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车联网是物联网应用于智能交通的产物,也是智慧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联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入手,阐述智慧交通、智能交通以及车联网间的关联和车联网技术的优越性。并从出租车行业、交管行业、公交车行业三个方面介绍哈尔滨市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现状。结合哈尔滨市城市特点,对车联网应用于哈尔滨市智能化交通的前景进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分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基于车联网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感知功能的车路协同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系统的物理框架和逻辑框架进行了设计,重点研究了各子系统的组成与功用,分析了系统的智能感知、车路协同通信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表明:该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感知和采集车辆、道路环境以及全路网的交通运行状况等信息,有效实现车与...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备受关注.交通节能目标预测与考核、区域污染协同治理、行业企业绿色升级、重大事件节能减排效果评估等问题都亟需系统、准确、快速的计量数据的支撑.近年来,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在城市交通能耗、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计量、统计、监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将交通大数据和计量融合,创新性地综合应用车联网、实车检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了基于单车的移动源多维感知和协同、交通能源计量数据质量控制、多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在蜂窝车联网(C-V2X)车路协同环境下,实现交通信号机与路侧单元设施以及中心平台间快速、稳定地进行信息传输,解决智能感知、协议解析、格式互转等问题,采用智能网联通信技术、信号控制及信号采集技术,构建基于C-V2X的交通信号采集系统,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接口设计以及功能设计,利用交通信号统一管控协议,对接不同型号、...  相似文献   

5.
由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科学院支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中国智能交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6上海国际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展览会(MMC2016)和第三届APEC车联网研讨会(APEC-IOV)于2016年8月25日-2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6.
截至201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54亿辆,居世界第二位,我国高速总里程突破10万km,居世界第一位。近几年在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交通行业的车联网和交通大数据取得迅速发展,由此出现的各种应用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基于车联网、交通大数据研究智能交通系统增值,并首次提出驾驶生态学的概念,为车联网服务和交通大数据的深层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韩慧 《交通与运输》2020,36(1):64-69
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智慧交通的进步,车联网技术的车速诱导是其中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为了定量评估车联网技术的车速诱导对公交车运行效率的影响,在上海市嘉定区博园路等6条典型城市干道上开展实地测试。通过对比车联网技术应用前后的公交车实际运行数据,从行驶时间分布、交叉口红灯等待次数、运行速度稳定性等三个方面分析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速诱导影响下公交车的实际运行特征。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速诱导的公交车辆平均行程时间显著降低,红灯等待次数显著减少,运行速度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眼于未来3G网络技术在交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3G网络技术与"车联网"概念、车载导航系统、快速处理交通事故等三方面的应用,为城市发展智能交通信息系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常州出交     
常州公交亮相2016上海APEC车联网展览会 近日,以“创新科技·智慧出行”为主题的2016上海国际车联网与智慧交通展览会(MMC)暨第三届APEC车联网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常州公交作为全国公交企业的代表之一受邀参展. 本次展会和研讨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主办,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大力支持.常州公交在展览会上集中展示了公交智能化发展成果,新能源混合动力公交车、掌上公交、微电子站牌、智能调度系统等先进科技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交通问题的日益加剧,交通安全和效益逐渐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已成为必然。车联网技术作为系统的主要核心,对其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需求性。结合交通管理问题,介绍车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框架,对其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停车诱导信息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交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分别列举了国内外停车诱导信息系统的发展应用,从停车诱导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停车选择模型、泊位预测和信息发布介绍了停车诱导信息系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讨论了RFID和WSN在停车诱导信息系统的信息采集和通信中的作用,最后分析当前停车诱导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预测高速公路交通流,缓解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现象,本文提出一种考虑多特征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模型。首先将高速公路当前道路与上下游的交通流、天气等数据转化为一个二维矩阵,并利用滑动窗口模型获得输入样本的最佳长度;然后将样本数据输入集成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并提取交通流数据的特征,随后输出预测结果;最后,将某高速公路交通流数据用于工作日和节假日两组实验。结果表明:集成深度学习模型比单一模型预测高速公路交通流的效果要好,工作日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精度远高于节假日,本文模型将平均绝对误差由 6.40辆·(20 min)-1 降到5.450辆·(20 min)-1,说明考虑多种因素可以提升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就是利用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传感器、数字摄像机、智能信号机、光纤线路、无线网络等现代化信息传输设备,按照固定更新的频率动态发布最新实时路况信息和对拥堵路段的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的交通通行能力,帮助监控人员进行实时调度,通过智能交通系统,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物联网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需制定统一的技术协议和标准,并有效解决安全和隐私问题.实现真正的智能交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非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覆盖道路交通流路径识别误差较大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FCD(Floating Car Data)校核下RFID道路断面交通流路径识别优化组合模型。首先, 利用平移不变小波变换将RFID初始数据切分为可追溯交通流、非追溯交通流及随机项;然后,根据统计路段中浮动车数量将路段分为Full、Defect、Null这3类,并建立FCD-RFID追溯路径模型识别可追溯交通流路径构成,同时,提出考虑出行时间、道路等级和驾驶偏好因素的综合成本阻抗效用函数,通过路径感知随机用户平衡分配模型估算非追溯交通流与随机项路径;最后,通过路径叠加识别断面交通流最终路径构成。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RFID交通流路径识别,组合模型具有更高精度,MAE(Mean Absolute Error)为 72 辆,较单一 RFID 算法下降 62.5%,MRE(Mean Relative Error)为9.5%,下降72.2%;在非RFID覆盖校核道路中,组合模型MRE为13.3%,较单一 RFID算法下降82.0%,有效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交通监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监管现代化的要求,引入新的技术、提高监管效率无疑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以实现多目标、非接触式的唯一性识别,是构建物联网的支撑技术之一。以RFID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子传感、信息处理以及无线通信等技术,实现监管系统与车辆间的主动辨识以及信息交互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可写入RFID技术和移动Ad Hoc网络的交通信息系统,利用可写入RFID技术对车辆和道路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并通过移动Ad Hoc网络与交通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交换。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交通控制中心发送控制信息经移动Ad Hoc网络对交通控制设备和车辆进行实时管理,实现对交通的智能化控制。  相似文献   

17.
长江沿线船舶种类众多、尺度杂乱,安全隐患突出,制约了黄金水道效益的发挥。本文分析了我国长江航运的现状以及进行交通流量统计的必要性,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及将其应用于内河船舶交通流量统计的优越性与应用方法。RFID技术在内河船舶上的广泛应用,对实现船舶动态监管、"数字长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超高频射频标签技术在AFC清分中心系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琮  吴婷 《轨道交通》2009,(12):49-51
RFID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在交通领域,高频RFID技术的成就已有目共睹。随着混合了超高频RFID的双频IC卡的出现。困扰轨道交通AFC系统清分中心的清分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9.
由阅读器(Reader)、感应器(Transponder)与中介系统(Middleware System)三者串联而成的无线射频对象识别系统,形成未来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与物流业的新兴架构将大量使用射频识别RFID,本文论述了RFID/EPC network跨层设计(Cross Layer Design),将RFIDcode跨层技术直接运用于EPC网络,并将EPCcode跨层应用于ONS Framework.通过此跨层设计,用户可通过智能型手机与RFID阅读器读取RFID code,并将此RFIDcode直接由EPC网络查询并取得商品的信息;而EPCcode跨层设计可直接使用EPCcode,对ONS Framework查询并追踪商品的动向.本论文所提出的Cross Layer Dsign架构能够减少EPC网络负荷与使用者查询需要的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铁路防灾系统架构和特点的基础上,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技术对现有系统进行无线化改进.充分发挥WSN的优点,采用Zigbee 和RFID技术,设计 基于WSN的铁路防灾系统架构、组网方案和数据传输方案.在现有防灾监控系统功能的 基础上,新增车地传输功能,将列车运行前方的环境情况发送给列车,为列车运行提供参 考.此外,详细研究Zigbee节点和RFID节点的部署方案,并对节点部署情况进行仿真及实 例分析.本系统能够降低防灾系统的安装难度和部署成本,并为列车实时提供前方运行环 境情况,为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