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对T形刚构转体桥转体前的平衡配重提供依据,对该类桥梁转体时的不平衡力矩预估方法进行研究。根据偏心受压构件应力分布规律,推导出该类桥梁基于球铰下应力差的不平衡力矩理论计算公式,进而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球铰细部分析模型,对不平衡力矩的数值进行预估,并结合称重试验实测数据,对比分析预估方法的可行性和预估数值的工程精度。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基于应力差法预估T形刚构桥转体时的不平衡力矩,方法简便可行,且预估数值具有足够的工程精度,可根据预估结果对该类桥梁转体进行平衡配重。  相似文献   

2.
为了积累桥梁转体施工中不平衡结构的施工经验,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采用阶段配重来平衡梁体自重导致的不平衡受力的具体工艺及创造性方法。该工程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创造性地采用"一拉一顶"的工艺方法,确保施工阶段梁体平衡,从而进一步保证结构受力安全以及转体前邻近既有线施工安全。研究表明,采用不平衡配重及"一拉一顶"工艺解决了一墩双T不平衡受力桥梁的施工难题,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青连铁路工程牟家村跨同三高速公路特大桥,上跨兖日铁路,采用了转体的施工方法,在桥梁转体之前对转动体进行了称重试验以保证桥梁安全顺利转动。采用了平衡称重的试验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转体梁的平衡配重方案,为正式转体牵引力大小的确定提供了基本参数。转体过程表明,桥梁的配重合适,桥梁转体过程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漕宝路快速路新建工程涉及对现状嘉闵立交的改造,主要介绍了嘉闵立交的改造方案,重点介绍了跨铁路廊道主桥工程的控制因素、设计特点及项目重难点。工程范围内的涉铁主桥采用异型连续钢箱梁T形刚构桥转体施工跨越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共7条铁路线路。漕宝路跨铁路主桥宽度非常宽、平面尺寸变化大、断面布置异形,桥梁纵坡达到6%。异形的结构布置带来了纵向、横向极不平衡转体的问题,通过精确配重、临时斜拉索辅助结构受力等措施,解决大跨度桥梁极不平衡转体的难点,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转体施工转动体系不平衡力矩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梁转体施工中保证转动体系重心位于转轴中心较小的范围以内对顺利转体十分重要,表现为转动体系以转轴中心的刚体不平衡力矩尽量小。然而实际施工中不可能做到转轴中心两侧完全对称,特别是转体前采取支架现浇方式施工的桥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力矩,需要通过一定方法进行不平衡力矩测试,用于转体前的配重设计。探讨了转动体系不平衡力矩的测试方法,提出了利用墩柱应变(应力)检测不平衡力矩的方法,并以实际某转体桥梁为实例,采用上述测试方法与转动体系称重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利用墩柱应变(应力)检测不平衡力矩方法可以准确地获得转动体系偏心大小。方法简便易行,可大大减少称重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节省施工时间,为今后转体施工不平衡力矩测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公路》2021,(4)
转体施工最重要的步骤是施工前的称重与不平衡配重。以大德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桥工程为背景,了解大德大桥在拆除支架后的受力形式,确定它的摩阻系数及偏心距,根据不平衡力矩和摩阻力确定桥梁的称重设备,确定称重千斤顶和百分表的位置布置,进行现场称重试验,对大德大桥进行不平衡配重。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桥梁实施称重与不平衡配重试验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城市交通网络的密集化发展,采用转体施工工艺的桥梁建设日益增多,城市内跨既有线中高速公、铁T形刚构桥梁多采用球铰平转施工,而转铰体系安装是保证大吨位桥梁安全平转施工的关键技术。该文主要对球铰体系构成进行分析,归纳了T形刚构桥平转施工球铰体系的安装流程与施工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跨京广铁路信阳编组场大桥为(150+150) m独塔曲线钢箱梁斜拉桥,塔高86 m,向曲线外倾斜3°。该桥采用不平衡水平转体法施工,转体重量达19 600 t,转体角度74°。针对斜塔施工过程中结构重心外移引起的倾覆稳定问题,以及斜塔曲梁斜拉索初张拉钢梁脱架难的问题,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桥梁施工过程有限元模型,进行施工控制研究。施工过程中,采用砂筒+配重措施,以提高结构抗倾覆系数至1.303,保证桥塔施工过程的稳定性;提前拆除塔根处钢梁支架,减小斜拉索初张力,保证了钢梁安全顺利脱架,同时避免了钢梁扭转;运用桥梁转体智能监测控制技术实时监测转体过程,转速控制为0.65 (°)/min,转体过程平顺稳定,成桥后监测的主梁线形与斜拉索索力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
鉴于转体施工对于复杂地形条件下拱桥建设的优势,介绍了对某上承式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的转体施工方案,并对转盘的制作、上转盘及背墙的施工、临时配重施工、临时配重的稳定性验算、张拉脱架、形成转动体系、顶推转体、合龙施工、主拱箱施工等主要施工工序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表明施工控制技术的可行性,解决了大跨度拱桥跨越河流的施工难题,为今后同类桥梁转体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新建桥梁跨越既有线、河流等复杂环境下的转体施工问题,以广清城际铁路中的银盏河大桥连续梁施工为例,对主墩承台基坑止水及防护、转体称重配重试验及转体操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考虑到该项目周边环境复杂,最终采用帷幕注浆解决了渗水土止水问题,采用钢筋混凝土围堰防护等措施保障了桥梁下部结构、转体结构、连续梁及转体的顺利施工,同时保障既有线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1.
由于桥梁水平转体施工的误差极易造成转体墩两侧梁体重量不平衡,对转体球铰产生不平衡力矩,使桥梁在转体过程中可能发生倾覆,故转体前应对梁体进行平衡称重试验。从理论上对球铰结构的不同受力阶段进行力学分析,推导出桥梁转体球铰平衡受力原理,结合工程实例,开展了平衡称重试验测试方法研究。实践证明,以上方法测试精度较高,成本较低,可以保证桥梁转体过程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桥梁水平转体施工的误差极易造成转体墩两侧梁体重量不平衡,对转体球铰产生不平衡力矩,使桥梁在转体过程中可能发生倾覆,故转体前应对梁体进行平衡称重试验。从理论上对球铰结构的不同受力阶段进行力学分析,推导出桥梁转体球铰平衡受力原理,结合工程实例,开展了平衡称重试验测试方法研究。实践证明,以上方法测试精度较高,成本较低,可以保证桥梁转体过程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新建张唐铁路跨大秦铁路大桥上跨繁忙电气化大秦铁路,同时与铁路左右线相交,交角为45°58′。转体跨度64m,转体高度13~20m,转体重量达11 000t。为确保转体过程安全、顺利地进行,利用有限元建模分析,在转体前对转动桥梁进行了针对性称重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合理配重。研究结果及工程实践表明:称重试验中,在拆除支架的过程中同时读取砂箱里土压力盒的数值,可以定量分析不平衡荷载;多点埋设的竖向位移传感器和水平向位移传感器实测数值为判断转动临界点提供了依据。配重计算中考虑正式转体时可能遭遇的风荷载,能有效防止转动失稳;试转后的二次配重能更好地确保转体过程的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外环高速公路上跨广深铁路桥梁采用两跨预应力混凝土变高度T形刚构箱梁,跨径为2×82.5 m,桥面宽33 m,平面转体法施工,转体角度72.342.,转体结构悬臂长度为2×73.5 m,转体重量为2.4万t,刷新了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管辖范围内转体桥梁宽度和重量记录.在该桥试转体阶段,通过称重试验、试转试验和点动试验,为正式转体提供了技术参数,确保了转体顺利进行.该桥的建成保证了深圳市外环高速公路按计划顺利通车,为我国大吨位转体桥梁设计与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结合北京石景山斜拉桥的单球铰转体工程实例,简要介绍斜拉桥无配重自平衡体系的构成、施工控制要素及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吨位T形刚构转体桥施工作业技术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对其施工过程展开风险评估研究非常必要。根据风险评估与管理理论,利用综合识别法识别出转体过程中的施工风险因素,并对转体过程的主要风险源进行风险评估,提出相应施工风险控制对策,为今后类似桥梁施工管理及风险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席屏  沈小辉 《公路》1990,(12):10-15
桥梁转体施工是一种新的施工工艺。自1977年四川省遂宁县建设桥(我国第一座转体施工的桥梁)转体施工成功以来,先后在许多省份得到推广。特别是四川省主跨122米巫山龙门大桥及主跨200米涪陵大桥无平衡重转体成功,更展示了转体施工的生命力,将该施工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平衡重转体施工由于需要相当重量的平衡重维持转动体系的稳定,因而增大跨径要受到一定的影响;无平衡重转体施工由于减少平衡的圬工数量,其转体重量轻,能增大跨径,具有一定的经济性等优点,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转  相似文献   

18.
桥梁自平衡转体是利用结构自身重量的相互平衡,利用结构的永久配筋部分或全部取代转体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扣索和背拉,从而最大限度地简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安全性并降低施工成本的转体施工工艺。结合广东省道1960线改建工程中新寨大桥的设计,介绍了一种刚架拱桥自平衡转体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某跨铁路线68 m+138 m+95 m三跨不对称连续刚构轨道交通桥梁的设计。针对350 m半径的特殊情况,通过计算分析,进行合理的构造和配束设计,保证结构受力安全。另外,为解决半径较小的转体T构横向偏心较大的问题,将转动中心置于整体结构横向偏心位置上,再进行称重平衡试验,施加配重,有效地保证转体结构转体过程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转体桥梁上跨既有繁忙铁路干线的优势突出,具有安全性好、对运输干扰小、不需要复杂的悬臂拼装设备和技术的优点,尤其是在跨越高铁时,已经成为首选的桥梁方案。小半径曲线转体桥横向偏心较大,为确保转体施工安全,需进行精确调偏心设计来平衡桥梁横向扭转力矩。以太原市北中环线工程跨石太客专及石太线立交桥项目为例,通过对工程概况、转体施工流程、调偏心设计等方面的讨论,分析了调偏心方案的对比和计算,得到了合理的小半径转体桥调偏心技术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