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说云南有个郑和公园,是航海史研究者值得一游之地。适逢出差到西南,趁工作空隙去逛了一遍,果然不虚此行。郑和公园位于昆明市郊滇池南端的昆阳镇。这里是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家乡,其父马哈只墓在该镇月山。为纪念郑和,建国后在月山修建了郑和公园。从东门入园,先到“郑和纪念馆”。此处建筑原为明灭启三年(1623年)筑的玉皇阁,两层飞檐,高踞石台;凭栏远眺,滇池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辟为纪念馆后,馆内陈列着郑和像、郑和航海图、《天妃应灵之  相似文献   

2.
一舟 《中国水运》2005,(3):10-11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筹备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动,党中央确定了“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作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庆祝活动的主题,其宗旨就是要弘扬郑和精神,什么是郑和精神呢?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可以说郑和是世界上最早,最有成就的航海家。学习和发扬郑和精神,  相似文献   

3.
《世界海运》2005,28(1):22
中国正在逐步形成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热潮,郑和是中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他率领庞大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成立了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由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任组长。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情况,对明代的造船工业及郑和下西洋的船型特点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明代的航海技术,如当时的测速方法和用航海罗盘的导航技术,特别是对郑和船队的海图作了拓扑原理海图绘制的解读。分析了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技术,并对船队的通信联络设备和工具作了初步探索。简述了郑和船队的饮食,并从作战角度分析了郑和船队的严密组织。  相似文献   

5.
《航海》2005,(4):F002-F002
今年是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航海壮举,永载世界航海科技发展的史册。郑和七下西洋广泛传播中华文明.推动各国睦邻友好的外交活动。成为航海史上的千古佳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践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崔燕 《中国船检》2008,(12):36-36
2008年12月11日,我国郑和研究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协会——郑和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裁魏家福共同为郑和研究会揭牌,魏家福当选为首届会长。徐祖远副部长在成立大会上指出,郑和研究会的成立有利于郑和学术研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交通部、上海市等单位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以示纪念。笔者在收集中国航海史展览资料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民国时期国营招商局“郑和”轮的照片。据查证这是我国第一艘以郑和名字命名的商船(如图)。  相似文献   

8.
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先行者,他于公元1405年开始至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远航,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堪称世界远洋航海的千古绝唱。郑和下西洋是人类第一次通过科学航海,大规模远洋航行的成功实践,凸现了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先进性。但郑和航海事业未能像西方航海那样,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而是在郑和逝世之后便突然终止,表现出难以为继之局限性。这些成就与遗憾,均值得后人反思。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我们航海祖先郑和的祖籍,仰慕已久,这次我怀揣着对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崇敬,踏上茶马古道,领略高原风情。  相似文献   

10.
林永存 《航海》2005,(5):8-12
郑和下西洋研究热点中的“宝船之谜”,至今纷争莫属。在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之际,厦门福船作坊复制“郑和宝船”模型一艘,在上海举办的“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参展。这艘由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和福船作坊洪玉生技师共同研制的船模,重现了“郑和宝船”的雄姿与风采,为破解“郑和宝船之谜”揭示了一种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运》2005,(8):3
7月11日,在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国迎来了第一个航海节,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上,张春贤部长表示,为弘扬郑和精神,建设航运强国,我国将把航运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相似文献   

12.
《珠江水运》2012,(11):16-19
六百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把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运到了西方,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六百年前,郑和穿越了太平洋、大两洋,将两个半球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六百年前,郑和率领着船队穿梭于30多个国家,为中华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六百年前,郑和绘图造船,那个气势恢宏的中华宝船,将中华的航海事业推向了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3.
《游艇业》2009,(4):32-32
仿明代郑和宝船建造图纸,前不久通过了中国船级社与挪威船级社的联合审批。投资700万元复建的郑和宝船有望于2010年夏季下水试航。试航时将载上市民志愿者,重走昔日郑和航海路线。这一计划,将称为“八下西洋”。  相似文献   

14.
日前,本刊记者从云南水运规划设计研究院了解到,“滇池湖面绿色航运”的主体工程--滇池航运建设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底启动建设。预计到2015年,市民就可以乘坐旅游船舶,直渡滇池两岸。滇池航运湖面景观与古滇国文化为一体,开启云南绿色航运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张嘉壎创作的郑和下西洋油画作品,画面精美,色彩准确,细微处刻画细腻。画中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他几十年对郑和下西洋历史研究和对海洋文化、中华传统帆船文化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顿贺 《船海工程》2004,(1):39-42
对于郑和大号宝船尺度,国内学术界持不同见解由来已久,笔者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古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郑和下西洋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的结论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张嘉壎创作的郑和下西洋油画作品,画面精美,色彩准确,细微处刻画细腻。画中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他几十年对郑和下西洋历史研究和对海洋文化、中华传统帆船文化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魏巍 《中国水运》2005,(9):54-55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人挑战自然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创举所展示的不仅是中华泱泱大国的气魄,更多的是中国古代那骄人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正是中国古代无数的工匠和航海家的智慧和汗水造就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1985年7月,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大会在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不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而且肇启了郑和研究的热潮,标志着郑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纪念大会以来的十年,出版的各类专著、论文集、资料集等近20种,发表的论文达500余篇,远远超过1984年以前的八十年的总和。这样丰硕的成果,为人物研究、事件研究所罕见,也为学术界所瞩目。该文略述了十年来郑和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20.
《航海》2008,(3):11-11
2008年“中国航海日”纽委会宣布,航海日庆祝大会将于7月11日在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举行。届时,当年郑和下西洋途经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海外华人和港台有关郑和社团将应邀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