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轨道交通》2009,(10):64-65
山西省日前出台加快铁路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 山西省日前出台加快铁路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将以建设太原、大同、永济三大铁路装备制造基地为重点.通过整车总成和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地方铁路装备协作能力,打造配套完善的铁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北方铁路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力争到2011年全省铁路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  相似文献   

2.
铁路装备需求的稳定性加上中国目前处在铁路集中建设期,使得国内铁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传统市场日渐萎缩的今天,铁路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给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相似文献   

3.
我国铁路通过国内公开招标方式,引进时速200km铁路客车动车组制造技术。这对于铁路实现既有线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扩大铁路运输能力,缓解铁路运输瓶颈制约,以及提高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制开发能力,打造中国品牌的客车动车组,加快铁路装备现代化和装备制造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技术装备现代化是铁路提高综合运输能力、运输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铁路客运专线上.时速200公里甚至300公里的列车在奔驰:在某一个偏远的小货运编组站.一节节标准载重为70吨的货运列车整装待发……这是一幅中国铁路即将绘制的图景,也是中国铁路为国内装备制造业带来的难得机遇。由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从中国铁路技术创新成就、国内外先进铁路技术装备、国际技术交流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了快步迈向现代化的中国铁路面貌,以及当今世界铁路的最新科技成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拥有全球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铁路装备制造和运输市场,尤其是在政府2万亿投资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不断上升,也使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处于持续高涨阶段。 如果说,中国铁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那是因为古老的铁路在采用多种“绿色”技术后重新焕发了青春。而作为目前在中国唯一建立列车合资公司的跨国企业,庞巴迪正是通过领先的生产技术让列车具备安全、节能的显著优势,并一次次超越列车的速度极限。  相似文献   

6.
铁路“十一五”规划是我国铁路大规模建设的最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铁路新线建设将达1.7万公里,续转和新安排建设项目达200多个。规划提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快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路网运输能力,同时大力提高铁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铁路装备技术现代化。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加快推进铁路装备现代化,铁道部提出了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技术的方针和实现“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的要求,确定了立足国产化、系统引进先进技术、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实现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的思路。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发展,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中.铁路货车工业是为数不多的主要立足自主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业,通过掌握货车核心技术.既满足了国内铁路货运需求.又实现了向发达国家批量出口。始建于1935年的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齐车公司),历尽沧桑,一直是中国铁路货车设计主导和行业龙头企业,引领着中国铁路货车的技术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齐车公司发展史,就是中国铁路货车技术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始终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条主线。南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国家振兴重大装备制造业、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也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央企在“走出去”战略中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南车自身广大员工的努力,才取得了一些骄人业绩。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离不开铁路装备制造业及相关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加大了对铁路运输装备的需求,促进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逐步实施,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动车组投入运营。采用SWOT方法对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新形势下铁路装备制造业所处内外环境分析,确定产业竞争优势和劣势,明确面临机会和威胁,对制定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铁路装备制造业已经顶住了全球经济危机和下调成本的压力,目前正处在全球增长的进程中,德国SCIVerkehr铁路咨询公司的MariaLeenen和AndreasWolf在他们最新的国际市场调查报告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