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焱 《商用汽车》2012,(15):52-53
多数人都知道,普通电池在长期高温环境下的使用性能非常容易衰减,其原因是在部分传统的锂电池结构中,高温下电解液中会有部分成分容易分解;另一方面,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有电池正常发热的过程,而如果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如果无法有效降低电池工作区的温度,则很难保证性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纯电动客车的耐温耐湿性能不强而造成的高压安全、电池性能衰退、整车能耗偏高等问题,本文从纯电动客车电机、电池、能耗等方面论述高温高湿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电动车用高功痃型Ni-MH电池的比功率、高温充放电效率、荷电保持能力、大电流放电能力和循环寿命等性能,高功率电池的大电流放电能力可大于12.5C左右。  相似文献   

4.
电池系统作为纯电动汽车惟一的动力来源,其热管理设计对电动汽车工作性能至关重要.采用隔热材料、空调压缩机散热、半导体制冷风扇散热3种方法进行电池组热管理设计,进行高温环境下的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隔热设计可有效减少高温热辐射进入电池箱内部,降低电池组温度受外部高温环境的影响;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隔热材料未明显增加电池组的温升;相对其他两种设计,隔热设计的热管理效果明显、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产业化.  相似文献   

5.
在文献、专利调研基础上,统计和分析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低温和高温都影响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从而影响其应用与市场普及。缓解该问题的技术途径可以是:电池原材料改性、优化电池设计、电池系统热管理。当前的研究热点是:正负极材料的微观改性,以提高其电子导电率和离子导电率;优化设计电极结构和电池结构,以均匀电池内部的热分布和电分布;研发低温下电池交流预热与充电的新方法;联合应用液冷方案。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放电容量、放电中值电压、放电能量三个方面研究了低温阶段(25℃至-20℃)与高温阶段(25℃至60℃)两阶段温度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同时还对比了低温(-20℃)充放电与常温充电低温放电两种情况下放电容量,最后考察了48V/180Ah电池组(15串)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组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实验的样品,低温对电池影响较大,-20℃是其低温坎;高温下电池性能变化不明显,温度50℃以上,电池性能开始下降,推荐使用温度范围0℃~50℃;常温充电相比低温充电其放电容量仅提升10%;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最内部的单体与最外面的单体温度差异可达12℃。  相似文献   

7.
从热特性这一角度,综述了电池产热机理、热相关特性和容量衰减与温度之间相互的影响,并总结了风冷、液冷和相变冷却对电池散热效果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结果表明,成批电池组的使用导致热量积聚效应,高温促使电池性能衰减严重并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分析得出目前电池主流散热方式为液冷,通过改变液冷散热结构和研发散热介质,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而且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改进,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正可再生镍锌电池开发商ZAF能源系统公司(ZAF)宣布,其正在与美国领先的商用卡车、公共汽车及国防车辆制造商一起进行现场测试。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的ZAF测试通过了制造商对刚性电池性能的测试要求,而目前正在进行将于2017年第三季度结束的现场测试。该现场测试将是NiZn电池通过真实世界操作情况如高温使用、再生制动并扩展到8级卧铺卡车上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以一款市售的40Ah三元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一致性的变化、高低温放电性能以及倍率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样品的容量一致性变差,低温特性和倍率充电性能变差,而高温放电特性和倍率放电性能基本无衰减。  相似文献   

10.
以纳米Li Fe PO4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在50~450 A和-18~50℃范围内,对其充放电特性、Peukert模型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利用Ragone曲线对阀控式密封铅酸动力电池、镍氢动力电池及锰酸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功率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该纳米Li Fe PO4锂离子电池的快速放电能力和能量功率特性都得到很大改善,尤其适合于高温工况;低温性能依然还是纳米Li Fe PO4锂离子电池的弱点,亟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上海世博纯电动客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在高温运营中出现的容量衰减、电池一致性变差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温和各箱间温差及箱内电池温差是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和电池一致性变差的重要原因。对于改进电池系统热管理设计、车辆的运营和维护保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BSG混合动力车辆具有发动机怠速停机、自动启动的功能,要求电池具有频繁启动发动机的性能.电池的性能直接影响混合动力车辆的可靠性.文中分析影响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得出可以通过电池内阻预测电池性能的结论,并给出了电池内阻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从放电容量、放电中值电压、放电能量3个方面研究了低温阶段与高温阶段两阶段温度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同时还对比了低温(-20℃)充放电与常温充电、低温放电2种情况下放电容量,最后考察了48V180Ah电池组(15串)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组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实验的样品,低温对电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锂离子电池的应用特性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电压、电流、温度三大参数对锂离子电池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尤其是充电截止电压,化成电流和高温情况对电池容量的影响。以不同材料之间的比较试验为基础,重点分析了高充电截止电压,充电电流和高温对材料稳定结构的破坏,从而引发电池循环寿命降低的原理。最后基于电池使用中放电电流和环境温度应力为参数,进行了基于电压、电流、温度的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预计模型研究,得到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预计基础模型,为混合动力汽车锂电池3参数与寿命关联模型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解书艳  钟绍华 《天津汽车》2010,(12):31-33,62
与传统低温燃料电池相比,高温PEM燃料电池可简化燃料电池的水管理和热管理系统,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近年来高温PEMFC的流场设计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基于计算流体软件FLUENT中的PEMFc模块,对3种常见的流场形式分别从膜中水舍量、氧气的浓度和电流密度分布3个方面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高温条件下,性能由高到低依次为:单蛇形流场、平行流场和多蛇形流场.该方法可用于高温PEM燃料电池流场的设计指导.  相似文献   

16.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电连接接触状况是电池组整体性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分析不同电连接接触状况对磷酸铁锂电池模块的温度影响,论文基于有限元仿真平台ANSYS/Fluent,研究了三组不同接触电阻的串联电池模块在0.5 C、1 C、2 C放电倍率下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相同放电倍率工况下,接触电阻的增大会使不同电芯组的最高温、最低温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最高温、最低温的差值也随着接触电阻的增大而增大;同一电池模块的不同电芯的不同部位也因为接触电阻的存在出现较大的温度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于没有散热结构的锂离子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会造成部分电池温度过高。在高温条件下,电池的温度上升得更快,严重影响电池的容量、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所以需要通过优化散热结构,采用适合的方式对锂离子电池组进行热管理,以保证电池组的工作温度在正常范围。文章主要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状态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就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要求进行分析。建议以后锂离子电池热状态研究可以将研究重心放在多种维度模型结合,得到在各种条件下的最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环保法案的实施,我国汽车空调制冷剂将由普遍使用的R134a切换成R1234yf或其他制冷剂,本文通过搭建系统台架,对比了R134a工质和R1234yf工质作为汽车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加注量的差异,分析了加注量差异的原因。同时测试出了两种工质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差异。试验结果显示:硬件系统及试验条件相同情况下,两种工质作为制冷剂,R1234yf相比R134a性能衰减在2.8%~7.8%。本文还进行了整车电池侧制冷试验,在环境模拟仓内进行高温快充,考察电池冷却回路中冷却液的换热功率,对比了两种工质的制冷系统对电池冷却回路的制冷性能,结果显示:相同工况下R134a的制冷能力更佳,系统COP更高,台架试验结果与整车试验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19.
正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能源汽车中心具备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管理要求的整车(含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驱动电机系统及动力电池等全部检测能力。动力电池主要检测设备包括电池性能测试系统、动力电池综合测试系统、动力电池测试与模拟系统、低气压湿热综合试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防爆高温试验箱、针刺挤压试验机、挤压试验机、盐雾试验箱及电动振动试  相似文献   

20.
实验研究了辐射加热器非接触式触发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效过程中的温度特性、质量损失、产热行为变化等特性及其空间射流温度与热流分布特性。以50 Ah的Li(Ni0.6Co0.2Mn0.2) O2电池为对象,基于锂离子电池燃烧实验平台进行。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实验过程中发生了2次喷发现象,电池表面最高温度为489.2℃;最高温升速率为27.7 K·s-1;最大质量损失速率为32.7 g·s-1;电池本体总产热量为1.05 MJ;环境最高温度为705.3℃;烟气总释放热为6.56 MJ·m-2;射流空间环境最高温度比电池表面最高温度高。这表明,高温高速的易燃气体会加剧热失控危害的风险。本结果有助于电池失效初期预警、热失控抑制、火灾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