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能在高新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从美国的“PNGV计划”日本的“清洁能源汽车开发计划”以及欧共体的“明日的汽车”计划来看,我国汽车产业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必须集聚所有科技资源,构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新一代汽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发展是经济控制权、产业联动发展、获得长期市场效益的需要。我国汽车产业在技术、市场机遇以及受经济、技术上支持等方面看,自主发展是可行的。在世界汽车工业 新一轮技术转换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汽车产业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可实现新一代汽车和新技术的创新突破,取得自主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步,从量变到质变,出现了从合资发展转变为自主创新发展,汽车产品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汽车产品出口转变为技术、资本输出,从融入世界发展转变为参与世界汽车产业调整等一系列重要的转折。在汽车产业技术和发展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表明了世界汽车加工制造业向我国转移调整的结束,出现了我国参与重新分割国际市场新格局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在上两期发表的《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从合资发展转为自主创新发展的转折》、《我国汽车产品实现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转折》的基础上,再提出《实现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资本输出的转折》的研究意见,供汽车工业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特征,对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量化分析模型,并着重在政策层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步,从量变到质变,出现了从合资发展转变为自主创新发展,汽车产品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汽车产品出口转变为技术、资本输出,从融入世界发展转变为参与世界汽车产业调整等一系列重要的转折。在汽车产业技术和发展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表明了世界汽车加工业向我国转移调整的结束,呈现出我国参与重新分割国际市场新格局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在上期发表的《从合资发展转为自主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的基础上,再提出《我国汽车产品实现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转折》的研究意见,供汽车工业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6.
1前言 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对环境的要求不断加强,致使中国的排放法规逐步与世界接轨。由于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柴油车起步较晚,法规的实施及更新速度远远高于欧洲以及美国、日本等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随着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汽车厂商面临的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那么,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才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汽车发展现状?本文主要探讨了柴油机的几种喷油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目前柴油机喷油技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益紧迫的能源、环境问题,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措施。对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措施。本文将国内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作为研究主体,通过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比较,系统地从产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们认清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准确把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汽车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近10年来,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2004年汽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到了507万辆和2800万量,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就业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拄产业。  相似文献   

9.
几十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暴露不少问题,其中产业组织分散,竞争力弱等问题尤为突出。在中国汽车产业逐渐融入国际汽车市场和产业局长潮流之时,解决产业组织分散,培育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任务和迫在眉睫,这对于新时期汽车工业组织政策和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卢希 《专用汽车》2013,(11):65-66
汽车产业发展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而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国汽车产业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JJ2012年已经连续四年产量连续全球第一,今年同样要取得全球第一,连续五年全球第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与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本文将国内生产制造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作为研究主体,通过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产业进行比较,系统地从产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们...  相似文献   

12.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对抢占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制高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适合我国产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是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支撑。本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历程进行系统阐述,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中华汽摩配》2005,(12):2-2
本刊讯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建立5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5年,“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将持续增长,我国汽车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并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研发、环保、标准制定以及汽车出口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现状,剖析了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七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以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20年10月,国务院常委会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引领世界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作为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销售、维修等市场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将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为案例,研究将BOPPPS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到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望有效解决学生对课程兴趣低,学生课程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不好的问题,并继而推广到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其他课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新能源汽车的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从前几年的超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平稳增长阶段。有一种论点认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产销形势不好,忧大于喜。但是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还是分别超过了500万辆。同时,在世界汽车工业中我国汽车产业的产销增长率依然是较高的。作为汽车专业研究人士,笔者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全球汽车产业加紧整合,绿色理念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中最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潜在市场,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入WTO后,国家为汽车产业所构筑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很快消失。针对我国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产品技术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及销售服务体系落后等问题,我国应进行国内汽车产业兼并重组,融入世界汽车产业整合浪潮,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未来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继1994年我国发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2004年6月1日又发布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个文件,对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形势,推进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重发科技》2004,(2):38-46
为适应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全面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本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汽车产业的二次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汽车产业二次创新的必要性1.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1986年4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中首次提到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综观20年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我国汽车产业一直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初衷引进技术为的是在中国企业中得到扩散,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汽车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后只是简单地模仿运用,不注意消化吸收,更没有进行积极地创新。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