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下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对汽修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别大,但我国汽修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需要加快发展汽修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更好地为汽车维修行业提供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国家近些年发布了若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文件,目的就是要积极探索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专业技能人才,不断推动技术产业升级发展。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举措之一,是打通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通道的关键一步,而课程体系的设计则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环节。因此,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职业能力是衡量职业院校学生质量高低的核心标准,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职业技能,是不是具备了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1]。如何突破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基于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研究,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创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倒逼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招生考试等方面的改革,是职业教育长期研究的问题,也是适应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2]。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衔接是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复杂匹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运用DACUM方法构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中高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本文围绕汽车专业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衔接,并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特点,研究并构建了中高职衔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有效解决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该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及其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提供经验借鉴和范例。1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中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浙江省先后推出“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班”“区域中高职一体化”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中高职学校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和品牌效应。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了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还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标准不衔接、管理机制不贯通等问题,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和需求,与浙江省域扩中提低和省域共富的目标和导向,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与高职作为职教两个重要层次的教育体系衔接问题得到社会更大的关注。本文以会计专业为切入点,阐述了当前我国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完善我国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2022年1月,江苏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江苏职业教育2 0条”)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系统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10多年来,在国家重视和政策引导下,全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学术领域也非常活跃,报刊媒体经常发表和报道领导、专家的一些文章和讲话,提出许多新的概念、新的词汇等。这些新概念、新词汇开阔了职业教育界的眼界,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就围绕职业教育中几个常见词汇结合汽车高职教育谈谈笔者的一些理解和认识。1衔接1.1理解职业教育体系内的衔接关系衔接是职业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概念,体现在体系内要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已被国家列入到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当中,建立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为例,重点阐述说明此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研究的原因、现状及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美华  刘杰 《时代汽车》2022,(1):107-109,186
文章从介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指出了我国现行的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弊端,重点探讨了1+X证书制度对现存弊端的有效解决和职业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最后也指出了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1+X证书在具体执行过程存在的若干问题,为后续1+X证书的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易小兰 《时代汽车》2022,(7):114-116
建立一个系统完整、互相衔接的关于中、高职和本科教育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是目前职业教育工作的核心。按照系统设计、各有侧重、有效衔接、梯度推进的原则,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例,研究探索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汽车专业“一个核心、两个衔接、三个阶段、纵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课程体系设置,实践三阶段职业人才衔接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正>中高职一体化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经常热议的话题,也是浙江省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进入了标准制定和方案推行的关键阶段,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教学标准衔接不够,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各自按照以往的教学标准执行,教学标准未根据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规律进行系统地规划和设计;二是培养目标从低到高的层次性变化未得到体现,培养目标中的就业服务领域、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3个基本特征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  相似文献   

14.
正1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定位1.1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高[2015]2号)要求,为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完善创新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创办  相似文献   

15.
<正>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创新发展战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以市场导向为风向标和基准,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目标,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技术人才培养成效的主要途径。对高职院校而言,基于当地市场导向而实施的产教融合行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长期性发展战略,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的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1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贡献,在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持久独特的作用,成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也成为高职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靓丽名片。应用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和根本所在,也是考核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质量的手段。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互联网时代,从何入手弥补现实教学中中高职教育衔接不足的问题。针对陕西省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文章提出基于《发动机构造》课程的"互联网+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实施计划,希望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突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在人才培养定位和高职院校发展道路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缺少实习平台,当前高职院校更加强调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推进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黄炎培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和近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人物,提出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尊重劳动、敬业乐群等职业道德观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及课程思政的实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来源复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不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调研分析,指出了目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