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瓶颈,是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关键节点。该文分析了影响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因素,并提出通过交通组织、渠化设计等方法解决交叉口拥堵的途径,对城市新建和改建道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老城区道路网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出现拥堵。畸形交叉口因其线形怪异、冲突点多、服务水平低已成为老城区路网中产生拥堵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挖掘各类畸形交叉口交通潜力,探索其改造设计方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路网服务水平意义重大。该文阐述了畸形交叉口的分类、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方法,并以西安市鄠邑区人民路与丰京路交叉口为例,进行实践检验,取得良好效果,对以后各类畸形交叉口改造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在城市道路中,交叉口作为车流及人流汇合、转向、分离的关键节点,对于城市交通系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流程及其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某交叉口优化工程,进行交通现状的调查和交通量的预测,提出了相应的交叉口优化方案。另外,通过道路交叉口评价方法对上述优化方案进行了比选,为实际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路网中道路交叉口作为道路交通的重要节点,其交通组织设计、平面及竖向设计直接影响交叉口交通流畅性和安全性。阐述了道路交叉口设计的要点及常见问题,结合实际对道路交叉口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并从道路交叉口面积控制、分岔道数量控制、交通信号灯相位数控制等方面,着重论述了交叉口渠化设计的技术要点,从而对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的实用性及合理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规划中的郑州市中州大道与郑新快速通道立交,是郑州城市路网中的重要节点,是郑州市重要的南部出口。该文介绍了该立交的规划方案。由于现状道路等级低,交叉口通行能力差,使得该节点交通较为拥堵,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对该节点进行新的规划方案设计。该项目规划方案设计主要从交通需求、景观环境等方面着手,将各方面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该立交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改善郑州南部出口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五路交叉口交通改善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路交叉口通常用环岛来组织交通,随着交通量的迅猛增长,现在成了道路上的主要拥堵点,是交通界公认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探讨五路交叉口的改善方案显得尤为必要。结合城市多路交叉口的常见问题,探讨了五路交叉口设计中的五路环形交叉、五路信号控制、五路环岛加信号控制、五路改四路等方法,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其适用条件。以实际五路交叉口改造为例,对各个方案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五路环行交叉口的最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基于运行效率与安全的城市平面交叉口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平面交叉口既是交通节点,也是事故多发点。针对影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整体水平的各个因素,从交叉口基础设施与管理、交叉口运行效率和安全性3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基于通行效率与安全的城市平面交叉口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重庆市的5个交叉口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基于交通管理和控制的城市道路平交口治堵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拥堵原因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理论,以某西部城市二环路T型平面交叉口为例,实地调查该交叉口的交通量、车速、车头时距等交通参数以及交叉口的线形设计、交通管制及绿化设置等,结合交通流出行特点,分析该交叉口拥堵原因,并从线形设计的改善、交通管制、交通流分配、标志标线设置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为解决该平交口的拥堵问题给出合理及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重要节点.本文以合肥市望江西路—浮山路(杨林路)交叉口和望江西路—枫林路交叉口为例,以信号控制道路交叉口充分清空与绿信时长最大化利用为原则,采用多种不同的相位组合、相序排列搭接方式和借助可变导向车道的设置,提出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与信号控制配时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案,且指出两者的完美结合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拥堵现状,结合交叉口常用的渠化设计方法,采用直行待行区的方法来组织交叉口的机动车辆,解决交叉口拥堵问题。以实际的直行待行区为例,分析其设计过程,并结合Vissim分析对比交叉口设置直行待行区前后交通运行参数指标。结果表明:合理设置机动车直行待行区可以缩短周期时长,减小平均延误,提高进口车道的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平面交叉口是路网的瓶颈点,拥堵和事故往往聚集发生于交叉口处,因此对瓶颈点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以苏州工业园区文景路-林泉街交叉口为例,研究道路往右侧拓宽场景下的直行车道的交通运行情况,发现交通在横向车道上的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对通行效率的影响较大。基于安全和效率的研究目标,通过既有设施的交通组织优化措施,提升节点的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2.
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拥堵的原因,阐述了交通微循环和管道化通行理论定义。以深圳机荷高速龙华北出口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充分运用交通工程理论,介绍了结合交叉口流量流向、科学渠化道路交叉口、对交通拥挤路口进行改造、打造道路交通微循环系统和管道化通行的新型交通组织方式,并对工程实际应用进行了结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交叉口交通设施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相关线路乃至整个路网交通功能的发挥,对于城市道路的机动性、通行能力、路网容量以及交通安全都有较大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以西安市南稍门交叉口为例,分析现状交叉口交通组织形式,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交叉口优化设计方案,能有效缓解该交叉口的拥堵程度,提升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叉口是道路网的节点,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以及转向,一个好的交叉口设计对道路交通组织的顺畅性、交通安全性以及道路景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淄博新城区道路建设经验,针对现在道路交叉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平面及竖向设计、路面结构设计、附属设施设计等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完整的设计思路和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对道路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老城区多路畸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问题,结合交叉口的交通流线特征和冲突理论,以湖南益阳市资江一桥北广场七路畸形交叉口为例,分析多路畸形交叉口存在的问题及拥堵成因;说明多路畸形交叉口交通组织渠化原则和渠化设计方法,根据该交叉口的特征设计渠化组织方案,并通过VISSIM仿真对渠化改善前后的交叉口排队长度和延误进行评价,分析渠化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超负荷运行的城市中心区平交路口极易造成交通拥堵。在实地调研北京市二环路内主要平交路口的基础上,对不同等级平交路口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分析与统计。提出了交叉口交通组织精细化优化设计的改善措施,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人性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为缓解二环路拥堵现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与碳排放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智能网联系统在提升城市路网通行能力与交通出行效率、减少车辆出行能耗与碳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定量评估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实际碳减排效益,文中通过分析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基本特征与碳减排基本原理,分别对信号交叉口与道路路段两个城市路网重要组成场景建立碳排放测算模型;根据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实际交通运行状况数据,对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实施前后碳减排效益进行定量测算与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无环岛5路交叉口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频发,提高该类交叉口的安全性及其通行效率是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学院以武汉市南湖壕沟无环岛5路交叉口为例,采用交叉口复杂度、车辆平均延误、排队长度、停车次数及服务水平作为评价指标,对交叉口渠化、交通组织、信号配时等方面进行组合优化设计研究,结合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进行模拟评价,仿真结果表明优化设计明显改善了该路口交通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9.
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致使城市道路路网交通压力剧增,一些早期规划设计的道路条件已难以满足现况城市大交通量通行需求,特别是交通组织复杂的异形路口,拥堵情况更为突出,往往是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亟待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并制定改善策略。本文以酒仙桥大山子路口疏堵改造工程为例,在对现状拥堵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形路口工程改造方案,并通过实地调研对方案进行效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改造实施后,交叉口交通量增加、通行能力提高,交通组织得以优化完善,路口交通秩序得以提升。验证了该方案有效性,并为该类型交叉口的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晓韫 《上海公路》2023,(2):138-145
为助力宝山区科创中心主阵地和产业园区的建设,解决重点区域交通拥堵问题,现开展了重点道路交通拥堵治理措施研究。通过对道路设施规模、交叉口渠化、信号配时等现状交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总结现状交通运行问题,提出交通优化改善措施,如交叉口渠化改造,瓶颈路段拓宽等,并对道路改善前后的道路运行情况作对比评估,分析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