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遂渝铁路刚性路基动应力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遂渝铁路刚性路基进行动应力现场测试,分析研究刚性路基沿路桥过渡段线路纵向的动应力分布规律、列车速度和动应力的关系以及列车驶向对动应力的影响;并且将测试数据与一般路基过渡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桥隧间刚性短路基较好地解决了路桥间长期存在的巨大刚度差问题,表现为桥台及其附近位置的路基面动应力值相对较小并变化平稳。  相似文献   

2.
遂渝铁路无碴轨道路隧过渡段路基面动应力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遂渝铁路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路隧过渡段路基动力学响应的现场实车测试,分析在CRH2动车组和C80重载货物列车作用下的路基与隧道刚性渐变混凝土过渡段的路基面动应力响应特性。测试数据表明:行车速度的提高对路基面动应力的增加影响显著,路基面动应力沿线路纵向基本呈波浪型台阶变化,轴重对动应力的幅值和速度影响系数、沿线路纵向的动应力变化坡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依托美国交通技术中心(TTCI)加速试验线(FAST)中的大轴重环线(HTL),通过实尺实车试验,分析泡沫轻质土路桥过渡段在大轴重实载列车动力作用下的应力传递规律和动态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泡沫轻质土路桥过渡段动应力水平满足路基结构设计要求;列车轴重和列车行车速度对轻质土路基结构动应力影响较小;泡沫轻质土路桥过渡段动位移对深度较敏感,对列车行车速度相对敏感,对列车轴重较不敏感;泡沫轻质土路桥过渡段动态响应性能良好,整体动态服役性能较好,满足重载铁路各设计参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桥路过渡段动应力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高速列车的平稳、安全运营,需要路基结构物提供沉降小、刚度大、动力特性稳定的轨下支撑系统。在武广高速铁路设计中,为实现桥梁与路基的刚度和沉降平顺过渡,设置了桥路过渡段。在过渡段中预埋设动测元件,研究CRH2动车组高速通过过渡段的动应力的空间分布特性。研究结论:桥路过渡段路基基床表层动应力的最大值位于过渡段正梯形底部折角处,均值约12.73 kPa;桥路过渡段路基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加强后,动应力在垂向衰减较快,至基床底层底面时,衰减率达90%;列车速度由200 km/h增加到250 km/h时,路基基床表面动应力增加约20%;车速由250 km/h增加到350 km/h时,过渡段路基基床表面的动应力增加约10%。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一典型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进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建立车辆-轨道-过渡段动力大耦合模型,提出了新型过渡段的组成以及变态浆液、改良级配碎石的关键配比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路基动应力、加速度逐渐减小,并呈现指数分布;随着深度的增加,竖向位移变化曲线较为平缓;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加,路基应力、位移、加速度总体上逐渐增大,存在速度150,350 km/h~2个临界速度,说明列车运行速度与过渡段的动力响应并非呈正比例关系;随着列车轴重的增加路基加速度、动应力变化不大,竖向位移变化较为明显,位移随列车轴重的增大而增大,这说明重载铁路对过渡段的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6.
铁路客运专线路涵过渡段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秦沈铁路客运专线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沈端路涵过渡段DK47+076(下行线)进行动力响应现场测试和沉降观测,分析了级配碎石路涵过渡段的动应力、动位移和振动加速度与列车速度的关系,以及动力响应沿线路纵向变化规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级配碎石过渡段能减缓路涵间沉降差;动应力、动位移、振动加速度三者均受行车速度影响不大:各测点振动加速度的增值范围没有超过1 m/s2,动位移的变化范围集中在0.1~0.55 mm之间;动应力、动位移、振动加速度三者的最大值点均发生在线路纵向距涵洞顶中心线10.2 m处。这将对正确设计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保证列车平稳、安全行驶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目前,国内外在高速车辆-轨道-路基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轮轨关系。同时,各国铁路部门对路桥(涵)等过渡段型式进行了施工工艺、行车效果的现场实测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无砟轨道各种过渡段路基的动态响应,目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结合武广客运专线过渡段试验工点现场实测数据,考虑车辆、轨道和路基结构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一个可靠的车辆-轨道-路基空间耦合模型,以便进行高速铁路过渡没动态响应研究。研究结论:(1)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得到桥路过渡段结构的动态响应曲线变化趋势一致性很好;(2)高速铁路过渡段长度设置宜控制在40 m左右,可有效减小甚至消除过渡段结构层的动态响应,可以保证列车高速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3)桥路过渡段不同结构层的动应力、振动加速度、动位移等动态响应特征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峰值大小、峰值出现位置有所差异,设置过渡段区段后,列车行驶引起的动态响应会明显减小到普通路基动态响应值;(4)过渡段结构层的动态响应受行车速度、列车轴重大小等因素影响,通常随行车速度、轴重的增大而呈现出增大趋势,其中受列车轴重影响显著;(5)本文研究结论可对高速铁路过渡段设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路基结构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学宁  梁波  高峰 《铁道学报》2011,33(2):72-78
针对列车走行的实际情况,将板式无砟轨道-路基作为参振子结构纳入车辆计算模型,建立包含车辆、钢轨、板式轨道和路基为一体的二系垂向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分析列车速度对车辆运行品质、系统动位移以及动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车体加速度、动轮载和轮重减载率均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呈线性分布,当列车高速通过无砟轨道-路基结构时,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指标都能满足要求;系统动位移受速度影响较小;轨道板易发生疲劳破坏,需采用双层、双向配筋;路基面动应力随速度的提高而增大,但数值比有砟轨道的小;路基动应力沿路基深度方向衰减较慢,在基床表面下3 m处,动应力只有基面的25%左右;无砟轨道的基床加速度远小于有砟轨道的加速度值,表明无砟轨道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列车荷载对路基基床的振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路基面动应力有限元模型及其计算原理,计算分析几种轨道不平顺状况及轴重下路基面动应力列车速度的关系,指出高速铁路应严格控制轨道不平顺幅值,消除局部不平顺。  相似文献   

10.
列车速度对车辆—轨道—路基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列车运行的实际情况,将轨道一路基作为参振子结构纳入车辆计算模型,建立车辆、钢轨、轨枕、道床、路基和地基为一体的二系垂向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分析列车速度变化对车辆运行品质、动位移以及路基动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车体加速度、动轮载和轮重减载率均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呈线性分布;具有二系悬挂的高速列车通过有砟轨道路基结构时,列车的安全性及舒适度均能满足要求;系统动位移受速度影响较小;路基面动应力随速度的提高而增大,并在横向呈马鞍形分布,在纵向呈抛物线形分布;路基动应力沿路基深度方向衰减较快,在基床表面下3m处,动应力只有基面的16%左右.研究结果与已有部分研究结论吻合较好,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郑西客运专线渭南站位线路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郑西客运专线铁路的技术要求和地处黄土地区的特殊地质问题,结合郑西客运专线设计中确立的一系列专题科研成果,对渭南车站段线路所处区域内的地质情况及断裂、滑坡等特殊地质,开展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评价分析,以实际勘察资料为基础,经过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做出较为合理的线路方案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12.
介绍生产力布局调整后我局计量工作面临的一些挑战,对如何调整铁路计量工作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军 《铁道知识》2006,(1):24-25
石太铁路由石家庄至太原,始建于1907年,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虽然多次改建,已建成双线电气化铁路,但在铁路跨越式发燕尾服中能力已饱和,不能适应运量增长的需要,按《中长期铁路风规划》安排,铁道部决定率先修建石太客运专线,于2005年6月11日开工,计划工期4年建成。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是青藏铁路建设全面攻坚年,也是青藏铁路建设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海拔更高、困难更大、任务更重”的严峻考验,广大建设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攻克“三大难题”,顽强拼搏,艰苦奋战,取得了年度计划超额完成、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越岭施工形成高潮、铺轨架梁成绩显著、质量环保全面创优、  相似文献   

15.
银西线引入西安铁路枢纽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西安铁路枢纽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西安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按照"客内货外、客货分线、布局合理、近远结合"的原则,确定银西线引入枢纽方案为与西平铁路并行至乾县车站合场设站后客货分线引入,并重点研究了银西线客车引入西安站方案及动车引入西安北站联络线方案。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全长1110公里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以来,各参建单位按照铁道部 提出的“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保障健康,爱护环境,争创一流”的要求,克服高寒缺氧等重重困难,夺取了青藏铁路开局之年的全面胜利。 切实做到“三同时”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既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又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生态环境既独特原始又脆弱敏感,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  相似文献   

17.
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24日10时25分,万众目光凝聚在银装素裹的唐古拉山上.帐篷造型的唐古拉车站站台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一声令下,南北两架装扮一新的高原新型铺轨机伸出长臂,分别从两个方向把两节长25 m的轨排稳稳落下,青藏铁路在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 072 m铺轨通过,标志着中国铁路成功跨越"地球第三极",攀上世界铁路之颠.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目前已运营的5条轨道交通线中,只有上海南站能够实现直接换乘,换乘条件均不够理想,从城市规划布局、周边交通环境、轨道交通自身条件出发,提出了解决当前上海市轨道交通换乘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强度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地震,除哈尔滨、沈阳和乌鲁木齐铁路局以外,全国铁路都有震感,西安和成都铁路局震感强烈,受损最大。  相似文献   

20.
铁路现代化建设给铁路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铁路计量工作应在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加强铁专量具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发挥计量工作对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