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湿陷性黄土由于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若涵洞地基处理措施不当或处理深度不够,往往容易引起涵洞下沉开裂等病害。从对青海东部4条高等级公路黄土区内408座涵洞的调查结果来看,病害率较高,发生病害的涵洞共379座,病害率达92.9%,涵洞病害主要表现为浸水淤积导致的涵洞下沉、涵节错位及路面开裂等。根据现场调研的情况及规范的要求,以青海民小公路为依托,采用不同桩间距灰土挤密桩处理涵洞地基,开展现场试验对涵洞沉降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灰土挤密桩处理后的涵洞沉降远小于换填垫层处理的涵洞沉降,而两种桩间距灰土挤密桩沉降差异较小,建议桩间距取值为1.0m~1.2m;且涵洞进出口铺砌的施工措施应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路堤下暗挖隧洞施工引起的路基沉降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速公路路堤下进行暗挖隧洞施工将不可避免地对围岩产生扰动,从而引起地层位移和路基沉降,过大的路基沉降将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因此分析和控制路基沉降是高速公路路堤下隧洞设计与施工的难点和重点.以黔东火电厂排洪及供水隧洞为实例,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隧洞施工对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的影响特点.计算结果表明,加强超前支护是控制地层位移和路基沉降的有效手段,采用大管棚及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能有效控制路基沉降并保证高速公路正常运营.在隧洞施工过程中对路基沉降进行了详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隧洞开挖对高速公路路基有一定扰动,但对高速公路正常运营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为掌握路堤荷载作用下斜坡软弱地基的变形特性,选择典型山区高速公路高路堤斜坡软弱地基工点,进行了路基中心及下坡一侧坡脚地基的长期沉降和水平变形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路堤填筑期内沉降变形发展相对较快,路堤填筑完成后沉降变形增速趋缓,采用双曲线法预测得到的工后沉降为34.2mm,满足高速公路路基工后沉降要求;(2)软土层表面倾斜且下卧硬层表面基本水平时,路堤荷载作用下的地基水平变形最大值在地表,且变形值沿深度增加而减小,地基水平变形的监控可以地表观测桩为主。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新老路基过渡段往往存在差异性沉降。此处出现的病害也较多,如路面结构损害、结合处滑移、横坡比变化等。低填方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主要出现在路堤形心处,新老路基过渡段的差异性沉降会改变路面横坡比,影响行车舒适度并造成一定安全隐患。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选取3个路段为试验路段,每个路段长100m,填方高度为2m。首先测量了3个路段的不同地质参数,随后计算了不同深度的地基附加应力和沉降量,最后给出了地基处理方案,希望为今后的低填方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桥头跳车问题,文章基于某城市高速公路的桥梁与软土路基过渡段的地基处理实际工程,通过ABAQUS建立数值模型进行计算,分析CFG桩桩径、桩间距、桩长和桩身弹性模量对路基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路桥过渡段为未设置CFG桩的普通软土路基时,随着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路基的累计沉降在不断增大,产生明显的桥头跳车现象,导致车辆行驶的平顺性较差,因此对路桥过渡段的软土路基进行地基处理,以减小其累计沉降量是非常必要的;(2)随着桩径、桩长、桩身弹性模量的不断增大,路基的累计沉降不断减小,随着桩间距的不断增大,路基的累计沉降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水泥搅拌桩与塑料排水板处理的软土路基过渡段间差异沉降的影响因素,文章通过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讨论填土高度、软土深度和水泥搅拌桩桩间距对软土路基过渡段差异沉降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1)采取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处理的两个软土路基段之间的沉降差异较为明显,水泥搅拌桩加固区域的工后沉降明显大于塑料排水板区域;(2)随着填土高度、软土深度和水泥搅拌桩桩间距的增大,水泥搅拌桩区域和塑料排水板区域的工后沉降均逐渐增大.过渡段的差异沉降值也在逐渐增大,水泥搅拌桩是否打穿软土地层对于地基加固效果有很大影响,同时增大桩间距会减弱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高速公路路基加宽拼接施工关键技术,控制新旧路基拼接处差异沉降,文章剖析了旧路加宽差异沉降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依托实际工程,分析了新旧路基加宽拼接过程中的施工要点,提出了结合CFG桩复合地基与土工格栅搭接新旧路基的新旧路基拼接处治措施。沉降检测结果表明:地基沉降在运营18个月后开始收敛,运营30个月后最大沉降为38mm,满足施工要求(50mm),该处治方法施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限元方法,在对软土地区新建高速公路进行模拟计算的基础上,按路基两侧拼接拓宽实际加载过程模拟整个路堤横断面的变形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路面的结构性要求和功能性要求,对新、旧路基的沉降提出了不同的控制标准.同时.模拟计算表明拓宽段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一刚性桩复合地基法或排水固结法,路基横断面上的沉降规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由于山区公路所经沿线地质条件复杂,路堤发生沉降病害的几率较大。为提高路堤承载力,保证公路安全运营,文章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钢花管注浆模型,研究了路堤的应力变形规律和沉降变形规律。研究表明:钢花管竖直注浆加固后水平、垂直位移量都相对降低,路堤边坡更稳定,路堤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显著提高,塑性变形量降低,刚度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软土地区公路工程建设水平,文章从浅层软土地基处治和深层软土地基处治分析了软土路基的施工控制技术,并以某高速公路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8.0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软土路基在水泥搅拌桩处治前后的沉降规律,探讨了桩间距、桩长、填土压实度等参数对软土路基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软土路基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部分软基路段设计采用薄壁筒桩处理方式,对减小软土地基高路堤桥头跳车效果十分明显,达到了减小路基工后沉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盾构隧道近接下穿运营高速铁路施工会引起地基下沉、轨道不均匀沉降等病害,严重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对铁路造成破坏。为研究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动态掘进过程对地表城际铁路沉降影响,文章以武汉两湖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斜下穿城际铁路项目为依托,通过土工离心机模型试验模拟了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近接下穿城际铁路施工中盾构接近-下穿-驶离铁路的整个动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盾构掘进对铁路路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穿点前后各25 m范围,距下穿点25 m之外盾构掘进对铁路路基的影响很小;(2)盾构掘进过程中,下穿铁路前由盾构掘进引起的铁路路基沉降约占掘进全过程引起铁路路基总沉降的36%,下穿后约占64%,下穿后铁路路基沉降速率迅速增加,且大于下穿前;(3)以盾构掘进下穿过铁路15 m处为分界点,在此之前在盾构掘进方向左侧的路基沉降大于右侧的路基沉降,在此之后则相反,最终盾构掘进方向右侧的铁路路基沉降大于左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路行业的迅速发展,早期修建的国道、省道等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公路病害整治成为当今的重要工程。本文对路基病害、路面病害进行分类,路基病害包括路肩不洁、路肩损坏、边坡坍塌、水毁冲沟、路缘石缺损、路基沉降和排水系统淤塞;沥青路面病害包括龟裂、裂缝(块状、纵向、横向)、坑槽、松散、路面沉陷、车辙、拥抱和泛油等。对不同的病害类型提出了具体的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许多老旧高速公路需要进行拓宽改造,但是改造通常会导致路基过渡段发生变形。这种变形差异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中最为明显,如不进行妥善处置,高速公路就会出现结构损害、滑移、横坡比变化等病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最大变形往往出现在路堤的形心。以高填方浅层湿陷性黄土段路基为研究对象,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选取2个路段为实验对象,每个路段长100m,原路基处理方式为冲击压实。测量了2个路段的地质情况,并分析其受力,之后研究了砂桩路基处理后的变形特性和预压路基处理后的变形特性,希望能为高填方湿陷性黄土路基变形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碎石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简要介绍了碎石桩加固机理及其沉降计算方法,并依托安徽某二级公路大修工程设立碎石桩试验段,在既有公路基础上直接对软土路基进行碎石桩处理试验,通过对处理路基的静荷载试验和沉降监测,验证了碎石桩处理既有公路软土路基的加固效果,得到了其变形发展规律,为类似的碎石桩加固既有公路路基工程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软土层特性对斜坡软土路基沉降及变形影响的规律,文章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斜坡软土路基数值模型,分别针对不同软土层厚度、坡度、粘聚力及内摩擦角对路堤水平位移和沉降值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层厚度的增加会导致路堤水平位移和沉降值增大;软土层坡度的增大会增大路堤的水平位移和沉降值,坡度超过6°后增长幅度更为明显;软土层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大可以有效减小路堤侧向变形和防止路堤发生过大沉降,但粘聚力超过15 kPa和内摩擦角超过20°后该提升效果会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斜坡软土路基设计工程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建立试验段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进行分析,分别选取不同地基处治方式,以不同桩距的监测断面作为研究对象,布置剖面沉降管开展监测。结果表明:采用CFG桩加固处理后地基沉降大幅下降,而在桩距相近的情况下路基沉降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8.
软土地基中的桥台桩可能会受到路堤荷载引起的垂直和水平土壤移动的影响。为了限制土体的运动,采用复合桩基,往往会改善引道路堤下的软土地基,其目的是减轻高速列车通过桥梁引起的隆起。文章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土工格栅联合加固的粉质黏土路基进行了一系列三维离心模型试验,分析了地基置换率(m)对路堤荷载作用下桥台桩响应的影响。同时,对不同地基置换率的桩加固地基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FG桩对引道路堤地基进行加固后,桥台桩的受力性能明显提高,置换率的临界值在4.9%以上,CFG桩基础的作用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在将桥头跳车风险降至最低的同时,优化改良地基对于具有成本效益的设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结合已有的工程经验,总结出路基结合部的主要病害及成因,并从改造方案的选择、基底处理、边坡清理、台阶开挖、路基填料、路堤加筋、路堤的压实度控制、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了处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施工方面分析了填石路基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G314线和-库高速公路第八合同段填石路堤施工的实际情况和治理其病害的实例,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预防及治理填石路基病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