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结合相同地层不同工序双侧壁导坑法隧道施工引起地表变形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对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工程砂卵石地层传统工序下双侧壁导坑法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实测变形数据及12号线先上后下新工序双侧壁导坑法工序条件下地表沉降实测变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工序双侧壁导坑法隧道施工影响地表变形的规律特点,并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现场实际制定出最优工序,为后续类似工程地表变形规律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铁8号线矿山法隧道下穿既有运营10号线盾构隧道时,采用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对穿越施工过程进行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研究锁扣管幕与全断面深孔注浆条件下隧道开挖对既有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幕施工导致的既有结构沉降约占既有结构最终沉降量的40%;受左右线施工先后的影响,新建隧道上方既有结构沉降略显不对称;既有结构纵向沉降呈双凹槽形,最大沉降出现在左线隧道中心线正上方,最终沉降量为2.56 mm,满足结构沉降控制的要求。经实际工程验证,锁扣管幕与深孔注浆支护体系在控制既有结构沉降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以西安地铁3号线胡家庙站—石家街站区间(ZDK33+116~ZDK33+141)工程为例,采用FLAC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大断面黄土隧道CRD(交叉中隔壁)法施工诱发的地表沉降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得到了CRD工法施工引起的纵横向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该变化规律可为黄土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化及其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金惠生 《铁道建筑技术》2013,(Z1):110-111,118
PBA法是修建地铁车站常用的施工方法之一,多导洞施工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地表沉降。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位于城市繁华区域,车流量大,周围建筑多,管线密布,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控制极为重要。通过对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PBA工法施工过程中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施工各阶段地表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比例,并与设计单位提供的沉降控制分解比例对比,分析出现沉降比例差异的可能原因,对今后类似地铁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沉降评估是无碴轨道能否施工的重要判定依据,以温福铁路分水关隧道为例,介绍了无碴轨道铺设前的底板沉降评估分析方法。根据三个评估原则:(1)以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做多种曲线分析,相关系数不低于0.92。(2)沉降预测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大于8mm。(3)隧道主体完工后,沉降预测值与最终沉降值之比大于0.75。选用了双曲线法和星野法进行回归分析,判定分水关隧道可以进行无碴轨道铺设施工。总结出了评估分析的步骤:(1)先计算出双曲线法和星野法的回归方程,如果相关系数R小于0.92,则舍去相应分析方法。(2)选用R值最接近1的分析方法,确定回归方程。(3)根据回归方程,预测最终沉降量,并计算实测值与预测值之比是否大于0.75。(4)进行可靠性验证。(5)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地铁矿山法隧道设计施工中出现的大沉降和高造价问题,通过对广州轨道交通三号线番禺广场站折返线、八号线沙园-凤凰新村区间的双线断面隧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矿山法隧道断面形状会对隧道受力和投资产生巨大影响,并结合五号线淘金-区庄区间矿山法隧道的设计,提出和验证了优化矿山法隧道断面的设计方法,改善了矿山法隧道设计中出现的大沉降和高造价现状。  相似文献   

7.
客运专线移动模架法箱梁预制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福(州)厦(门)线客运专线铁路32m大吨位双线箱梁现场预制施工关键技术与工艺,适应该线路对桥梁施工工期的要求,设计开发了移动模架法箱梁现场预制施工技术。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移动模架法不同类型间的性能差异,介绍了模架结构设计与安装、箱梁预制工艺以及模架孔位变换等各工序的工作状态、组装步骤及施工方法。移动模架法适用于软弱地基及高桥墩等困难条件下中等跨度的公路与铁路箱梁施工。  相似文献   

8.
中洞法在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站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江陵 《铁道勘察》2005,31(2):57-59
以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站单层断面结构的中洞施工为例,介绍交叉中隔壁法和洞柱法的施工过程,对交叉中隔壁法和洞桩法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防护、沉降控制、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地铁8号线某区间站PBA(洞桩法)工法施工为背景,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小导洞开挖顺序进行模拟,得到其最优的施工方案。模拟结果表明:优先施工下层导洞的方案三和方案四产生的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小于优先施工上层导洞的方案一和方案二;同层导洞不同的施工顺序也会对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通过四个施工方案产生的地表沉降和小导洞拱顶沉降的对比,确定采用方案三进行施工。方案三模拟数值与现场监测数值比对结果表明,二者沉降趋势和沉降量都相差不大,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为了预测北京地铁五号线磁器口车站中洞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评价各部开挖过程的土体稳定性,在开工前需对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研究方法: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计算磁器口车站中洞开挖过程,采用合理的计算参数和“生死”单元法对其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中洞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计算结果;对分析显示的土体薄弱部分进行及时加固,确保开挖过程中土体处于稳定状态。 研究结果:通过对监测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的比较,证明了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的合理性以及计算结果的正确合理性。 研究结论:理论计算地表沉降曲线与施工实测曲线趋势和数值基本一致;数值模拟结果用于定性分析土体稳定性非常有用,要做到定量分析难度很大;数值模拟时必须对关键参数(如变形模量等)及其敏感性加以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史平  何越磊 《铁道建筑技术》2010,(5):99-101,107
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监测是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建设质量的关键性技术之一。针对天津至秦皇岛客专路基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简述了路基沉降监测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介绍了多种沉降监测方法的特点、功能及实施时的设施布置、技术要求等,对基于施工控制的沉降监测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地铁保护区变形监测中,水平位移和沉降作为重要的监测内容,通常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测量,其测量精度高,应用比较广泛,但是该手段仅能对布设有监测点的区域进行监测,无法掌握隧道整体的变形情况。本文提出基于惯导系统的移动三维测量技术,通过在隧道内布设基准网,配合Lidar控制点绝对坐标传递,对惯导系统的累积误差进行修正,最终得到隧道结构三维点云模型。依托杭州市某地铁区间三维扫描项目,采用不同间距的控制点对惯导系统的累积误差进行修正,经与全站仪测量值对比,结果表明:移动三维测量技术的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精度与隧道线型有关,当隧道为直线有坡度环境时,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0.76 mm左右,沉降监测精度随控制点间距增大而降低,最优可达0.72 mm。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路基帮填将引起既有线附加沉降变形,为研究帮填路基有效可行的沉降变形控制技术及运营高速铁路安全监控技术,结合某新建客运专线引入既有高铁站,与运营高速铁路并站设置引起既有线路基帮填的工程实例,探讨帮填路基地基采用管桩桩筏结构加固及采用泡沫轻质土代替常规土质填料作为控制路基沉降变形措施的适用性,通过数值计算评估既有线附加沉降量为1.75~3.42 mm,验证设计方案是可行的;探讨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于运营高速铁路沉降变形监测,并建立预警及多方联动机制以确保运营安全是必要的、可行的。目前实测路基沉降量为1.73~2.44 mm,实测值略低于评估值且沉降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4.
结合广深港客运专线ZH-2标百足地隧道的施工实例,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支护情况进行了施工过程的研究。主要对三台阶典型开挖步骤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开挖对洞周围岩压力、初期支护的内力、洞内水平收敛及拱顶下沉的影响。通过对隧道开挖和支护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来分析施工中初支内力、拱顶沉降以及隧道收敛在各施工阶段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施工中结合监控量测数值来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5.
以哈尔滨地铁3号线湘会暗挖区间右线隧道施工监测为背景,通过对地铁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监测点和拱顶沉降监测点累计沉降值的分析,总结哈尔滨地铁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的变化规律。发现隧道开挖过程中纵向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上台阶掌子面通过监测断面前1.6 B(B为洞宽)到通过监测断面后4.8 B范围内,并对比冻融对地表沉降造成的影响;横向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距隧道中心线两侧3.2 B范围内,给出横向地表沉降数学表达式并计算出沉降槽宽度参数建议值为k = 0.78,其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隧道内拱顶沉降主要发生在上台阶掌子面通过监测点前1.6 B到通过监测点后3.2 B范围内;隧道内初期支护体系的设置对控制拱顶沉降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依托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试验段盾构区间右线施工情况,对盾构施工期间的施工沉降控制进行探讨。施工中采用监控量测、回填注浆及地表注浆等技术措施,确保了盾构机在富水砂卵石地层中的顺利掘进,减少了地表及管线沉降,提高了隧道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7.
结合某填海造地道路地基处理工程实例,以软基沉降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泊松曲线法对软土地基沉降进行预测,并与双曲线法、三点法预测结果及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泊松曲线法所得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较为吻合,是一种实用且精度较高的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探测京津冀地区高速铁路沿线区域的不均匀沉降,利用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的干涉点目标时序分析技术,借助C波段SAR卫星序列在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间获取的51景降轨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域的地表形变信息,结合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及人类活动相关资料对沉降漏斗的演化态势进行归因性分析,并对该区域高速铁路沿线地表沉降监测及时序演化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年沉降速率为20~206mm·a^-1,漏斗中心最大累积沉降量达248mm,其中,区域内3条高铁沿线均存在明显的沉降,沉降速率均超过100mm·a^-1,最大值位于高铁路线的雄安县段,漏斗中心沉降速率达185mm·a^-1,累积沉降量为200mm;研究区域的整体沉降趋势稳定,沉降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而高速铁路沿线的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深圳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深外高中站2种大断面暗挖法(即九步开挖的双侧壁法和台阶法)不同的施工工序进行数值模拟模型比选分析,选择能够较好适应车站不同的地质条件,满足安全施工的施工工序,为现场施工提供指导.结合施工监测数据可知,施工过程的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实测值与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的结果较为接近,从而验证数值模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对既有地铁运营线路的隧道结构沉降进行监测是了解和掌握隧道结构变形、及时发现病害和判断其安全状况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文章结合北京地铁某2条运营线路的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实例,讨论了在不同工艺、不同埋深、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沉降情况,探讨了隧道结构监测的必要性,以指导后续隧道结构的养护维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