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GTC-80型高原钢轨探伤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满足海拔5 100 m的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铁路钢轨检测需求,开发了GTC-80型高原钢轨探伤车。开发过程中采取了针对措施以适应高原地区的海拔高、气压低、缺氧、高寒、温差大、风沙大等恶劣气候条件。该探伤车利用先进的探伤检测系统对钢轨伤损的类型、位置、程度以及累计变化进行自动检测、分析、显示、记录和打印,满足高原地区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高海拔铁路隧道火灾的研究较少。本文应用火灾动态仿真模拟软件(Fire Dynamic Simulation,FDS)对海拔500,3000 m铁路隧道内的火灾烟气蔓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比了高海拔环境低温、低压、低氧等显著特征及纵向风速对隧道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的火灾计算条件下海拔3000 m时隧道内的最高温度比低海拔时低24.8%,CO浓度增大30%~50%;海拔3000 m时随着纵向风速增加,拱顶最高温度显著下降,最大降幅达62.5%,且最高温度点向下游偏离火源区边缘上方;火源上游温度减小且升温范围逐渐减小,纵向风对上游烟气的“稀释”“阻拦”作用强于下游。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在多功能人工气候室内完成的气压对短空气间隙交流放电特性影响的大量试验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气压对短空气间隙交流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青藏铁路海拔4000 m以上的短空气间隙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4.
陇海铁路西段已逐步进入高原,与之连接的青藏铁路则是我国最高的高原铁路,目前通车的宁—格线全线处于海拔2200~3700m。已知进入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即可发生高山反应或高山病。为了保证铁路运输和行车人员的健康,南京铁道医学院科研所、兰州铁路局卫生处及其所属有关单位,于1984、1985两年分别在南京-兰州、西宁-格尔木之间,应用多种无创伤性肺功能检查仪器,于列车运行时对列车员进行了动态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川藏铁路沿途地形落差极大,全路段最高海拔为4 475 m,最低气压为60.2 kPa,最低气温为-30.6℃,这些因素会对机车车辆运行基本阻力产生影响。通过调研川藏铁路"雅安—昌都"之间各站点气象数据,根据列车运行基本阻力公式,分析川藏铁路沿线气压(海拔)与温度变化对机车车辆运行基本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运行基本阻力与线路环境的气压(海拔)和温度密切相关;海拔的增高导致列车承受的空气阻力减小,而温度的降低使列车承受的空气阻力和机械阻力增大;与平原地区的气候环境相比,川藏铁路沿线海拔变化对动车组运行基本阻力的影响在70%左右,而温度变化对动车组运行基本阻力的影响在17%左右。研究成果可为在川藏铁路特殊高原气象环境条件下的列车牵引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富氧技术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到拉萨的2列试验车和2列运营车,进行车内空气环境和人体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格拉段车内氧气分压为12.78~13.70 kPa,同一列车各席别间氧气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海拔高差使车内氧气平均下降0.133 kPa/100 m,车内满员使车内氧气分压比车外平均下降0.400 kPa;二氧化碳蓄积主要取决于旅客列车的满员程度;季节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适应性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车内人员高原反应症状发生率增加,当车内氧气含量达到相当于海拔3000~3 500 m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时,可使旅客高原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试验研究结果确定高原富氧技术条件:提出高原旅客车最小供氧量计算公式;确定在海拔高度4 000~5000 m时高原旅客列车富氧控制标准、二氧化碳浓度建议标准;提出车内温度不得低于冬季18℃、夏季24℃;加强个体供氧管的使用、重点区段的供氧和巡诊.以此富氧技术条件可以满足现行用氧安全标准、车内空气洁净度和旅客高原反应控制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青藏铁路海拔高、气压低、缺氧、高寒、温差大、风沙大等恶劣环境条件,介绍铁路机车用旋转电机的温升限值、耐电压值、防潮能力及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高海拔隧道具有"气压低、氧分压低、气温低"的特点,严寒缺氧危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且使其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本文通过研究高原反应危险性分区及施工供氧应对措施,以期解决高海拔隧道建设这一重大难题。研究结论:(1)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高原反应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的调查分析,采用高原反应检测中较为实用的临床指标:血氧饱和度SO_2、肺泡氧分压PaO_2、呼吸次数和心率,建立了与海拔高度的对应统计关系;(2)结合海拔高度与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生频率,对不同海拔时的高原反应风险进行了分区,且进行了高原反应危险程度分区的和积法验证;(3)针对不同高原反应风险分区,提出了相应的供氧措施;(4)建议规范规定的供氧指标——氧气浓度降为19. 0%;(5)本研究结果可为高海拔地区安全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格拉段平均海拔4500m,沿线高寒、低氧、气压低、干燥、强辐射。采用格拉段沿线10个领工区的环境测试指标及相应工作人员生理指标数据,应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探寻格拉段工作人员生理指标(脉搏、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的重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高原职业危害因素鉴定,并为制定相应的卫生保障措施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气压、氧分压和海拔高度是影响地面作业人员生理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格拉段高寒、多风的气候特点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铁道货运》2011,(8):12-12
2011年6月29日上午,青藏铁路公司与青海省在西宁西站举行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电气化开通典礼。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骆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文虎等领导出席仪式并致辞。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海拔超过3000m的西宁一格尔木电气化铁路开通运营。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具有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地质条件和水质条件复杂,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其施工方法不同于一般低海拔非冻土地区路基施工方法。此文根据青藏铁路设计施工科研攻关成果和现场施工经验,对多年冻土区路基路堤、路堑及过渡段路基等工程施工方法进行分析论证,对今后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铁路》2006,(7):I0001-I0001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8km。最高点海拔5072m,其中穿越海拔4000m 以上地段达960km,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6km。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814km 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格尔木—拉萨段1142km 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通车运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m 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m,轨面海拔标高4905m,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  相似文献   

13.
张恒 《铁道车辆》2008,46(3):40-41
为了适应青藏铁路海拔高、温差大的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确保设备最大程度无故障(高可靠性),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整体提高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的技术水平势在必行. 格拉段全长1 142 k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的地段达960 km.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在格拉段沿途总计分布84套设备,拉萨、格尔木共安装3套TADS、2套TPDS和3套TFDS.  相似文献   

14.
<正> 1自然地理概况甘肃省内陆河流域,位于甘肃西北部东起鸟鞘岭,西至甘肃与新疆边界,东经92°10’至104°30’,北纬36°30’至42°00’,东西长1000余公里,宽百余公里。本区南部是祁连山山脉,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及山间盆地组成,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山地海拔3000m~4500m以上,是本区河流的源地,在海拔4000m以上的山顶终年积雪,并有现代冰川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严重缺氧,作为从内地到高原施工的作业人员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尤其是脑(肺)水肿是最为常见最为棘手的疾病.本文根据在青藏高原的临床经验,对肺水肿的现场救治经验作了探索和总结,兹以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前,宝鸡电务段已在400多公里的电缆线路上,使用了意大利NICOTRA气压监测系统,在使用中,我们发现有以下2个问题值得注意. 1 MP8000上显示的气压值与实际测量值相差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铁路建设     
西宁至格尔木铁路电气化开通运营 1 据《人民铁道》报道,6月29日,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电气化开通典礼在西宁西站举行,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海拔超过3000m的西宁至格尔木电气化铁路开通运营。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工程于2008年5月6日开工建设,总投资13.15亿元。  相似文献   

18.
铁路建设     
西宁至格尔木铁路电气化开通运营1据《人民铁道》报道,6月29日,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电气化开通典礼在西宁西站举行,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海拔超过3000m的西宁至格尔木电气化铁路开通运营。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工程于2008年5月6日开工建设,总投资13.15亿元。全线变电所无人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目前国内高海拔地区(海拔>3 000 m)隧道内燃牵引运营通风设计中,有害气体容许浓度没有相应的规范可参照。通过国内外高、低海拔地区CO、NO2最高容许浓度的比较,国内外隧道运营通风与环境控制标准检索、分析,提出高海拔隧道内燃牵引运营通风控制标准建议值。研究结论:国内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的有害气体最高容许浓度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高。初步建议高海拔运营隧道内空气中内燃机车废气的容许浓度:NOx(以NO2计):工作日内平均容许浓度为10 mg/m3,工作日内任何一次30 min内接触废气的平均浓度不超过30 mg/m3。CO:工作日内平均容许浓度为30 mg/m3,工作日内任何一次30 min内接触废气的平均浓度不超过90 mg/m3。  相似文献   

20.
随着通信业务量的与日俱增,对通信线路维护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电缆线路的纵主要是电气压维护,从气压监测数据中发现电缆故障时,应到现场查找漏气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