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介绍了继电型自整定PID控制的基本原理及PLC实现的基本方法,设计了基于PLC的在线自整定PID船舶自动舵.该自整定PID自动舵能够自动适应船况和海况的变化,实现无扰动切换、变增益调节等功能,克服了舵机振荡.实船应用证明了该自整定PID船舶自动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舰船PID自动舵保障了船舶航向、航速等技术指标的控制水平,是舰船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舰船PID自动舵的运行可靠性,大型船舶均装备有相应的舰船PID自动舵监控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舰船PID自动舵监控报警系统,并进行该自动舵监控报警系统的硬件搭建、软件设计和监控模拟量分析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线自整定PID船舶自动舵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桂臣  任光 《中国造船》2007,48(3):44-49
介绍了常规PID自动舵参数整定的困难,简述了继电型自整定PID控制的基本原理及PLC实现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基于PLC的在线自整定PID船舶自动舵的设计和实现方案,该自整定PID自动舵能够自动适应船况和海况的变化,实现PID参数无扰动切换、变增益调节、抗积分饱和、微分先行等功能,克服了常规PID舵机振荡等缺陷。实船应用表明,该自整定PID船舶自动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船舶自动舵控制系统实施改造的研究及实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桂臣  任光  何文雪 《中国造船》2006,47(4):111-115
介绍了TS-75型自动舵系统的组成概况,分析了舵机抖动的机理,指出了该舵机抖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控制电路的故障引起的,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利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技术对舵机控制系统进行改造。通过对船舶自动舵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控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后,设计了基于PLC技术的自动舵控制方案,讨论了其具有的优点。利用PLC的模块化结构组态自动舵控制系统,实现船舶自动舵的自整定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制,说明了STEP7 PID—TUNE的使用方法。基于PLC自整定PID控制的自动舵满足船舶的各种动态特性指标,能提高舵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船舶自动舵控制十分复杂,再加其它因素的干扰,使得单一神经网络或者PID控制无法对船舶自动舵进行高精度控制,而且船舶自动舵控制速度慢,为了改善船舶自动舵控制效果,利用BP神经网络和PID控制的优点,设计了BP神经网络和PID相融合的船舶自动舵控制方法。首先分析船舶自动舵控制原理,然后初始化PID参数的范围,并采用BP神经网络获取PID控制器的3个参数最优值,从而实现船舶自动舵控制,最后在Matlab平台实现了的船舶自动舵控制仿真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对船舶自动舵变化趋势进行很好的跟踪和控制,获得了高精度的船舶自动舵控制结果,而且船舶自动舵控制速度快,能够适合船舶自动舵的实时性变化特性,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蒋玉莲  申冬慧  王翼 《船舶》2005,(1):56-59
依据信息融合、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等的理论,本文设计出了基于多层网络的在线自适应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PID自动舵的控制性能要远好于传统的自动舵.  相似文献   

7.
于洋 《船电技术》2008,(3):137-139
介绍了继电型自整定PID控制的基本原理及PLC实现的基本方法,设计了基于PLC的在线自整定PID船舶自动舵。该自整定PID自动舵能够自动适应船况和海况的变化,实现无扰动切换、变增益调节等功能,克服了舵机振荡。实船应用证明了该自整定PID船舶自动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在利用传统系统进行舰船PID自动舵监控时,在运行机组为1组~6组的范围内,存在舵角值采集准确度较低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舰船PID自动舵监控系统。系统的硬件构成包括数据处理模块、服务器模块。其中数据处理模块由数字信号处理器、数据采集卡构成;服务器模块由舵机服务器、主机服务器、电站服务器、移动工作站、主交换机、打印机构成。系统的软件构成包括监控模块、交互模块。其中监控模块主要是以VC++6.0平台为基础,与数据库、分布式网络等技术相结合来实现监控与警报功能。交互模块能够通过交互界面实现人机交互功能,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实现舰船PID自动舵的监控。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该系统的舵角值采集准确度高于传统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性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家系统的PID自动舵,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和控制规则调节PID控制舵的参数,从而达到对船舶的平稳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性能好且实现成本低.  相似文献   

10.
操舵系统在舰船动力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确保舰船航行的有效性,与舰船行驶需求相适应。其中,舵能够对舰船方向功能加以把握,若要转舵亦或是对障碍物躲避,就需要操舵。其中,手动操舵系统使用最为常见,主要是利用手动操舵开关对电磁阀开闭进行直接控制,以达到操舵的目标。本文研究了自动舵系统的PID控制优化措施,通过提高操舵的精准度,将PID技术应用于船舶自动舵系统的滑膜控制器中,能够显著提升自动舵系统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1.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制度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修制是学分制条件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重修课的教学质量成为目前教学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重修时间、考试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重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管理、教师、重修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谈船舶超载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松志 《中国水运》2007,5(10):21-22
在水上运输过程中,因船舶超载运输而导致的沉船事故时有发生。如何遏制船舶超载,维护航行秩序,是水上安全监督工作的热点、难点。本文拟就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及体会,探讨船舶超载的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无界大气流场和有界水流场综合作用下的两相球空泡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这个模型研究了大气密度和流动对水面空泡溃灭压力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当空泡收缩到较小时,空泡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可以使大气密度或流动对空泡溃灭压力的影响迅速增大,大气密度越小,溃灭压力越大。  相似文献   

14.
螺旋桨是目前船舶及海洋装备重要推进装置,其工作可靠性及服役性能对我国海洋战略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复杂海洋环境下螺旋桨服役性能除受到风、浪、流等环境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周围其他海洋异物的影响,进而引起螺旋桨载荷特性发生突变。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理论,建立导管螺旋桨水动力学数值仿真模型。将海洋异物接近过程简化为准定常过程,分析不同接近距离对导管桨水动力性能的影响。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将水动力学载荷施加在桨叶表面,获得不同接近距离时桨叶应力、应变的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异物的接近会对导管桨水动力学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当异物接近距离为0.01 m时,导管桨推力将增加11.74%,扭矩增加12.73%,桨叶最大应力值增加32.06%,最大形变量增加30.28%。本文研究工作对导管桨服役性能评估及疲劳寿命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我国港口资源的整合现状,指出港口整合可以提升港口的形象和地位,也为区域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最后指出在港口资源整合中要避免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挂篮在大跨桥合拢中作为配重的施工工艺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健 《中国水运》2007,5(6):100-102
在悬浇混凝土桥梁施工中,水箱放水和抛掷沙袋是合拢段施工中两种比较成熟的施工技术。但在特殊条件下,合拢段的施工受到时间和温度的严格限制。某桥在合拢段施工中使用了挂篮作为合拢段的平衡重,通过测量数据,发现这种方法经济而又适用。本文对该项施工技术、理论基础和相应的观测数据都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宁波船舶工业:机遇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走锚船的受力分析,得到走锚船走锚时的运动轨迹。这对驾引人员在对船舶安全控制和港口管理人员对港口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管理方面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加大职工培训投入,不断完善培训机制,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走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培训之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开发教育培训,参与和应对入世后围绕人才展开的激烈竞争,已成为事关海事前途和命运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9.
通常考虑船-冰碰撞附连水的水动力效应有附加质量法和流固耦合法。本文建立了破冰船破冰场景,基于流固耦合法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分析了水域流场对船体的冲击压力变化、流场的速度分布变化以及流场的动能变化。同时与附加质量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比分析了船艏的碰撞力大小、损伤变形以及局部冰载荷等差异,揭示了流场对船-冰碰撞的影响规律,对于破冰船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研究了牡丹江入汇松花江对三姓浅滩河段水流、泥沙及河道冲淤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干、支流水流泥沙特性、洪峰遭遇特性以及交汇角度与支流入汇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汇流特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汇流口的航道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