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柔性接头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的地震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模拟地震荷载和地裂缝场地沉降,分析了穿越地裂缝区域且设置柔性接头的分段地铁隧道的动力响应,研究了地裂缝场地沉降、裂缝发育特征、地铁隧道加速度响应特征、土压力与隧道各区段不同部位的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由地裂缝场地沉降与地震荷载耦合作用所产生的差异沉降和裂缝多集中于柔性接头部位;各区段地铁隧道间的运动具有一定独立性,上盘靠近地裂缝的地铁隧道的加速度峰值是下盘隧道的3.2倍;距离地裂缝越近土压力越大,且在耦合荷载作用下,上盘土压力是下盘土压力的6.7倍;地铁隧道各区段左右拱腰应变较大,底板处应变次之,拱顶部位应变较小;柔性接头设置后各区段应变增率减小,在距离地裂缝较近部位未出现明显的应变增加现象。可见,在地震荷载与地裂缝场地沉降耦合作用下,柔性接头能够减小地铁隧道地裂缝位置处的集中应力与地裂缝场地的变形。  相似文献   

2.
结合西安地铁一号线半坡—纺织城区间的穿越地裂缝的情况,利用有限元计算分析了暗挖区间小角度穿越地裂缝的变形缝设置方式、断面形式等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分析表明小角度穿越地裂缝,采用马蹄形断面通过,变形缝设置间距以15m和10m相结合较为合理。地裂缝活动是极为缓慢的过程,需要根据其对结构的影响进行监测和信息反馈,以促进地裂缝处理技术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3.
以地铁隧道穿越西安三类勘察场地的地裂缝为研究原型,分析了地裂缝的发育特征;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三类场地地裂缝不同活动量值引起的地层应力场、破坏区域和位移场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地裂缝的影响区域范围,解析了地裂缝带活动对地铁隧道结构产生的破坏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地裂缝活动造成其两侧地层的竖向应力呈近似反对称的分布形态,地层应力的变化增量随上盘沉降的增加而增大;通过综合分析位于地铁隧道拱顶和拱底埋深处地层的竖向应力变化特征,得到三类场地地裂缝上盘和下盘的主要影响范围分别为0~20m和0~15m,经对比验证,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一致;下盘靠近地裂缝的区域发生剪切破坏,且破裂逐渐向上扩展,最终形成一条与地裂缝呈18°夹角的剪切破坏包线,其中间包含的范围为剪切破坏的集中区域;地裂缝活动导致两侧土体发生位移突变,形成2个类似"活动楔体"的变形区域,且该区域范围逐渐扩大;上、下盘隧道的差异沉降随着地裂缝错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地裂缝活动量达到20cm时,造成整体式地铁隧道呈"S"破坏形态;为适应三类场地地裂缝活动引起的大变形,建议地铁隧道结构采用分段设置特殊变形缝加柔性接头处理等措施进行设防。  相似文献   

4.
邓艳  倪冰 《轨道交通》2008,(6):20-23
最近的五至十年,对古城西安来说,是发展非常迅猛的时期,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已迈入修建城市地铁的崭新阶段。目前,西安正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精心打造一条现代化的地下大动脉。2008年,是西安地铁二号线大规模建设的头一年和地铁一号线开工准备的关键一年,西安地铁建设状况和建设特色引发产业界广泛关注。日前,本刊记者对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东山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访谈中,陈东山总经理对西安地铁建设的深入阐述和对产业发展的深刻把握,典型体现了中国第三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者的从容心态,西安地铁所面临的古城文化保护使命和特殊地质条件,都激发它以创新的理念和发展的眼光去面对建设中的一切问题。陈东山总经理舒缓而清晰的话语中饱藏着沉稳睿智、悠远深厚的气质,像极了西安这个古老而有活力的城市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所沉淀出的“发展”特质。  相似文献   

5.
马骏 《轨道交通》2010,(10):84-86
从地铁施工对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角度出发,结合在西安地铁安全监督管理的实践,提出纠正施工中“重物轻人,重现象轻行为”的安全管理理念,这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西安地铁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化,使西安地铁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6.
地铁线路维护是地铁营运安全的重要保证.文章结合西安地铁1、2号线线路静态检查的实际,介绍轨道检查仪在地铁线路维护中的使用情况,并将检查仪所测结果与人工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存在问题及提高轨道检查仪精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快讯     
《轨道交通》2011,(10):28-29
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化公司中标西安地铁一号线供电系统工程 10月14日,从西安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传来喜讯: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化公司中标西安地铁一号线后卫寨至纺织城段一期供电系统工程。这是继公司2009年中标西安地铁二号线供电系统工程后,在西安地铁市场又一中标项目。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2009,(4):20-20
近日通过的西安地铁线网“规划环评”数据显示,西安地铁6条线路建成后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体系。以地铁平均时速35公里计算。地铁运行40分钟的出行范围可以覆盖整个主城区。新规划提出全市地铁建设总体规模将比现有的规划规模增加约20%,未来西安6条地铁线路总长将达到300公里左右。地铁3、4号线和1号线西延伸段(至咸阳)新增的64公里线路将于2017年前开建,  相似文献   

9.
地铁施工对城市道路服务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许多城市着手地铁建设。本文通过对城市地铁工程建设施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机理进行分析,得出了应用饱和度、延误对施工所在道路路段和交叉口服务水平评估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了地铁建设施工期间道路交通流疏解的思路。最后本文针对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建设期间施工交通影响分析的实例作了分析,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产业财经     
《轨道交通》2007,(11):18-18
1900亿砸向广东铁路建设;武汉地铁四号线一期工程投资估算77.18亿;五银行投入63亿元打造西安地铁。  相似文献   

11.
以西安地铁2号线6、号线通过钟楼工程为背景,针对铺设浮置板轨道和采取隔离桩两种减振措施,分6种工况分析了地铁2号线及6号线运营对钟楼结构的振动影响,预测了减振隔振措施的效果,并分别对不同工况进行三维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采取减振措施时,地铁振动会对钟楼造成影响;采用浮置板轨道对地表振动有明显改善;采用隔离桩对减少地表振动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趋势,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分析地铁交通特点,总结地铁对城市综合客运管理提出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地铁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基于西安市地铁交通发展现状和规划,构建未来西安市及陕西省地铁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和体制架构,最终提出加强西安市地铁融入城市综合客运管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西安市自行车交通和地铁交通的现状、特点的分析,指出西安市自行车与地铁交通衔接的必要性,同时重点介绍西安市交通干线和外围区域自行车与地铁交通衔接设施的布局模式,预测通过建立“绿色”停车场、立体式停车场、地上智能化立体停车库等布局模式可使西安市自行车交通和地铁交通实现“零换乘”,从而不仅使地铁交通更好地为西安居民及外地游客服务.而且可实现西安市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在西安地铁逐渐形成网络的背景情况下,本文通过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从西安市对外交通衔接、基于地铁线网的公交网络优化调整,到常规公交、步行、自行车、出租车及私人小汽车五大交通方式的衔接设施规划等层次,依据车站所处的区域位置、道路交通功能、土地利用、客流情况等综合因素重点探讨了适应于西安城市交通一体化中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的内容、方法及规划落地思路.文章对西安地铁网络化运营前景下的客流运能的充分发挥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盾构隧道施工对西安钟楼影响的数值模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导致古建筑及周围地表沉降的预测和控制是国内隧道工程领域遇到的研究课题之一.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西安地铁2号线钟楼段的盾构施工过程,模拟了无隔离桩、无接触隔离桩及有接触隔离桩3种情况下盾构掘进过程中地面点沉降、钟楼周围地表和钟楼台四角点沉降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盾构施工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盾构通过的各个阶段,计算结果与盾构掘进规律一致;有接触隔离桩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隔离桩的实际工程作用,有效的隔断了桩内外的地表沉降,隔离桩内外地表沉降差达到14.1mm;接触隔离桩减小了盾构施工引起的钟楼四角点的沉隆及差鼻沉降.对钟楼缸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地域性差异和城市文脉延续出发,对北京地铁地面建筑的特色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加强地铁地面建筑特色提出一定的策略,对相关的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西安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状况及即将建成的地铁1、2线为规划背景,借鉴国内外“自行车——地铁交通”换乘发展经验,对地铁站点自行车停车场规模、停车场选址原则、衔接设施布局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地铁站点周围路段规划、自行车交叉路口优化设计及自行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案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使用者、运营者和投资者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AHP-隶属度函数评价方法,并以西安地铁2号线远期设计运营方案为实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