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往的白车身生产尺寸监控中,监控残差高。为此,研究白车身生产尺寸监控中在线测量技术的应用。调整监控点测量位置分布,将在线测量技术主要运用在车门匹配、行李箱盖匹配以及发动机罩盖匹配等方面,并在每一个区域设置10个监控点;在此基础上,沿用传统的尺寸偏差值6σ,计算白车身生产尺寸监控频次;在监控点得到的白车身生产尺寸数据中剔除采样误差,进而输出精准的白车身生产尺寸监控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监控方法得到的残差最高0.210;对照组残差最高为0.748,设计监控方法下的残差明显低于对照组,可以实现对白车身生产尺寸的精准监控。  相似文献   

2.
张雪峰 《经济导报》2009,(4):61-62,64
在PTA工艺中,传统的物位测量技术难以满足高精度和高可靠性测量的要求。高温、高压、高粘度以及腐蚀和低温特性都是在测量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而应用非侵入式技术的Tracero Hyperion系列产品就是专为在上述恶劣环境下工作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3.
车身装焊夹具精度测量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汽车车身制造中,大型车身焊接夹具是确保轿车车身焊接总成几何尺寸精度的重要工装,这类工装(点焊夹具)的精度对在其上焊接的车身壳体几何精度有很大影响。夹具精度测量是维护夹具精度、改善车身几何精度的重要手段。夹具在线三坐标(3D)测量技术可避免将夹具运到专用3D测量室进行测量,能及时有效地对焊接工装实施监控,是高效的工装维护方式。本文从测量设备、测量软件、测量技术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全站仪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免棱镜全站仪的结构以及免棱镜全站仪测量的原理,对免棱镜反射测量的精度进行分析,并与使用棱镜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确定免棱镜反射测量在工程中的适用性。传统的全站仪测量需要棱镜的配合使用,在难于架设棱镜的工作条件下给测量带来极大不便和困难,而免棱镜测量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与时间,提高了工作效力。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免棱镜测量技术在测绘中应用的几个方面以及在具体测量中的使用方法。对一些工程状况作具体分析,详述免棱镜测量的可行性。阐述了难架设棱镜的目标的具体测量方案和有效测设措施。对有效地减少传统测量所花时间及减少工程测量中施工对测量速度影响的方案,结合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对免棱镜测量技术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RTK-GPS测量技术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并对RTK-GPS技术在公路测量中如何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张艳  蔡兴 《上海汽车》2023,(4):57-62
上汽大众MEB工厂车身车间使用了车身在线绝对测量系统,这是大众集团在全球首次采用此:方案。该方案将测量工位串联在白车身生产线中,可直接在生产线上随机抽取车辆进行检测,并达到了与测量室三坐标一样的测量效果,可更加快速高效地监控白车身的尺寸质量问题。文章指出,该方案的成功实施可节省每班次5个人工岗位,以及在测量室减少1台离线三坐标测量机。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Atline工位的功能进行了拓展与开发,实现了焊点位置度的自动检测和夹具精度的标定。  相似文献   

7.
汽车制造的竞争激烈,科技的发展及用户挑剔的眼光使得各大车企需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市场。车身表面质量的控制与优化,作为汽车制造的难点,一直在被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在实际生产中如何量化表面缺陷,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控制。光学测量作为现代制造业的主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过程质量的监控。利用白光测量技术的特点,监控车顶表面质量状态,将其量化并与表面质量工程师评价作对比,探索光学测量量化车顶表面钣金波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运用日益广泛,通过与计算机芯片的集成,许多测量技术应运而生:重点介绍了当前在公路测量中最常用、最先进的5种数据获取技术,并简单分析了其原理:  相似文献   

9.
《经济导报》2009,(2):32-34
通信和网络在现代测量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以太网的应用遍布整个IT行业,并且已成为测量技术的虚拟标准。以太网提供了标准化的界面、高传输速率以及具备容噪功能,且即使在长距离内也能实现的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0.
冷道远 《隧道建设》2009,29(2):239-242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高平顺性,施工中需采用高精度三维控制测量技术。结合温福铁路飞鸾隧道、甬台温铁路九牛山隧道及凤凰山隧道的测量实践,介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CPIII控制网测量技术的特点、技术要求以及测量方法,并对部分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