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系统化供货和模块化生产已经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模块化虽在国内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国内汽车产业面临的暂时落后的局面,我们不得不改进和优化汽车生产的各个环节,以使得模块化的供货方式达到最理想化的效果.如果想达到好效果,那么精益思想就是最好的武器.  相似文献   

2.
汽车零部件企业系统化设计与模块化供货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汽车零部件企业系统化设计与模块化供货能力建设出发,重点分析了世界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产业在系统化设计与模块化方面的发展态势,提出了系统化设计与模块化供货企业管理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新近颁发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汽车零部件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要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技术上则要求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和模块化供货能力。本文中3家国际零部件跨国公司的高层通过其多年在中国的投资经营,道出了其切身的体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我们实现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目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模块化、系统化供货是当代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发展方向,我国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把这一趋势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努力方向。海拉公司和德尔福公司都是在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外汽车零部件工业正在进一步向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技术含量和通用化、降低成本、产品电子化等方向发展,其管理科学化、制造自动化、市场全球化水平很高,并广泛应用CAD/CAS/CAM等计算机技术。国外零部件工业经过重组、调整、优化等过程,已经形成了实力雄厚、产品质量优异、技术水平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率先实行同步开发、系统供货、模块化生产,成为汽车工业发展及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的主要受益者。相比之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还有很大差距,还不具备为国产汽车(尤其是轿车)全面配套供货的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很弱;在科技实力、销售业绩、产品技术含量、企业经营规模、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诸多方面存在几十年差距。我国已加入WTO,国际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正在大举进军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市场,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汽车领域尚有5年的保护过渡期,但不管从长远看,还是针对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情况,我们都必须根据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综合分析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加快人才培养,调整产业及产品结构,增加产品开发及生产现代化的资金投入,完善试验试制、生产管理、经营服务手段,开拓国内市场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尽快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6.
汽车工业系统化供货、模块化生产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本文介绍模块化、模块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分析这种已成为世界趋势的技术方式的优越性,阐述了该技术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影响,并对该技术对我国汽车工业带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汽车工业系统化供货、模块化生产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文中介绍了系统化、模块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分析这种已成为世界趋势的技术方式的优越性,阐述了该技术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淑媛 《汽车维修》2011,(1):23-24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缩短与国外先进汽车产业差距的重要途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规划的重中之重。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借助新能源技术的驱动,实现更快更强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陈佳华 《商用汽车》2012,(17):102-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升级,商用车也紧跟乘用车的步伐,在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汽车设计的几大核心技术领域,通过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或者自主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商用车的制造领域,从工艺设计到生产制造,我们仍与国外先进的商用车企业有着不小的差距.其中,工艺设计理念的提升和制造装备的升级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与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本文将国内生产制造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作为研究主体,通过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产业进行比较,系统地从产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们...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发生了新的变化,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从发展趋势看,国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具有了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能力,增加高技术、高附加值零部件产品和为轿车及国际汽车市场供货的比例。‘十五’期间要停止生产化油器轿车和采用CFC—12工质空调的汽车,‘十五’末期争取停止生产采用化油器的汽油车。”  相似文献   

13.
汽车工业的再循环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已着手推行汽车再制造工程。汽车报废与回收产业运行组织和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先进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行动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汽车报废与回收是实现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境环节,这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作支撑,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汽车产业。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很难适应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因此,构建强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撑体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汽车产业是由技术引进而得到发展的新中国的汽车产业是以一汽“解放”牌卡车的投产而宣告诞生的。也就是从原苏联汽车工业向我国技术转让开始的。而随后“三十年一贯制”的技术停滞,并不是合作的必然,而是我国计划经济的结果。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背景下,采取了走中外合资的路子,吸引跨国汽车公司到中国来,使汽车产业形成了合资热潮。在以后20年间,跨国巨头纷纷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与国有汽车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管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产品,国际配套的市场渠道,在我国境内建立汽车生产企业,生产出与国际上同时代的产品。在中外合资中我们又是采用引进技术,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经营经验,在较短的时间里,用较低的成本,承接到跨国公司长期积累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使汽车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使我国汽车的生产技术跃上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目前,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世界各大汽车集团都在提高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利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和平台战略,达到用较低的成本和较少的总成生产较多系列车型的目的。1我国汽车工业采购管理现状分析我国大中型汽车生产基  相似文献   

17.
目前,以汽车全球研发与设计、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与服务为标志的全球化战略不断冲击着汽车制造业。新形势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不断从配套系统供货向汽车零部件装配模块化生产方向发展,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分担汽车整车企业更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汽车模块化、系统化的设计制造,质量检查,性能试验等工作。而零部件生产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优化价格、保证质量和敏捷生产。因此,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除了在产品质量和成本上下功夫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可为汽车产业中的众多课题(例如产业损害调查、贸易保护等)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入世以后,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要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如何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是摆在生产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众瞩目、备受关注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终于于2004年6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公布实施了。这部新政策的诞生势必对中国汽车业产生深远影响,必将有利于推进汽车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国产汽车销售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加快推进汽车产品法制化管理进程,保障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引导中国汽车产业走上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道路,为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走向汽车产业大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后直面国外大汽车集团挑战的两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国外大汽车集团的挑战应采取两大对策:一是按新的战略模式重组我国汽车产业:二是构筑中国特色的汽车产品战略营销体系,重组我国汽车产业是解决汽车产业散、乱、差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关键所在;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产品营销体系是增强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我国汽车工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