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旨在研究陕渝铁水联运通道的建设必要性及架构方案,从铁水联运格局、能源供应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论证通道建设的必要性,预测通道煤炭及外贸物资运量,经方案比选,提出通道架构方案,通过径路比较,得出通道经济供应范围,最后从通道内铁路、港口、长江水道三方面分析得出通道能力能够满足运输需求。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区域快速客运通道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区域快速客运通道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在剖析区域快速客运通道体系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客运的需求特征,提出“长三角”快速客运通道的战略规划目标和战略构想。在主要城市之间规划5条快速客运通道,包括2条主通道(沪宁通道、沪杭通道)和3条次级通道(宁杭甬、宁启及沿海通道)。  相似文献   

3.
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区域特点,在青藏铁路格拉段设计了桥梁下方通道、隧道上方通道和缓坡平交通道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33处。采用自动录像观测、定点观测和动态观测3种方法,以藏羚为主要观测对象,兼顾其他物种,以可可西里通道为主要观测地点进行观测。分析2004年至2007年的观测数据可知:可可西里通道使用率最高;藏羚利用通道进行迁徙的数量逐年增多,上迁时全部使用通道,回迁时通道的使用效率提升明显,2007年达到100%;藏羚在穿越铁路前徘徊和停留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铁路正式运营未引起通道使用率下降。说明:可可西里通道使用率高,藏羚等野生动物已逐步适应利用通道进行迁徙,铁路建设和运营未对沿线野生动物种群交流和繁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我国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通道规划问题。在超限超重货物运输通道规划原则下,首先对全国主要超限超重货物集散点进行聚类,并根据超限超重货物运输通道规划模型、超限超重货物集散点等,提出超限超重货物运输通道规划方法,经计算后得出全国超限超重货物运输四纵四横的主要通道和若干支通道。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沿江铁路通道规划建设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江铁路通道横跨我国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支撑性通道。以沿江通道区位特征、产业布局、经济特征为依据,通过分析沿江铁路通道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通道内不同时期铁路运输需求,以及对拟建项目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沿江铁路通道规划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微通道换热器的流量分配特性对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截面积尺寸对微通道换热器内流动特性的影响机理,模拟研究了通道当量直径、通道高宽比及通道数对流量分配均匀性及压降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量直径最大时,流量分配均匀性最好,压降最低;宽不变,改变通道高宽比,流量分配不均匀度的峰值随着流速的增大...  相似文献   

7.
强化铁路牵引供电设备系统能力对运输安全畅通和供电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工作通道、故障通道以及外物通道三个电流通道建设的角度思考强化牵引供电设备系统能力的实践路径,通过三个电流通道建设的方法有效治理设备短板。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期间,以一个网络、五大通道为标志的长三角铁路网将建成,初步形成以长三角为中心、辐射华东地区的高等级路网布局。一个网络,就是以沪宁、宁杭、宁安城际铁路和沪杭甬客运专线为构架的长三角新型快速客运网;五大通道,是指京沪通道、沪昆通道、沪汉蓉通道、沿海通道和南北二通道五大路网性通道。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已有运输通道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货物运输通道的合理规模进行研究,分为通道规模计算,通道中运输方式选择及合理通道规模模型的建立3部分,得出的货物运输通道规模能满足预测规划年的货流需求并留有一定的后备系数,对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的建设规模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将磁流变液减振器的非对称环形阻尼通道分解为有限平行板微通道,按照磁路原理,研究各微通道中的磁感应强度与微通道间隙的理论关系;按照流体力学平板流动模型,建立微通道中磁流变液的准稳态流动微分方程并将其简化,利用双黏本构关系来描述磁流变液的流变学特性;依据非牛顿流体力学,得出微通道中流动磁流变液不滑动边界条件和流动相容条件;通过求解准稳态流动微分方程得出磁流变液在微通道中的流动速度分布;利用有限微通道叠加方法,导出磁流变液减振器阻尼力近似算法。制作具有20%偏心率的磁流变液减振器进行示功测试,实验数据与分析所得阻尼力吻合较好。结果表明,相同励磁条件下环形阻尼通道偏心距使磁流变液减振器阻尼力调节范围减小。  相似文献   

11.
铁路建设     
中南部重载铁路通道实现首架1据《人民铁道》报道,7月4日,中南部重载铁路通道硝河中桥首架成功,标志着该通道全线进入铺轨架梁阶段。正在建设的中南部重载铁路通道横贯晋豫鲁3省12  相似文献   

12.
运输通道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带的支撑,经济带的成长也离不开运输通道的完善,因此,运输通道与经济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本文在对运输通道和经济带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两者构成一个耦合系统,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理论和 MATLAB语言给出运输通道-经济带系统的耦合度计算模型和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京沪运输通道-经济带的计算、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成都市走廊式发展形态的日益突出,对外运输通道支撑城市发展的作用愈发明显,在对外通道上规划轨道交通系统也提上了议事日程。阐述了轨道交通规划合理性分析的内涵,指出了成都市对外通道上交通系统配置存在的问题,并以成都北通道为例对成都市对外通道上配置轨道交通系统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软弱地层施工地铁隧道联络通道会造成隧道结构局部应力集中,严重时可导致管片开裂等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主隧道与联络通道结构模型,通过改变联络通道掘进长度与联络通道底部基床系数等因素,探究机械法联络通道T接隧道建设对主隧道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联络通道施工荷载使隧道发生横向扭剪变形,可导致施工过程中纵向顶推转角发生变化;随着联络通道掘进长度的增加,主隧道与联络通道管片应力不断增大;联络通道靠近主隧道上方管片受力变形大于主隧道上方(应力增加17%、变形可达4倍);随着基床系数减小,隧道结构整体受力变形呈增大趋势(应力增大44%、沉降增大34%)。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工程安全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曾晖  胡俊  王效宾 《铁道建筑》2012,(10):58-61
联络通道施工是盾构隧道施工中的事故多发阶段,如何选择合理的周边土体加固方式是保证联络通道施工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联络通道的结构形式和常见的施工方法,详细比较了各种加固方式的利弊。结合苏州地铁一号线各个联络通道所处地层情况,给出了各个联络通道拟采用的加固方式。实践证明采用水平冻结加固方式,可以保证联络通道施工的安全。最后给出了几点体会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客运通道通过能力的确定对客运通道的设计及旅客运输组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在北京站和北京西站采集的客运通道内客流情况的视频资料,进行统计得到旅客走行速度和人均占据空间的数据,同时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构建客运通道内旅客流量、速度和密度之间相互关系模型,并通过Origin软件对其进行拟合,拟合的曲线可以很好地反映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旅客流量和通道最大通过能力的比值确定客运通道的服务水平标准及设计能力参考值。研究表明,单位宽度通道的最大通过能力为58人/m·min,建议单位宽度通道设计通过能力取值42人/m·min。  相似文献   

17.
检修通道是钢桁梁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桥梁钢结构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病害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中俄同江黑龙江铁路特大桥108 m钢桁梁的检修通道设计,介绍该桥人行检修通道的平面布置设计、托架立面布置设计。设计中考虑俄罗斯方面"主桁内外侧均设置检修通道"的需求,提出主桁内外侧通道采用整体托架的设计理念,并将整体托架通过螺栓与下弦杆结合在一起,成功解决该桥人行检修通道的设置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支撑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沿江高速铁路通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对现状沿江铁路通道构成及客货运输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既有沿江铁路通道标准与通道定位、运输需求以及运输效果不匹配的结论。在既有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沿江高速铁路通道基础上,根据需求预测,对通道各线路进行能力适应性分析,从缓解通道能力、满足客货运需求、支撑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走廊等方面,提出规划新增合武高速铁路、杭临绩高速铁路。规划实施后沿江通道主要节点间将形成南北多条径路的高标准铁路,主要节点间形成1、2、3、8h交通圈,通道限制区段能力得到有效释放,高速铁路通道将有效的支持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合理定位 位于沪汉蓉快速铁路客运通道中部的汉宜铁路,在通道中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因此在功能定位和建设标准上既要与沪汉蓉铁路通道总体规划相适应,又要与通道整体功能相协调,并与相邻合武线、宜万线形成良好的匹配.  相似文献   

20.
换乘通道是地铁换乘站设计的关键,而换乘通道客流密度是评价站点设计优劣的最有效指标。研究基于LEGION软件的仿真试验,建立了地铁换乘通道客流密度与客流强度、换乘通道长度及宽度的关系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长度和宽度换乘通道适宜客流规模。基于模型仿真,研究提出了人行通道是否使用物理分隔组织单向交通的临界条件,分析了行人逆向通行对单向通道正常方向人流状态的干扰影响。通过广州市部分地铁换乘站点的实测数据与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试验法建立的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