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为工程背景,针对起点~光谷火车站区间矿山法隧道下穿流芳火车站站场股道引起的地表变形,采用Peck经验公式对地面沉降进行了估算,并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隧道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模拟。侧重分析了台阶法开挖工况下站场股道及站台桩基的变形特性,并探讨了相应的变形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不可避免扰动土体,引起站场股道的变形和位移,但变形值满足货运铁路的运营要求,说明台阶法开挖结合施工阶段安全防护措施的方案是可行的,矿山法隧道下穿铁路站场股道的设计是合理的,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高软弱围岩条件下隧道开挖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本文依靠玉磨铁路新平隧道工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软件flac3 D,对软弱围岩铁路隧道三台阶带仰拱一次开挖工法的台阶高度进行优化研究,主要对比了5种不同台阶高度开挖方案的初期支护位移及内力.结果表明:(1)采用工况4(上台阶高度4 m、中台阶高度3.2 m、下台阶高...  相似文献   

3.
正1工程概况京沪高速铁路德州东站站场及区间路基里程DK326+192.25—DK330+090.46,全长3898.21m,路基平均填土高度5.6m。原设计站场及区间共填筑改良土81.3692万m3,其中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掺4%水泥改良土53.7818万m3,基床底层填筑掺5%水泥改良土27.5874万m3。施工中由于取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通过现场勘察、调研,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模拟,对王滩电站地下泵房深基坑开挖方案及稳定性进行研究,旨在保证基坑安全稳定、满足工期要求的情况下,采用最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方法。 研究方法:从技术、施工、经济等方面对王滩电站地下泵房深基坑开挖方案及开挖方法进行讨论和比选,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对不同开挖方法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 研究结论:理论与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半放坡开挖(从地面标高3.5m到地下-9m)和地下连续墙(从-9m到-13.5m)相结合的方案,基坑稳定,施工简单、经济效益好,既保证了施工质量,也满足了工期要求。  相似文献   

5.
秦丽霞 《科技交流》2007,37(2):63-65
阐述了铁路站场排水设计统筹考虑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站场排水系统的诸多因素,提出了站场排水设备与其他设备的相互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离心模型试验、Biot固结理论的有限元和现场观测数值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地区⑤-2层浅承压水和⑦层深承压水间的⑥层隔水层的存在或缺失对基坑变形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表明,承压水隔层将对基坑开挖时的变形产生较大的影响。基坑开挖深度14.4~18 m、承压水位降低4 m 以内、承压水隔层厚度为5.8 m时,承压水隔层缺失将导致地表沉降最大值增加10%~20%,连续墙墙脚水平位移、基底最大隆起增加30%左右。基坑开挖较深时,不能用单一的抗突涌安全系数来控制承压水的降低程度;当承压水隔层缺失时,深层承压水降对浅层承压水位、地面沉降有影响,但影响主要发生在后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采用洞室松动控制爆破方法开挖边坡高达60m的铁路站场路堑的设计和施工情况,重点阐述控制起爆药量保障高边坡稳定和采用非电大间隔微差起爆技术控制爆破振动效应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站场设计标准与常规铁路站场有很大区别,站场岔后曲线应满足较高的列车通过速度,以满足站场接发列车能力.本文采用车线动力分析方法研究高速铁路站场岔后曲线插入段和缓和曲线长度对行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站场岔后曲线参数合理取值,为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参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根据舒适度条件,给出了不同通过速度条件下岔后曲线半径与超高匹配关系,以及不同岔后曲线半径条件下缓和曲线长度取值;对岔后曲线插入段和缓和曲线长度优化研究表明:通过岔后曲线夹直线长度应尽量避免取夹直线上车辆第一周期峰值衰减距离与定距之和,对于1200 m曲线,其夹直线不宜选取30 m;岔后缓和曲线长度超过50 m时,对车辆舒适性的改善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岩质地层不同开挖步长下隧道风井变形规律,基于变形控制角度,探讨隧道风井合理开挖步长。结果表明:(1)不同开挖步长下风井总位移均表现为竖井底部变形大、距离底部越远变形越小、开挖步越长变形值与影响范围均越大。(2)开挖竖井阶段,竖井开挖面隆起呈线性增长,随后由于衬砌施作隆起值降低,且在横通道开挖阶段再次缓慢线性增长,开挖步越长风井变形越大。(3)沿竖井深度方向,侧移量基本呈线性增大,横通道拱底隆起和拱腰收敛值均呈现距既有隧道越远变形越大;随开挖步长增大,竖井井壁侧移量与横通道断面变形均逐渐增大。(4)可考虑竖井开挖步长1.5 m、横通道开挖步长1.0 m方案。  相似文献   

10.
郭笑非 《科技交流》2004,34(3):23-25
通过对站场AutoCAD设计的分析,给出了站场AutoCAD设计中图形消隐、裁图的应用方式.并就消隐、裁图的编程方法,给出其开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北戴河站改造后各部分使用功能更趋完善,车站面目焕然一新,获得各方好评,其中的站台无柱雨棚采用的正三角钢桁架结构跨度达68.6m,为国内首创。某基地站场设施改造被铁道部领导誉为“精品工程”,其中的钢网壳结构站台无柱雨棚开创了全国铁路站台无柱雨棚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新建京张铁路八达岭4线隧道超大跨、超大断面单拱的特点:跨度达27.3 m,高度达18 m,断面面积为386.56 m2,如此大的单跨在国内尚属首例,在开挖过程中,拟定四种开挖方案:单侧壁导坑法、单岩柱法、CRD四洞法和CRD六洞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四种开挖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开挖和支护全过程仿真计算,得到最优的开挖方案。研究结论:通过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对围岩最大拉压应力、拱顶沉降、地表沉降、锚杆轴力、衬砌最大拉压应力等7个指标参数的比较,提出优化的开挖方法为单侧壁导坑法,其次是CRD六洞法,并且采用0.3 m厚的喷射混凝土衬砌和5 m长的锚杆(间距1.5 m×1.0 m)作为支护参数。该结论对设计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济南东站站场给排水工程的施工。首先介绍了给排水工程建设的意义,并对管沟的开挖及回填、新旧管道的连接、管道的消毒及试压等项目编制了具体施工方案,然后对既有线路防护做了具体的阐述,同时指出,给水工程与站场改造同步施工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以铁路某地下超大断面单拱隧道的2种施工方案为研究对象,该单拱超大跨隧道跨度达41.10m,高度达22.50m,开挖面积829.1573m2,属于极少见的超大跨单拱隧道,在其开挖前先进行有限元分析,分别从开挖稳定性、锚杆轴力、初衬受力和围岩变形等4方面对特大跨隧道的开挖方案修建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铁四号线宣武门站PBA法暗挖逆作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BA”洞桩法的原理就是将传统的地面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和暗挖法进行有机结合。由于本工法时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变形要求相时较高,不同的工程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施工重难点进行关键技术控制。北京地铁四号线宣武门站位于宣武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下,双层段结构采用“PBA法”暗挖逆作法施工。该站最大开挖高度达19.1m。最大开挖跨度达26.4m。且该站周边环境复杂,地下管线有89条之多。施工难度较高。鉴于该站目前已成功完成主体双层段结构,本文阐述了“PBA”暗挖逆作法成功应用于该站的关键技术。可为类似工地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鑫源 《铁道建筑》2007,(11):11-13
通过对铁路站场既有线新建桥涵的施工方法分析,以沈山铁路K243 750段的2孔13.0 m框构桥,公路方向长46 m,穿越正线2条、牵出线2条及专用线2条(含一组道岔)为例,介绍中继间法接缝处理、道岔上护轮轨设置及站场排水系统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庆市西城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DK5+221.53m框构桥下穿既有让胡路西货场站,框构桥全长87m。考虑到既有站场的安全运营,对框构桥基坑防护进行了检算,对施工方案进行了调整,保证了既有线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既有线站场勘测几项重点工作,结合笔者自身实践,浅谈经验,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吉图珲高铁富岩1号隧道为工程实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开挖循环进尺下的隧道两台阶法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隧道变形和应力的响应规律,得出工程适用的开挖循环进尺。研究结果表明:开挖进尺对围岩变形影响较大,两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Ⅳ级较差围岩条件下,拱顶受拉破坏先于拱腰和掌子面的受剪破坏,拱顶掌子面后方1 m处第一主应力达到最大值;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大,拱顶第一主应力和拱腰、掌子面处D-P值均增大,隧道更易发生破坏;Ⅳ级较差围岩,开挖进尺建议取2.0 m,Ⅳ级偏好围岩开挖进尺可增大至4 m。  相似文献   

20.
徐克金 《铁道建筑》2007,(9):108-108
日前,由中铁大桥局集团承建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的大松林隧道完成仰拱施工,这是此项工程项目首座贯通的隧道。 全长206m的大松林隧道为双线隧道,地质条件为V级围岩和Ⅳ级围岩,最大开挖宽度15m,最大开挖高度13m,属浅埋隧道,最小埋深仅5m。隧道地处广州市与佛山市的交界处,地质条件差,地基受地表水影响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