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海神庙是岭南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广州的历史见证,更是广州对外交流、商贸往来和传播友谊的文化窗口.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复航广州、国家元首拜祭南海神庙是一次比较典型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表达了两国人民对海洋文化的热衷与敬仰,续写了中瑞、粤瑞之间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南海神庙以其1400余年的底蕴与厚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留下诸多遗迹、文献、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成为广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以来,南海神庙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广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  相似文献   

3.
在广州海事博物馆文案设计中,"渔民社会"部分反映了广州滨海先民的生存状态和信仰状态;"海上丝绸之路"部分反映了自汉代以来广州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史实;"航海技术"部分反映了古往今来广州造船业及港口的演进与发展,航海技术的日趋先进与科学化;"南中国海海防"部分反映了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南中国海的海防由弱到强,由近岸防御到远海出巡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怀柔远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睦邻友好、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正是中华文化的这种博大胸怀,吸引了众多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经商、传教、定居.南海神庙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自古至今都是怀柔远人的重要载体和有力见证,也是广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纽带和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医学考古学的视野,在对相关考古发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香料交流的历时性出发,将中国古代香药的发展分为发生期(先秦)、发展期(秦汉)、成熟期(魏晋至唐)、兴盛期(宋元)、普及期(明清)。而丝绸之路则为香药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自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东南亚、南亚、中亚、地中海东岸等地的香药纷纷输入我国。香药文化的交流,与丝路的发展态势相契合;这种交流具有双向性,国外香药不断输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医药理念、医疗技术也推广于域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多方面效应,不但推动了医药的进步,更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播,极大地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古丝绸之路东起西安.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分北、中、南三道和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和非洲连接;其中,主要是指跟中亚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将联动亚欧涵盖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描绘出惠及经济带沿线各国、甚而影响更深远的亚欧经济新版图。  相似文献   

7.
正唐元和十五年(820),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韩愈应好友岭南节度使孔戣之邀,撰写《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碑文不仅记载孔戣治理岭南的经验,还记载唐代岭南祭海习俗,首次使用"海事"一词。[1]此后逾千年,各类正史、诗词、笔记、碑刻均有涉及广州海事的内容,历代史家亦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1991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在泉州为期5天的考察之旅,以及举行"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  相似文献   

8.
南海是环中国海海洋地理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东西二洋"航路的核心海域,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中国-四方-四海"陆海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之滨包括我国岭南沿海、海南岛至东南亚沿海的跨界海洋文化区域,史前、上古海洋聚落形态集聚分布,关系密切并最终整合一体,成为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特殊而重要的一个区系。文化因素跨时空分布的格局,也显示了土著先民频繁的海洋文化交流活动,是形成历史时期南海沿岸与跨海之航路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汉南海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远辉 《海交史研究》2003,129(2):53-64
南海道,一般也称海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南海道的,要称班固的<汉书>,它记述了西汉时期的南海道: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值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立五十周年,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悠久的岁月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我国海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史有着重  相似文献   

11.
古土耳其陆海交通发达,曾是欧亚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历史上,中土两国陆海贸易频繁,文化交流密切。伊斯坦布尔处欧亚交通要冲,历史悠久,至今仍然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中土两国的航海锚碇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相似性,在欧亚十字路口的土耳其发现古代铁锚的线索,值得专家学者更多地去研究。扼守陆海交通要道造就了古土耳其的陆海贸易中心地位,拥有世界最大的室内大巴扎,成为世界香料贸易之国。以明代《蒙古山水地图》为代表的古丝路地图是东西方大规模贸易交流的见证,也印证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史。  相似文献   

12.
作为海洋国家,日本向来较为关注海上航线、海洋贸易等领域的研究。对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日本学界已由早期的人物研究、航线测定等进而深入至对文化交流、文明碰撞、网络形成等问题的探讨。关注人群也由学术界扩大至整个社会,海上丝绸之路热潮至今未消。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范式。本研究甄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墨西哥、阿根廷九个国家,根据其文化背景、对外文化交流政策、传播路径和文化影响力,将其分别归为文化超级大国、传统文化强国、杂糅文化国、新兴文化国、特色文化国,分析它们助推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范式,提炼其民族文化输出的国际经验,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参考,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中西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4.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一部中国对外经济交流史,也是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内陆走向世界,从而逐步实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贸易与移民活动,尤其是华侨的经济活动。华侨是沟通中国与海外各国经贸往来的桥梁,同时也是维续这一经贸关系发展的纽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在祖国广袤的西北,古老的丝绸之路宛如一条飘逸的丝带璀璨夺目,绵延千里的高速公路犹如一条巨龙,承载着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的历史重任,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深入,甘肃高速肩负起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使命,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当今高速公路行业服务品牌竞相绽放的新常态下,甘肃武威高速人顺应时代潮流,以服务新丝路、打造大品牌为出发点,策划推出"新  相似文献   

16.
行业动态     
《家用汽车》2006,(9):152-156
瑞典王室藉哥德堡号重返上海丝绸之路,VOLVO XC90成为官方指定用车2006年7月,承载瑞典人探索、拼搏精神的哥德堡号仿古帆船远渡重洋,重新航行在海上的丝绸之路,再次来到了中国广州。这一艘备受世人关注的帆船,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性意义。现在,哥德堡号已经成为了促进中瑞两国贸易,友谊和文化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17.
陇南西面当陇蜀道即阴平道之北端,道路艰险、多栈道。自汉代以来留下大量有关道路修建之石碑、摩崖,对于了解西北与西南之交通状况及其变迁,了解当时的军事、政治状况都有很大意义。又因为陇蜀道与北丝绸之路相连,宋元以后又成茶马交易的中心区域,很多碑碣对于研究古代经济发展与军事活动中西北一带所处地位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因为四川是蜀绣、蜀锦的产地,也是茶叶的重要产地与周转地。而朝廷的用马主要来自西部藏区与羌地。陇蜀道与各支线的修建中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与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福建籍高僧拙公和尚赴越南弘扬佛法长达20年,成为越北方临济禅派的开山祖师,这是岭南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国内对他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文根据笔者在越南田野调查和新发现的珍贵史料为依据,结合国内的相关史料,对拙公和尚的姓氏名号、籍贯和生平作了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越中医中药交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中国先进的医药技术不断传播到周边国家(诸如朝鲜、日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对这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公元8-9世纪亚洲商业贸易非常活跃.中国与西亚之间不仅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而且开辟了海路新航线.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各国不断进行双向交流.沉没于印尼海域的勿里洞阿拉伯沉船,首次以大量生动的艺术品证据,印证这一时期中国与波斯湾之间活跃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勿里洞阿拉伯沉船上出土的文物有60 000多件,其中98%是陶瓷.这些陶瓷烧造于中国各窑口,但器物上的装饰具有明显的伊斯兰元素,是以伊斯兰工艺品为模板,为迎合伊斯兰市场制作的.它们得自进口的伊斯兰艺术品灵感,被复制于陶瓷上,又出口回波斯湾,完成了艺术制作上一个有趣的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