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飞  贾俊芳 《综合运输》2021,(2):47-51,65
站在运输服务设计的角度,以增强旅客换乘出行体验为目的,提出“人、行李分离”的换乘服务理念,并基于该服务理念设计铁路客运枢纽内同站和异站换乘的方案。异站换乘方案设计时,提出铁路专用车的概念,打造一种全新的换乘模式,满足旅客换乘出行的多元化需求,吸引旅客主动换乘。最后,从心理和生理舒适性两个角度对换乘服务理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行李分离”服务创造了旅客换乘出行附加价值,提高了旅客的换乘出行体验感。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均存在换乘距离长、换乘不便利等问题。介绍了轨道交通车站换乘方案的类型、控制因素及相关原则等,分析了相关高架站换乘方案设计案例,给出了轨道交通换乘站换乘方案建议,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换乘枢纽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换乘枢纽的总体规划布局与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分析换乘枢纽的换乘形式与规模,提出合理、便捷、通畅的交通换乘方案,从而体现了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前期规划与项目实施性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客运交通由多种交通方式构成,城市居民的出行往往是多种交通方式组合的过程,因此建设大型交通换乘枢纽,组织交通方式换乘,使乘客在城市对外交通及城市内部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集中在一个小区域内,从而提高换乘的效率、减少换乘的时间损耗。因此作为城市综合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客运枢纽的合理布设、合理设计对改善整个交通系统功能,提高运营效率和解决出行换乘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研究意义与现状 客运交通枢纽是在城市中由多种运输方式所连接的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组成的整体,它是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运输…  相似文献   

5.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进地面公交调度和信息服务、出租车综合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换乘信息服务和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等,能够帮助出行者选择更好的出行方式,由“盲目”出行转变成“有序”和“可靠”出行。近年来,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智能交通的建设,并将它作为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交通平台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交通出行业态,共享交通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梳理了城市交通出行的传统模式;分析了共享交通出行的发展背景和发展需求;探讨了共享交通有关业态的合规性、安全性及可靠性等问题;最后讨论了私家车租车、私家车搭乘及私家车拼车等共性交通业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快速增长的客流带来了换乘车站换乘通道内客流疏散不及时、行人换乘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以及车站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通过分析列车运输能力、车站运营设施通过能力,建立列车输送与车站运营设施(站台、通道)的能力匹配关系。基于客流需求,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人-车-站”的动态平衡条件。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两路口站为例,依据列车开行方案、上下行楼扶梯设置、站台设置、以及相关客流数据等调研资料,通过计算、比较分析提出基于远期客流需求下,两路口站站台层换乘设施及站台的合理优化建议,为车站运营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的研究不仅关系到本线路的线站位,还涉及到换乘线路的线站位方案。以常州轨道交通2号、6号线换乘方案为例,分析比较了两线换乘的方案,分析不同方案对城市规划、沿线区域、工程实施难度、经济性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换乘枢纽的适应性、合理性及人性化三个层面出发,建立了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基于物元分析法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应用分析,证明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的城市对交通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缓解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一直是规划工作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为预防主城区未来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情况,通过对TOD以及P+R模式的深入研究,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地下空间中的竖向换乘交通模式-VCT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本文以临平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对于竖向交通换乘模式在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竖向交通换乘模式的建立,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交通系统,满足居民的停车和换乘需求;同时带动土地集约开发与价值提升,打造临平低碳、高效、宜居、便捷现代活力新城。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打造与旅客出行需求相适应的旅客出行体系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我国旅客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判断影响旅客出行因素变化趋势是建设旅客出行体系的基础。本文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应用、国家战略、人口规模及老龄化、绿色可持续发展、GDP规模、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等影响旅客出行的主要因素,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相关要求,判断了未来影响旅客出行主要因素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输》2014,(4):28-28
<正>2014年3月29日,交通7+1论坛第34次会议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动态交通仿真理论应用与发展。出行会议的有王庆云、石定寰、傅志寰、李伯虎、邹德慈、宁滨、吴忠泽、郭小碚、段里仁、于景元、张国伍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近百人。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在会上作了"在线交通仿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对现存的交通系统和传统的交通规划、设计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老龄人口的出行行为,为我国未来老龄化背景下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管理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老龄人口出行的文献,对老龄人口的出行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出行对老龄人口的意义以及相应的交通对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应当结合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实际特点开展关于老龄人口的意愿出行需求分析与预测的方法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瓶颈识别与优化问题。首先,分换乘方向确定了基于乘客换乘需求的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建立了用于评价换乘站换乘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其次,采用Anylogic仿真动态模拟乘客在车站的换乘过程,根据仿真结果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换乘站的换乘服务水平,识别换乘站的能力瓶颈;最后,以犀浦站为例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到犀浦站的能力瓶颈是检票闸机、铁路售票机及铁路实名制验票机。仿真结果表明,该能力瓶颈识别方法对换乘站设备布局及流线组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城市公交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提高其对交通方案评价的可靠性,分析了CUBE软件PT模块的运行机理,考虑西安市公共自行车的大规模使用和城市交通模型PT模块中未包含公共自行车出行方式的不足,在原有的PT模块基础上增加了公共自行车接驳和换乘模式,提出了一种包含公交、公共自行车、步行共三种出行方式的改进的公交预测模式。以西安市高新区BRT线路规划为例,对改进的公交预测模式进行了应用。改进前后的预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添加公共自行车模块后,3条BRT线路连接小区的数量分别增加11个、12个、18个,与常规公交的换乘量分别增加7.5%、8.1%、9.3%,全天客运量分别增加9.2%、10.2%、13.6%,准确反应了公共自行车在改善公交接驳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地铁建设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换乘车站由于不同线路相互串联,客流组织及消防疏散更加复杂。分析两线节点换乘车站换乘节点处的消防处理措施,供地铁行业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包括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换乘和共线两种衔接模式的具体运用方式。在换乘模式研究方面,结合实际分析了五种换乘模式和各自的特点和分别适用情况;在共线运营模式方面,介绍了其概念,运营方式和主要类型等,并绘制相应图形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分析。最终提出关于针对衔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分析了以上两种衔接方式的特点。对今后都市圈的交通一体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枢纽乘客换乘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杭轩 《综合运输》2016,(4):43-47
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若干种运输形式所连接的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组成的整体。利用多项logit模型构建了乘客换乘方式选择模型,设计SP调查问卷,根据上海虹桥机场调查数据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对于大型交通枢纽的换乘交通组织具有指导意义,有较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景区中运量轨道交通线路以服务内部游客出行为主,为更好把握景区外部的客流来源以及其与其他方式的换乘比例,研究提出基于游客出行方式链的景区中运量轨道交通客流分析方法,从出行节点识别、客源市场分析、游玩时间特征等方面逐层研判出行方式选择,并在湖南大王山旅游度假区空轨项目中进行应用,为景区中运量轨道交通客流分析和运营组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徐家汇地区是上海市的城市副中心,人流量大,商业繁华,交通繁忙,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地铁R1、R3、R4三条线在此中心交汇,形成大型换乘枢纽.文章简单地介绍了大型换乘枢纽的线路和建筑方案,并对施工和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