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2传输线路部分 随着信号设备的发展,采用的控制信息已由“直流”、“交流”发展到“频率”、“数字”,传输载体也已经从“电”发展到“微波”、“光”等,不再是使用单一的“电线路”,因此,原规范11章的“电线路”修改为“传输线路”,对于通道的要求也随之补充。  相似文献   

2.
4轨道检查装置部分 本《规范》针对轨道检查装置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实际应用中的经验教训,对设备使用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根据铁道部的现行电务政策,对轨道检查装置的设备选型与应用也做出了必要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6区间闭塞部分 闭塞就是用信号或凭证,保证列车按照空间间隔制运行的技术方法。空间间隔制就是前行列车和追踪列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的行车方法,是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已发布的《铁路信号设计规范》(TB10007—2006),介绍了修订的主要内容,并对增减的内容作了补充说明,对相关的信号设计原则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5.
结合即将发布的《铁路信号设计规范》,根据第9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及5次提速的实践经验,对现行规范进行修订的主要内容按章节顺序逐条介绍增减的内容以及补充、修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7.
陈劲松 《铁道通信信号》2005,41(2):19-19,22
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以及设计单位历来对信号设备的供电方案都极为重视。《铁路电力设计规范》3.0.8规定:给信号楼内信号设备(一级负荷)供电的低压电源,由2台变压器(其中1台专用)的低压侧各引出1路专用回路供电。对于属于二级负荷的情况,虽未作具体规定,但应尽量按照一级负荷的标准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8.
铁路信号是用以指挥行车 ,确保运输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设备 ,同时也是实现铁路现代化和自动化的基础设备之一 ,铁路信号的安全可靠性 ,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和车站作业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 ,铁路信号设备发生故障的30 %是由电源系统直接和间接引起的。由此可见 ,电源屏在铁路信号设备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下面就铁路信号大站电源屏在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式加以论述。1 大站电源屏的容量大站电源屏的容量一般为15kVA。就一个复线 10股道大站而言 ,采用移频电码化设备后只是电源盒一项就要占用将近 3.6kVA容量 (每股道按 30 0…  相似文献   

9.
简介《铁路信号设计规范》(TB1 0 0 0 7— 99)各章在编制中的主要内容 ,突出介绍了提速、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10.
全面介绍《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介绍可靠度规改情况。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目前高速铁路工程站前与站后专业管线预留不当引起较大的废弃角度出发,结合相关项目实施经验,探讨制约接口设计的因素及缺点,提出通信信号沟槽管洞预留方法,对于相关线路设计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AutoCAD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通用交互式计算机辅助绘图与设计软件包。其通用性使得不同的行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二次开发。介绍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的演变历程 ,并就ActiveXAutomation技术应用于铁路信号 65 0 2电气集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构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1 铁路信号设备典型结构模式 通过长期的实践,铁路信号设备的壳体逐步形成了盒、箱、柜(包括屏)、台四大基本结构模式.但由于铁路信号设备功能、使用场合的差异及客户对多样化的需求,使铁路信号设备的式样繁多.  相似文献   

14.
铁路信号一体化UPS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铁路信号工程中,车站各控制系统分别配置自己的电源,存在设备间重复配置、利用率低、占地面积大、经济上不合理等缺点。在运营维护中,由于各系统没有专业的电源维护人员,造成电源系统维护少或维护不当,导致蓄电池容量降低、不能达到备用时间要求。国内铁路车站也曾发生由于蓄电池的原因,导致设备停用造成行车中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铁路信号设备的电磁干扰来源,分析了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横南线信号设备防雷能力低的缺点,分析了雷害原因,提出了防雷的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7.
铁路信号设备机械结构(设计)的现状及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概述了铁路信号设备机械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铁路信号设备采用标准的现状;推行标准系列设备的制约因素和积极因素;通用化和模块化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