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转变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需要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积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正>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近年来倡导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坚持“创新创业+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的“1+4”育人体系,紧密围绕专业育人、实践育人,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发动、竞赛催动、培训拉动、实践带动、研究推动、政策促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下我国汽车服务产业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及升级,汽车后市场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较高,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培养,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创新课程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当前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齐欢 《中国电动车》2023,(10):115-117
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和创业(以下简称“双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高等教育纷纷将“双创”教育融入各类专业教育,培养更具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双创”教育融入各类专业教育,结合高职新商科专业,探讨高职教育中“双创”教育融入的具体措施,提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加强产教融合、组织创业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即将步入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特殊群体——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自然也就成了需要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培养对象。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是从"接受继承"向"发展创新"转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但是  相似文献   

6.
正1目前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近年来广东每年一度的"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和2021年"创客广东"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都显示出政府层面对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极大重视。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衡量学生是否创办了公司,是否当了"老板",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紧扣时代脉搏进行深化革新,提高创业质量。同时也要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互促互进。  相似文献   

8.
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的通知》,主要目的在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自此,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依然巨大,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职业技能实现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9.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新时期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文章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融合共生的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三要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找到契合点,全面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教育理念不匹配、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机会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我校汽车类专业为载体,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育人模式、导师制度、实践平台、培养体系等5个方面进行策略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同时,对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胡红坡 《时代汽车》2023,(11):65-67
为确保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工作能够在推动国家汽车行业发展进程,为汽车市场输入更多综合性人才中发挥出重要作用,需要分析传统教学理念及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不断优化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满足未来就业需求。针对以上背景,首先阐述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环节存在的各项问题,明确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开展重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以期为相关教职工作者提供理论性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高职教育与生产一线结合紧密,具有非常多的创业机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多高职院校也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使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在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率,创业教育现状是开花多,结果少。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其中存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角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赋予了高职院校新使命.在分析《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被归入于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高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基于此,文章对OBE理论进行了概述,重点分析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完善OBE的普适性课程体系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备受重视。特别是对于艺术设计这类新兴专业来说更是如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最后研究了创新创业园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罗博 《时代汽车》2022,(5):29-30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其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学生在毕业季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高校汽车构造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创新创业思维在课程中的实践应用.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良好的汽车构造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互动沟通,但在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形势下,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之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就大学教育领域来说,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许多高校逐渐渗透个性教育理念,在明确和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此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接下来的成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个性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随后对个性教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为相关学者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修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落实我国中职教育关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文件精神,在汽修专业教育中需要加快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能人才。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汽修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汽修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开展校企融合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加强高质量的教材建设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汽修专业教育的策略,以期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并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现状,指出两者之间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要实现更好的互动,需要进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等方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正>1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是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人才共同培养单位,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在企业开辟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选择相对独立的汽车美容与装潢部门,与校内汽车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造就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开展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精诚合作、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的深度合作。学校"基地"项目建设可以推动在校学生的实践工作,校企合作共建"基地",为创新教育及实用化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