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例胎龄在7个月以上的脑死亡胎儿肝脏用作辅助性移植的供肝,采用原位灌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方法,在胎儿有心跳的情况下,气管插管,人工控制呼吸,行肝脏原位灌注和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本法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肝脏的热缺血时间,操作较容易,费时短,保证供肝质量。腹主动脉灌注为最佳途径;脐静脉可作为全身肝素化及补液的途径,亦可辅助灌注。  相似文献   

2.
胎儿肝脏的整修是辅助性胎肝移植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植入肝脏的质量和移植效果。为取得临床前的胎肝整修经验,对20例脑死亡胎儿的肝脏采用原位灌注,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后在冰水盆内整修。结果表明肝动脉解剖游离复杂费时,应注意有无肝动脉解剖变异存在。胎肝门静脉血供的建立,选择脐静脉为宜,但应结扎脐静脉导管。肝静脉流出道可选择肝上或肝下下腔静脉。胆道重建用胎儿胆囊作吻合。  相似文献   

3.
移植肾排异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肾穿刺活检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与肾活检在移植肾排异中的作用 ,评估无创性CDFI对移植肾术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9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行CDFI检查并参照病理诊断 ,对二维图像、彩色血流图、血流频谱及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 (S/D)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排异组的RI值为0 .77± 0 .0 5 ,PI值为 1.4 7± 0 .33,S/D为 4 .0 1± 1.33;慢性排异组的RI值为 0 .72± 0 .0 7,PI值为 1.2 2± 0 .5 1,S/D为 2 .90± 1.0 1,两组RI值、PI值、S/D明显高于正常组 (RI值 0 .5 7± 0 .0 7;PI值 0 .87± 0 .2 8;S/D为 2 .33± 0 .4 2 )。手术后早期急性排异患者CDFI可靠评价移植肾低灌注 ,RI <0 .72。结论 CDFI监测移植肾后的排异反应快速 ,准确无创 ,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党参皂甙对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大鼠肾移植模型,共设3个实验组:假手术组(SH)、生理盐水对照组(NS)、党参皂甙组(SA);根据观察时间点的不同又分别分3个亚组:3d组、5d组和8d组,于相应的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移植肾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受体脾脏IL-2的表达及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的程度。结果 IL-2和ICAM-1的表达,在术后5d时,对照组和皂甙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与皂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天时,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泳条带亮度假手术组最弱,对照组较强,皂甙组最强。结论党参皂甙应用于肾移植可能加重移植肾的排斥反应,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期过后应慎用党参皂甙。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 51例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后血中过氧化脂质 (LPO)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发现 :所有患者血 LPO含量均升高 ,以出血后腹水形成或增多和诱发肝性脑病者明显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死亡 8例 ,血 LPO值均 >1 1 nmol/L;LPO值 72 h达高峰 ,此时约 75%患者活动性出血已控制。提示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病情加重可能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所致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7例患者肾移植术后并发重症病毒性肝炎的病回进行了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均为HBSAg阳性的HBV感染者,2例重叠HCV感染,HAV和HDV重叠感染各1例。表明HBV感染及在此基础上其它肝炎病毒合并感染是发生重症肝炎的主要原因;治疗过程中环孢素A的应用和它所引起的肝肾毒性是移植后重症肝炎发生和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应慎重考虑HBV感染者的肾移植适应症,有HCV、HDV重叠感染者不宜施行肾移植术。对HBsAg阳性肾移植患者应加强术后肝功能的监测,及早应用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保留年轻宫颈癌患者术后卵巢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 6例 40岁以下早期宫颈癌患者施行根治术及卵巢自身移植术 (移植于腋下 )或移位术。入院后抽晨 8:0 0~ 9:0 0空腹血 5mL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FSH、LH、PRL、E2 、P、T水平 ,术后 1月、半年、1年分别测定血中FSH、LH及E2 水平 ,术后 1月、半年、1年及 1年半B超监测卵巢的形态和结构。结果 术后半年内卵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1年半内卵巢形态、结构均正常。结论 卵巢自身移植术或移位术对宫颈癌患者术后需加放射治疗者是一种保留卵巢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缺血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动脉缺血 (HAI)过程中氧自由基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家兔按再灌注后有无HAI分为HAI组和对照组。在兔肝自体原位移植模型基础上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免疫组化法和比色法 ,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 (AI)、bc1 2蛋白表达和肝组织中MDA生成水平。结果 随着HAI时间的出现和延长 ,肝细胞凋亡指数增大。当HAI 3h时 ,HAI组凋亡指数增高为 12 .5 %± 1.38% ,与同组HAI 30min、HAI 2h和对照组的AI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5 )。bc1 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于再灌注后增多 ,但HAI组与对照组比较 ,各时点均无明显差异。同时 ,肝组织内MDA含量逐渐增多 ,HAI组HAI 3h达到最高 ,同组HAI各时点的MDA含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AI损伤可通过进一步促进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生成而加重肝细胞凋亡的发生 ,阻碍供肝功能的恢复 ,是肝移植后供肝功能不全和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治疗策略。方法对2009年至201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行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生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的8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例患者经水化、碱化尿液、强迫利尿,抗病毒,甲强龙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常规及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经持续膀胱冲洗和药物膀胱灌注后好转。结论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见并发症,水化、碱化尿液及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尽早加用激素控制病情,膀胱冲洗和药物灌注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其中假手术组仅行麻醉剖腹,解剖肝门。手术组血供阻断;雷帕霉素组在肝脏缺血前5min经静脉缓注5mg/kg雷帕霉素,其余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均于再灌注2、6、24h后,取外周血清检测肝脏功能,并取肝脏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不同时段ALT、AST、MDA和TNF-α、IL-1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雷帕霉素组不同时段的ALT、AST、MDA和TNF-α、IL-1均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24h的ALT、AST、MDA和TNF-α、IL-1分别高于2h和6h(P<0.05);6h的ALT、AST、MDA和TNF-α、IL-1分别均高于2h(P<0.05);雷帕霉素组6h和24h的ALT、AST和TNF-α、IL-1均高于2h(P<0.05)。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的SOD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6h和24h的SOD分别为(51.42±5.19)IU/L、(49.11±5.07)IU/L和(59.17±5.62)、(58.34±5.20)IU/L,均高于2h(P<0.05)。结论 RAPA可以有效地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对胃黏膜pH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对胃黏膜pH(gastricintraumucosalpH ,pHi)的影响。 方法 选择 2 0例行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 ,采用胃管法 ,分别于入室、无肝期前 2 0min、无肝期 30min、新肝期 30min、术后 2、2 4h抽取胃液 3~ 5mL ,分析胃液的PCO2 ,同时在以上各时点监测动脉血PaCO2 、PaO2 、pH、HCO3 -和BE ,并代入Henderson Hasselbach公式计算pHi。结果 pHi在无肝期 30min、新肝期 30min均显著低于术前水平 (P <0 .0 1) ,且新肝期 30minpHi为最低点。术后 2h虽较术前有所回升 ,但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移植阻断下腔静脉后胃黏膜有明显的缺血低灌注现象。随着阻断时间延长 ,胃黏膜低灌注、酸中毒的症状加重。提示术前选用抗酸药物治疗 ,术中减少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尽量缩短无肝期的时间对提高pHi、保护胃黏膜、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犬肝移植实验中供肝的在体修整与切取方法。方法为尽可能地提高供肝质量,对供体犬肝脏和附属管道采用完全的在体游离、修整的方法,增加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方式,并与快速法供肝切取相比较。结果应用该方法,供肝灌注均匀完全,冷缺血时间可明显缩短,损伤少,显著提高了供肝质量。结论对供肝采用完全的在体修整,增加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是建立大动物肝移植模型良好的供肝获取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尿毒症并发结核感染患者的肾移植手术时机、免疫抑制及抗痨治疗方案的选择 ,并观察移植效果。方法 对 1 2例有结核感染的尿毒症患者行 2~ 4月化疗后行肾移植术 ,术后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 ,术后继续抗痨 6月~ 1年 ,观察移植效果及结核复发情况。结果 短期化疗后所有患者均可耐受手术。术后CsA浓度谷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排斥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但肝功能损害发生增多。除一例因自停抗痨药而复发外 ,其余病例均未见结核复发或加重。结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后经短期化疗可行肾移植术 ,移植效果较好。应注意肝功损害的发生。术后给予 6月~ 1年抗痨治疗可有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更为简便、稳定、存活率高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方法 供、受体手术均双人操作,整体切取供体节段小肠,术中原位冷灌注,4 ℃ UW液保存;受体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带供体小肠的腹主动脉补片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术中经受体左肾静脉行供体特异性输血,利用Cuff套管技术将供体的门静脉与受体的左肾静脉端端吻合.移植肠近端结扎,远端外置.结果 建立小肠移植模型60次,动脉、静脉吻合时间分别为(20±5)min和(2±1)min.52只存活超过3 d,存活率为86.7%,平均存活(16±9.4)d,最长存活时间为45 d.结论 科学统筹、供体特异性输血和血管吻合技术的改良能建立更为可靠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供受者匹配HLA分布频率与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匹配HLA位点对移植效果的不同影响。方法采用HLA血清学分型方法,比较分析肾移植术后存活10年以上患者和10年以下患者供受者匹配HLA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490例存活10年以上的肾移植术后患者,供受者匹配HLA A位点A2、B5、B35和DR9抗原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存活10年以下患者(259例)。然而,HLA B位点B13、B46抗原在存活10年以上供受者匹配HLA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存活10年以下患者。结论供受者HLA-A2、B5、B35和DR9抗原相容的移植,可能有益于肾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无阴道的疗效。方法  2 87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分别给予以下 6种手术方法 :①大腿内侧皮片移植法 (皮片组 ) 1 2 1例 ;②羊膜移植法 (羊膜组 )1 0 2例 ;③Vecchitti’s(提扣式 ) 5 3例 ;④胎儿皮肤移植法 (胎儿皮组 ) 3例 ;⑤盆腔腹膜移植法 (腹膜组 ) 3例 ;⑥压迫法 5例。随诊时间为术后 4月~ 1 5年。观察成功率、婚后性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结果 手术成功率皮片组、羊膜组和Vecchitti’s分别为 1 0 0 % (1 2 1 / 1 2 1 )、98 0 % (1 0 0 /1 0 2 )和 96 2 % (5 1 / 5 3) ;有性高潮体验者分别为 0、4 8% (3/ 6 3)和 37 8(1 4 / 37) ;BDI≥ 2 1分者分别为 35 2 % (1 8/ 5 1 )、31 9% (2 0 / 6 3)和 2 4 3% (9/ 37)。结论 Vecchitti’s手术患者婚后性生活满意度较高 ,心理状态较好 ,是目前较理想手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D 山梨醇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评价其在测量正常和肝硬化肝脏的肝功能性血流量、肝内分流率方面的合理性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方法。方法 雄性SD大鼠 60只 ,分为肝硬化组 (4 0只 )和正常对照组 (2 0只 ) ,持续静脉滴注D 山梨醇后 ,在不同时间分别采血和收集尿液 ,采用酶分光光度法测量山梨醇血浓度和尿浓度 ,计算正常大鼠和肝硬化大鼠的山梨醇整体清除率 (CLTOTAL)、山梨醇肾清除率 (CLREN) ,从而得出山梨醇肝清除率(CLH)。然后剖腹测量门静脉压 (PVP) ,同时制作肝脏隔离灌注模型 ,采用含山梨醇 0 3 95mmol·L-1的KH液为灌流液 ,分别测量灌流液和流出液的山梨醇浓度 ,计算出肝摄取率 (E)、肝总血流量 (QTOTAL)和肝内分流率 (RINS)。结果 ①静脉滴注山梨醇 ,1 2 0min后达稳态血药浓度 ,正常组 (0 2 0 9± 0 0 43 )mmol·L-1,肝硬化组 (0 3 3 4± 0 0 7)mmol·L-1。②正常大鼠PVP =(0 94± 0 1 9)kPa;E =(90 .1± 7.2 ) % ;CLH =(3 4.0 6± 5 .1 2 )mL·min-1;QTOTAL =(3 7.8±5 .44)mL·min-1;RINS=(9.9± 1 .4) %。③肝硬化大鼠PVP =(1 5 6± 0 3 7)kPa;E =(63 8±9 8) % ;CLH=(2 1 3 1± 7 0 2 )mL·min-1;QTOTAL =(3 3 41± 9 71 )mL·min-1;RINS=(3 6 2±9 6)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液Ⅳ型胶原 (Ⅳ 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测定了 5 6例慢性肾小球疾病 (CGD)患者及 1 2例正常对照 (NC)、1 0例肝硬化(NGD)患者的尿液Ⅳ C。结果 ①肾功正常的PGD患者尿液Ⅳ C高于NC ,但无统计学意义[(7.3± 6 .7) μg/Lvs(5 .7± 2 .3) μg/L ,P >0 0 5 ] ;②非肾病 (肝硬化 )患者尿液中未检出Ⅳ C ;③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液Ⅳ 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及CGD肾功能正常患者 [(4 1 .6± 32 .9) μg/Lvs(5 .7± 2 .3) μg/L ,(1 5 .7± 1 0 .2 ) μg/L ,P <0 0 0 1 ]。 结论 ①尿液Ⅳ C为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较为特异的标志物 ;②尿液Ⅳ C的变化更能反映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发展预后。  相似文献   

20.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移植小肠的早期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 (IPC)对大鼠移植小肠上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早期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 ,S组 ,n =6 ) ,小肠移植组 (SBT组 ,n =12 )和缺血预适应加小肠移植组 (ISBT ,n =12 )。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移植肠血管重建成功之后 ,再灌注 1h各组取材。免疫组化定量检测层粘连蛋白 (lami nin ,LN)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检测移植小肠上皮细胞凋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肠上皮基底膜结构变化。结果 S组、SBT组、ISBT组LN表达分别为 39.5 2± 2 .6 0 ,13.5 3± 0 .4 4 ,2 5 .4 0± 1.79,SBT组明显低于S组 (P <0 .0 5 ) ,而ISBT组明显高于SBT组 (P <0 .0 5 )。S组、SBT组、ISBT组上皮细胞凋亡指数 (AI)分别为 2 .2± 0 .83,30 .8± 3.2 ,13.2± 2 .86 ,SBT组明显高于S组 (P <0 .0 5 ) ,ISBT组明显低于SBT组 (P <0 .0 5 )。透射电镜观察显示S组小肠上皮基底膜呈线性连续完整的结构 ,而SBT组基底膜分解断裂、甚至消失 ,ISBT组上皮基底膜破坏程度比SBT组为轻。结论 IPC对大鼠移植小肠上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均有早期保护作用。IPC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保护移植小肠上皮细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