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单桩承载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塑料套管混凝土桩(TC桩)的承载特性,采用室内试验研究外设塑料套管对桩体竖向抗压强度的影响;结合现场试验,对不同桩尖类型的桩体进行了静载和荷载传递试验,分析不同桩尖类型的TC桩单桩承载能力和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及端阻力的变化规律。建立了TC桩单桩沉降和侧摩阻力的简化计算方法,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外设的塑料套管可提高桩身混凝土的竖向抗压强度约23%~38%;桩尖直径为26cm圆形桩尖的单桩静载试验的极限承载力最大,其次是30cm圆形桩尖、方形桩尖、十字形桩尖;侧摩阻力沿桩深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最大侧摩阻力发生在2/5~4/5桩深范围内;所得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是我国自主研究开发的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新型小直径刚性桩.这种桩具有施工速度快、沉降收敛快和成桩质量可靠及检测方便等优点.首先简述了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的结构组成;其次主要阐述了其荷载传递机理、室内模型试验、计算机数值仿真分析、工程应用试验及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最后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灰色预测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单桩荷载-沉降(Q-s)曲线拟舍及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论证了以灰色系统理论对单桩承载力进行预测的意义。结果表明,灰色预测具有要求数据少、计算简单而严密、精度高等优点,在工程中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应用BP神经网络,对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分析了各种参数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通过影响因素分析,确定了桩径、桩长、入土深度、桩侧摩阻力加权平均值、桩端阻力平均值等参数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有影响。对混凝土预制桩单桩静载试验资料进行分析和取样,将包含上述参数的样本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形成数据对,采用三层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输入层为各参数,输出层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建立了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通过参数分析,能够得出各参数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从而确定比较合理的单桩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综合了各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以实测数据为学习样本和测试样本,讨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及其可行性。研究表明,该法更能反映桩的实际受力过程,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该文结合宁波市南外环路东段工程一般路段软土地基处理,介绍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简称TC桩)的特点与设计、施工要点,及其与预应力管桩、水泥土搅拌桩等相比在处理效果、工程费用、施工控制等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结合单壁螺纹塑料套管现浇混凝土桩-PTCC桩在岳常高速公路软基处理试验段和其他高速公路中的应用,对其桩的组成、施工工艺、成桩质量控制以及检测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应用效果和经济性。结果表明,PTCC桩是一种质量容易控制、施工速度快、经济性好、检测方便的地基处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杜勇立 《公路》2012,(9):87-91
在对桩的荷载传递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物生长观点将Gompertz函数模型用于单桩极限荷载的预测中,给出模型参数估计的粒子群(PSO)方法,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将PSO-Gompertz模型与常用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桩顶静荷载作用下,单桩承载力的发展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并趋于饱和的生长过程;桩的荷载Q~沉降s曲线可用logistic函数描述;PSO-Gompertz模型比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39根公路桥梁钻孔桩单桩试验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判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新位移准则判定法,本法克服了常规方法中的随意性,从而确立了判定公路桥梁钻孔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10.
该文主要介绍了单壁螺纹塑料套管现浇混凝土桩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分析了单壁螺纹塑料套管现浇混凝土桩与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对桩的荷载传递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物生长观点将Gompertz函数模型用于单桩极限荷载的预测中,给出模型参数估计的粒子群(PSO)方法,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将PSO—Gompcrtz模型与常用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踢:在桩顶静荷载作用下,单桩承载力的发展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并趋于饱和的生长过程;桩的荷载Q-沉降5曲线可用logistic函数描述;提出的PSO—Gompertz模型比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2.
张杰  兰凯 《路基工程》2011,(4):117-119
提高传统单桩承载力的灰色预测法的预测精度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以灰色理论为基础,先对有限实测数据进行筛选,建立单桩荷载-沉降关系的优化GM(1,1)模型,介绍一种在有限实测数据条件下高精度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以及完整的荷载-沉降关系的方法。通过工程实例的分析计算,证明该法具有的预测精度较传统灰色法提高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某跨江大桥多数桩基防护冲刷台被冲毁,个别桩头部位混凝土剥落,钢筋笼外露、锈蚀严重。本文根据冲刷最严重的旧桥12号桩基采用水箱加载法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试验结果,评价其承载能力,并给出病害处治建议供同类桥进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加精确地预估预应力管桩路基地基的沉降变形,基于慢速维持荷载理论,进行了路基预应力管桩的静载试验和试桩的Q-S曲线拟合,给出单桩沉降预估公式。同时,对拟合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桩身完整性程度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影响十分明显;指数函数模型对桩基的Q-S曲线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在保证成桩质量的前提下,给出的预估公式对桩基的沉降量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相对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15.
灰色GM(1,1)模型在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勇立  王昌衡 《公路工程》2008,33(4):166-168
GM(1,1)灰色预测具有需求的样本数据少、建模过程简单、预测结果精度高的优点。从灰色GM(1,1)模型出发,通过典型实例,建立灰色微分模型和响应函数,对单桩P—S曲线拟合和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以充分论证该理论在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桩的荷载—沉降曲线是研究桩的受力机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数值分析方法来研究TC桩荷载传递规律。假定一个典型桩并确定求解所需的基本参数,再对所讨论的参数赋予不同的值进行分析。利用FORTRAN编制的程序求解荷载—沉降曲线、桩身的轴力分布以及摩阻力的发挥。通过与现场试验桩所做静载试验所得Q-s相比可以得出,在桩身质量有保证、土体及时回挤、部分土体抗力已发挥的情况下,在TC桩的应用桩长范围内,无需对TC小直径桩的长细比做出限制。  相似文献   

17.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在申嘉湖杭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简称为TC桩)是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路堤工程新型地基处理技术。首先介绍了TC桩技术的各组成部分;详细介绍了TC桩机械、材料要求和施工工艺;对TC桩在练杭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TC桩施工采用的是大直径钢沉管内套小直径塑料管,并采用扩大桩尖的方法成桩。路堤采用TC桩处理后,总沉降量小,沉降收敛快,且主要发生在施工期。TC桩由于是小直径刚性桩,布桩方式为"细而密",与其他"粗而疏"的大直径桩相比,桩间土沉降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8.
载荷试验是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可靠方法,但试验常无法进行到极限荷载阶段。如何利用未达到破坏的试桩资料来确定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文中根据灰色预测理论中的非等步长GM(1,1)模型,提出一种预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方法。该法拟合度较高,有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带受力盘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简称带受力盘TC桩)群桩基础在路堤荷载下的受力及变形,选取上海市奉贤区奉浦大道道路建设工程桥头带受力盘TC桩处理段进行现场试验,通过在路基埋设土压力盒、钢筋应力计、表面沉降板、分层沉降管研究在路堤荷载下带受力盘TC桩受力及变形机理。结果表明:带受力盘TC桩桩身存在负摩阻力;经带受力盘TC桩加固处理后,路基总沉降量小,工后沉降得到有效控制,能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作用在盖板上的应力基本由桩体承担,通过侧摩阻力和端阻力传递给深层地基土体。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静载试验中锚桩形式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采用荷载增量法,运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锚桩不同布置方式和不同设计形式下的受力情况,并与现场试验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常见的四锚一布置方案优于二锚一布置方案;当锚桩与试桩中心距小于三倍桩径时,锚桩上拔对试桩桩顶沉降影响较大,当锚桩与试桩中心距大于等于四倍桩径时,锚桩上拔对试桩沉降影响很小;当锚桩与试桩中心距较小时,随着锚桩桩径的增大,所测得的试桩极限承载力偏大,当锚桩与试桩的中心距大于6倍试桩桩径时,锚桩桩径变化对试桩极限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