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智宽 《专用汽车》2023,(3):37-40
传统洒水车作业时为了覆盖路面宽度,喷洒宽度远超车身宽度,当作业中遇到车辆转弯、道路较窄等情况,洒水过程中会很容易喷溅到周边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上,对行人的人身安全和出行体验造成不好影响。为降低甚至消除洒水车在作业中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消除普通洒水车洒水装置的弊端,提出了一种可避让行人的洒水车双模式作业喷洒装置。该装置包括双模式作业前冲部分、双模式作业后洒部分、双模式作业控制部分等,通过对喷头角度、喷射范围等结构参数进行调整,经过现场试验,洒水车能够灵活迅速调整出水角度,洒水范围可根据实际工况进行便捷调整,既能保证洒水效果,又能避免洒溅过往行人,使洒水车作业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有砟轨道道砟下基床表层传感器安装工程所存在的施工场地狭窄和重复施工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有砟轨道路基线间安装作业方法及临时支护结构。运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对该临时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和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其整体变形和结构内力,进而判断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并在朔黄重载铁路神池至宁武西某一断面处道砟下作业中实例应用,验证设计支护结构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该临时支护结构灵活性高、占地面积小、适用性强,改善了作业环境,提高了在线间作业进行下挖工作的稳定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3.
植草技术在路基边坡防护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出发,结合工程实践,简要阐述了植草技术在铁路路基边坡防护上的功用、作业方式、实践效果及其发展前景,为今后的边坡防护型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干湿两用扫路车的结构原理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普通扫路车在寒冷气候条件下不能洒水清扫作业的情况,阐述了干湿两用扫路车的结构、原理及干扫与湿扫作业的转换方式.并介绍了干湿两用扫路车在北方冬季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多功能作业台架在单线铁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台架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作了介绍,可供非台车开挖的隧道工程中参考。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空气雾化喷涂作业?空气雾化喷涂是利用压缩空气将涂料雾化并射向基底表面进行涂装的一种作业方法。优点是适应性强、生产效率较高、作业性好,可获得较高的喷涂质量,但涂料利用率低、涂层一般较薄,有时需喷涂数遍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现有洗扫车的左右侧喷杆和中喷杆上喷嘴进行研究,分析喷嘴射流时喷嘴不同型号组合、不同压力、不同流量的变化对消除路面梳子印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喷嘴,调整目标喷杆中的水压,实现每组喷杆可以同时在不同压力下工作,这样既保证了路面的洁净度洗扫效果,降低梳子印水痕对路面的影响,又增加了洗扫车对城市道路、国道、城郊等不同路况的适应性,同时也降低了作业时水量的消耗,延长了作业时间。  相似文献   

8.
这一期与大家研究一下影响涂装作业中一种最为重要的因素,它便是在涂装作业中必须使用的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的稳定性与质量对于追求高质量的涂装效果起了很重要的关键作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我们在涂装作业时所使用的喷涂气压达不到要求的标准时,会出现一些喷涂上的缺陷。有些涂装的缺陷可以通过轻微的抛光作业来处理,但是严重起来的,便必须进行返工重新喷涂了。在现今追求效率及成本的年代,必须要注意各项有关的细节工作才能保持我们的竞争力量。  相似文献   

9.
物流集货中心作业单元布局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连富  隽志才  贾洪飞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0):132-135,141
合理布局作业单无可以使集货中心节约物料搬运费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在分析物流集货中心作业流程和作业单元构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作业单元布局的主要因素——物流关系、管理关系、安全关系等,对作业单元的相互关系分别进行定量计算,得出作业单元综合相互关系量化表,依据此表及作业单元得分排序表进行物流集货中心作业单元布局设计。案例应用表明:此布局方法提高了物流集货中心作业单元布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这一期与大家研究—下打磨工艺对涂装作业的影响。打磨工艺在涂装作业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影响,因为面漆最终效果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打磨工艺的质量,打磨工艺会接触到金属表面,同时打磨的平整度及砂纸打磨的顺序永远都是影响到最终面漆的效果。正如盖一所房子一样,房子的基座没有处理好,无论房子盖多高都存在倒塌的风险。因此,打磨工艺质量的好与坏绝对影响到最终面漆的效果,这一期我们先探讨打磨工艺与汽车金属底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汪亚琴 《公路》2001,(5):54-56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采用压板法和切割法设置横向缩缝,常出现断板、板角破坏和啃边现象。对缩缝板材料的更新改造及施工工艺的选定,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降低了施工和养护成本,促进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高等级公路上更加广泛地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结合某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实践,对CRTSⅡ型轨道板的存放技术和要求进行了探讨,重点研究了铺设作业施工工艺、流程,以及轨道板的安装要点和施工注意事项,并对CRTSⅡ型轨道板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传统隧道防排水系统中,防水板极易因施工控制不当出现破裂,而防水板破裂后,地下水进入防水板与二衬间的空隙中,由于防水板与二衬间缺乏排水通道,地下水将沿衬砌裂缝、施工缝等薄弱环节渗出而形成隧道渗漏水病害。在传统隧道防排水系统中,渗漏水病害治理难度大,维修费用高,针对传统防排水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在隧道防水板与二衬间增设排水板的复合式防排水系统,该系统具有可调节、抗淤堵、易维护等优点。为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采用自主研制的试验装置对复合式防排水系统中所采用的3种土工排水材料(毛细型排水板、凸壳型排水板、土工布)在不同水压及支护压力条件下的排水能力及抗淤堵能力进行了相关试验,并依托某在建隧道工程对不同土工排水材料在隧道复合式防排水系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现场验证。主要研究成果有:①随着支护压力的增加,3种排水材料的排水能力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土工布降幅最大,毛细型排水板次之,凸壳型排水板最小;②在固定的水压和2层支护间压力条件下,进行20次浑水排水试验后,土工布排水能力发生大幅下降,毛细型排水板和凸壳型排水板排水能力小幅下降,但凸壳型排水板排水夹杂有泥沙,而毛细型排水板排水为清水,表明其抗淤堵能力较好;③复合式防排水系统的现场试验数据表明,防水板与二衬间增设排水板,具有良好排水泄压的能力,可有效降低衬砌背后水压。复合式防排水系统的研发可为隧道防排水系统设计和渗漏水病害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采用红外加热方式存在的不足,介绍了微波加热再生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情况,提出微波加热再生要着重解决的加热温度控制、温度测量、辐射防护和技术经济性分析4个关键问题。对2 450MHz的微波加热系统,采用辐射型喇叭腔体加热结构,分析比较了场强衰减加热模型和均匀场强加热模型,基于均匀场强模型建立了控制沥青混合料温度分布辐射场型结构的一维微波加热模型;从试验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对微波加热再生中的温度测量、辐射防护进行了探讨;并比较红外加热再生与微波加热再生的技术经济性,从而说明微波加热再生具有快速、再生率高、无污染等特点,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微波、红外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亮  郝培文  邹天义  黄永烜  杨瑾 《公路》2007,(2):149-152
微波加热和红外加热现已逐渐应用到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和维修中。为了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微波加热和红外加热下的各项性能,通过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和红外加热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包括高温变形特性、低温抗裂性、水稳性和抗疲劳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具有较红外加热和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更好的路用性能,可以改善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品质,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中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内外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技术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燃油式红外线辐射加热技术。利用经验设计的方法,研发出了燃油式红外线辐射加热装置,采用系统分析法,对该装置的结构、功能及其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结合施工应用,验证了该加热技术的可行性,对关键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利用PLC控制技术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内模板是箱型梁制作过程中必需的设备,其质量好坏以及使用方便与否,直接影响着箱型梁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文章重点介绍了低高度薄壁箱型梁内模板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路面摊铺与养护综合试验台对沥青路面进行室内热再生加热试验,研究再生路面加热过程中加热板的移动速度、沥青路面的温度变化以及加热量等因素对加热质量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满足加热质量的最优移动速度、最佳加热距离以及合理的加热量等施工参数,为沥青路面再生加热施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混凝土施工经验,从模板、配合比、施工工艺3个方面介绍控制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施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工程领域高热流密度传热问题实机试验复杂、数值仿真又难以确定准确边界的现状。设计了一种模拟试验台,在简单试件的两侧进行加热和冷却,形成高热流密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测试和控制。试件采用多种固定方式固定于试验支架,模拟实际力学约束条件。加热侧采用感应加热系统,冷却侧采用射流冲击冷却系统。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由NI硬件及其软件平台构建,应用cRIO嵌入式实时控制器及其相应的采集卡和输出卡,实现多种测量、记录和反馈报警。经试验验证,该试验台可以使试件达到1MW/m2的平均热流密度,可用于承受高热流密度热负荷作用的试件和材料的传热规律研究及其热疲劳可靠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