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Э�������Ż��㷨�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考虑枢纽内线路复杂、换乘量大、换乘效率低等问题,分析了枢纽换乘的相关特点. 建立了基于枢纽站点的区域协调调度换乘优化模型. 模型综合考虑了车辆驻站时间变化对车辆到站时间的影响,将车辆在枢纽站点的驻站时间设为一个松弛变量,以车辆在区域内枢纽站点的相遇次数作为目标函数. 通过求目标函数最大值,确定线路车辆在各枢纽站点的最佳发车时间及驻站时间,从而使区域内在枢纽站点的总体换乘时间最短,换乘成本最小. 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 经算例验证,算法可有效提高区域内枢纽站点的换乘效率及公交运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赖旭  郭彬杰 《交通与运输》2021,34(z1):220-224
针对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设施布局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深圳北站为例,通过对枢纽和接驳客流特征进行研究,提出接驳交通改善措施.首先,从发车班次、客流分布、出行目的、方式划分、出行满意度等方面分析高铁客流特征及存在问题;其次,对轨道交通、常规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社会车辆等接驳交通方式的客流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最后,结合客流特征分析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从枢纽布局、接驳交通体系优化、场站设施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公交与地铁调度协同发展,以地铁客流为基准匹配接驳公交的发车间隔和运力配置等,可有效减少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提升公交与地铁衔接一体化效益。首先建立以乘客换乘时间和公交企业运营费用的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运营计划优化模型,确定调度协同的综合启动阈值,通过分析接驳公交客流分布特征,初步制定各接驳公交晚高峰时段的发车时刻表;其次以满载率等为约束条件,确定初始车型建议,得到初始的调度协同方案;最后对线路的满载率分析,对于存在满载率过高或过低的线路调整发车间隔和车型配置,得到最终的公交与地铁调度协同方案。研究结果有利于解决广州市目前公交与地铁换乘时间过长问题,提高接驳公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吕慎  田锋 《交通标准化》2013,(21):21-25
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分布是决定换乘乘客平均候车时间,优化并制定公交协调调度策略和方案的关键性因素。首先,选取世界之窗地铁换乘枢纽为调查地点,分高峰和平峰时段分别调查换乘乘客到站时间、送客车辆发车间隔等。然后,根据均值间差异的显著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影响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均值的因素。基于此,应用回归分析建立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均值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峰时段和平峰时段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均值有很大的差异,且高峰时段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均值是换乘客流量的二次函数,而平峰时段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均值不受换乘乘客客流量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优化广州地铁四号线大学城南站交通换乘,通过对大学城南站进出站乘客的属性类别和交通转移意向调查,结合有换乘条件下乘客出行总时间与全程使用公共汽车的乘客出行总时间的对比分析,得出大学城南站的接驳时间远远大于有效接驳时间。根据大学城南站的地理位置因素和乘客群体属性,需要采用建设车辆寄存场、增设一般换乘站或搬迁公共汽车停靠站的换乘优化方案,大学城南站换乘优化实施后接驳时间约为3min,约31%的乘客将实现交通方式意向转移。  相似文献   

6.
通过统计分析铁路客运枢纽站列车到站时刻,确定列车到达高峰时间段。建立巢式Logit模型计算获得常规公交的分担率并得到公交换乘客流量,根据接驳公交运能与公交换乘客流量相协调的条件得到合理的接驳公交发车间隔,应用排队论相关理论对发车间隔协调调整效果进行判断。最后以成都东客站为案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7.
为使快速公交的换乘实现最佳衔接,在进行公交调度时应最大限度地缩短乘客换乘等待时间.通过对运用TTS系统的快速公交换乘等待时间最短的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应用运筹学理论,分别针对两条换乘线路和多条换乘线路的情况,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得出总换乘等待时间最短的发车时刻表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彦彬 《交通标准化》2009,(11):150-153
为使快速公交的换乘实现最佳衔接,在进行公交调度时应最大限度地缩短乘客换乘等待时间。通过对运用TTS系统的快速公交换乘等待时间最短的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应用运筹学理论,分别针对两条换乘线路和多条换乘线路的情况,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得出总换乘等待时间最短的发车时刻表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乘客等待时间最短的市郊公交发车时刻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市郊公交的换乘组织。针对市郊公交作为轨道交通接运交通的情况,从乘客换乘等待时间的角度对轨道交通与市郊公交的最佳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应用运筹学理论,建立了满足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最短的市郊公交发车时刻优化模型。根据北京地铁13号线龙泽站的相关数据,对该站轨道交通与市郊公交的换乘进行了优化,提出了443路市郊公交发车时刻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型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客换乘总等待时间,对于发车间隔较大的公交方式间换乘的时间节约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各种交通方式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且不同方式之间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各不相同,导致中国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诸多交通衔接问题。针对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典型案例,系统研究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衔接布局模式。从提高枢纽换乘便利性以及枢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两方面,总结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和布局的经验。从客流组织角度出发,提炼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布局的关键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换乘距离最短化、优化信息服务和换乘空间、票务支付系统一体化、共享出行信息、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  相似文献   

11.
面向交通资源整合的大城市公铁枢纽联合布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同步优化公铁枢纽布局与集散交通资源配置,分析了不同等级公铁枢纽布局关系,建立了枢纽客流集散评价模型,提出了公铁枢纽联合布局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大城市核心区以市郊铁路枢纽独立布局较为理想,中圈层适宜采用"市郊铁路 普通级公路客运枢纽"、"普通铁路 都市圈级公路枢纽"或"普通铁路 普通级公路枢纽"的联合布局模式,外圈层以"市郊铁路 普通级公路枢纽"、"市郊铁路 快速级公路枢纽"、"高速铁路 普通级公路枢纽"或"高速铁路 快速级公路枢纽"的联合模式较优;在站场布置方面,竞争为主或完全竞争型宜布置为异站异场或异站同场式,协作为主或完全协作型以同站同场或异站同场式布置较优。该布局模式在典型大城市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降低交通负荷,满足交通需求。  相似文献   

12.
Ħ�г��Գ��н�ͨ��Ӱ�����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介绍了摩托车交通的车辆单车人均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在城市客运交 通结构中有通行权力不明确、动态占用空间大、服务的时空范围不独立、安全性差、事故死亡率高及出行费用高等缺点,指出在城市交通中其出行特性较差.根据实例从时间延误、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摩托车交通对其他机动车交通的影响,指出在城市中应该限制摩托车交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智能交通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希 《交通标准化》2014,(17):22-26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是实现乘客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的载体,对其智能交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乘客换乘和枢纽管理效率的提升。鉴于此,首先介绍了国内北京、上海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所涉及的多种交通方式,明确各类交通方式所牵涉的主管部门。从而针对不同的管理体制,提出各类枢纽的智能交通信息化管理模式及其管理内容,希望有利于同行开展枢组领域的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风险控制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并逐步延伸到军用车辆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对交通风险的控制来防范和减少交通事故的观念逐步得到重视,各种交通风险应对策略也逐步发展起来。从消除风险因素、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降低风险后果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出三种交通风险的应对策略:回避风险策略、减轻风险策略、转移风险策略。最后,依据交通风险应对策略,提出了军用车辆交通风险控制措施,为做好车辆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危化品爆炸泄漏和火灾爆炸等局部突发事件下,疏散车辆与救援车辆在路网上通行的优先级具有差异性。为研究多优先级多车种动态应急交通网络协调优化问题,本文根据多车种的优先级差异性,松弛路段传输模型,模拟疏散和救援交通在路网上的动态加载过程,引入交叉口冲突转向消除与道路反流约束;考虑到优先通行车辆的反流策略会占用低优先级车辆的道路通行能力,设置救援交通的逆行路段数限制。设计分阶段优化方法求解多优先级多车种动态应急交通网络协调优化的多目标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MPCDETN-MMILP)。最后,以 NguyenDupuis路网为例,分析优先通行车辆使用的逆行路段数对疏散和救援交通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救援交通逆行路段数和对救援车辆迅速到达受灾区域的提升存在上限,且这种提升趋势是逐渐变缓的,而对疏散车辆迅速到达安全区域的抑制呈现波动式的增加趋势;救援交通逆行路段数对救援优先的疏散和救援交通运行优化效果有较大协调作用;连接受灾区域和外部救援场站,且可构成最短径路的路段更会被选择为救援交通逆行路段。  相似文献   

16.
对出行前交通诱导决策系统的设计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公交出行策略和个体机动车出行策略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公交和个体机动车等效出行时间的静态博弈模型,模型与出行者的出发时刻和优化出行路径的路段集相关.采用枚举的方式,将出发时刻离散为间隔1 min来对出行前不同出行方式决策博弈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提出的出行前交通诱导决策博弈模型可实现对出行者进行出发时刻、出行方式、出行路径的诱导.  相似文献   

17.
双模式的交通拥挤收费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公交车和私家车辆两种交通模式,建立了交通拥挤收费的双层规划模型.在模型的阻抗函数计算中,考虑了两种模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其车载能力的差异.以总体出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上层模型、以用户最优的交通配流模型作为下层模型,出行模式的选择满足Logit模型.通过"对角化"算法直接搜索满足路径选择/模式选择的下层交通配流模型均衡解.通过步长加速和惩罚函数法对这个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最后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8.
建立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辆跟驰模型,并分析不同CACC比例下的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尾部碰撞安全及交通排放.考虑车辆期望车头间距随速度动态变化的交通流特性,建立基于非线性动态车头间距策略的CACC跟驰模型,推导不同CACC比例下的混合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分析CACC提高通行能力的交通流运行机理.设计高速公路上匝道瓶颈数值仿真实验,评估不同CACC比例下的车辆尾部碰撞安全隐患,以及油耗、CO、HC、NOx的排放.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CACC模型能够在交通流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以较高的交通流密度显著提升通行能力,同时有利于车辆尾部碰撞安全风险及交通排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道路车辆分类及折算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鹏  孟祥海 《城市交通》2006,4(2):61-63,29
城市道路上交通构成复杂,对交通流进行研究时希望能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计量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车辆折算系数是指将混合车流中的各种车型转化成标准车的当量值,是道路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该系数在不同地点和时间的交通流状况下不尽相同,就需要一种调查简单而结果又合理的计算方法。从定义各类型车辆所占用的动态空间瞬时车道占有率入手,提出了以车辆瞬时占用车道长度与速度的比值为参数,基于模糊动态聚类对车辆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城市主干路上的交通调查数据进行了计算,将车辆进行合理的分类,并根据最佳分类的聚类中心值给出了城市道路上的车辆折算系数,最后分析了城市道路上各种车辆折算系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混合交通干扰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交通中不同车辆间的相互干扰是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之一.混合交通中车辆型号差异、行驶速度差异等产生的相互干扰会导致驾驶人产生安全心理压力,从而出现不安全操作,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为了避免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需要通过优化行车环境,加强驾驶人培训和管理等措施,来减小环境给驾驶人带来安全心理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