桩浸水后极限承载力会降低,同时试桩会在不同深度范围内产生正负相间的摩阻力,且其发展变化趋势完全相同,主要表现为浸水初期发展变化较快,其后发展变化越来越慢且有稳定趋势,且均随浸水时间的增加逐步增大,停止浸水后,桩身正负摩阻力迅速减小并很快趋于稳定,同时还会发生重分布现象,究其原因应该是试桩周围膨胀土释水重固结的影响,且释水重固结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