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韩双边贸易由50亿美元到2006年突破1300亿美元,中韩贸易发展一直生机勃勃。目前韩国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六大出口贸易伙伴。然而,在中韩的双边经贸合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障碍,两国贸易不平衡,韩国对中国产品歧视性限制等问题,对中韩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柯怡达 《轿车情报》2012,(1):190-191
励志成就口碑——现代 就国内而言,现代品牌这几年的发展愈发激烈,作为韩国车的主力品牌,它的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的道路。现代从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引进和改良,再到制定完全化地开发,加上政府的多方面扶持,它已经形成了一套初具规模的产品发展规则。到了1976年,韩国现代的本土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85%以上,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扩大。到了上世纪末,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的对外贸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湖南省的出口贸易在全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与国内沿海地区相比,湖南的出口贸易还是比较落后。文章从湖南出口贸易现状出发,探究了湖南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湖南出口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的对外贸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湖南省的出口贸易在全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与国内沿海地区相比,湖南的出口贸易还是比较落后.文章从湖南出口贸易现状出发,探究了湖南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湖南出口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源起韩国 韩国轮胎公司是一家有着60年发展历史的公司。1940年,韩国轮胎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到1968年,韩国轮胎株式会社建立。70年代,韩国轮胎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其在仁川、大田的2个工厂到1980年的出口额已达到1亿美金。80年代,韩国轮胎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飞跃,1983年获得了子午线全规格KS专利,并于90年代先后在美国、欧洲、中国建立了技术研究所,使韩国轮胎有能力生产出安全舒适、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高品质轮胎产品。90年代是韩国轮胎进入世界一流轮胎企业的飞跃发展阶段。到2001年韩国轮胎已经迈进了全  相似文献   

6.
<正>从韩国至中国山东的跨海海底隧道项目,在韩国日益升温,并在韩国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升格为韩国中央政府战略。如果中韩海底隧道项目顺利建成,从韩国首尔坐火车到中  相似文献   

7.
“到21世纪我们韩国将成为世界轿车生产的领头羊,我们韩国人向来是言必行,行必果的。”这便是韩国起亚汽车集团出口部经理崔宇春最近对韩新闻界发表的谈话原文。是的,韩国的轿车工业发展从1990年起至1992年这短短的几年其动作之迅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1990年韩国年产汽车总量130万辆,而到了1992年情况却大变,韩国第一大汽车集团“现代”年  相似文献   

8.
正天津富士达自行车有限公司(下简称为富士达)拥有当前世界一流生产作业设备854台套,年产、销能力为1 000万辆各种规格型号的自行车产品,并且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2013年是自行车进入到了一个品牌化竞争非常激烈的阶段,富士达对此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在品牌推广方面加大力度,在建设方面加快速度。从总体经济情况来看,中高端产品与去年相比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18辆陕汽偏置码头牵引车出口韩国。此批车辆是陕汽针对韩国市场量身打造的一款高端产品,采用了包括气囊式A型后悬架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从下计划到出库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陕汽研发人员克服了诸多困难,针对包括A型后悬架及气囊减震、鞍座举升系统、满足韩国市场的12 V电器系统都进行了重新开发,后期为了满足客户的工艺需求又进行了多次整改。此批车辆的成功试制发运是陕汽基于正向产品研发理念,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体现,对于陕汽进军发达国家专用汽车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韩流"盛行于中国,无论是在韩剧、韩星、韩国化妆品、韩国电器等都受到广大中国消费者的热力追捧。2014年9月初,中国自行车协会一行在马中超理事长的带领下出访韩国,不仅参观了韩国的自行车生产企业三千里株式会社,还与韩国自行车协会就两国行业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达成共识。马中超理事长表示中国自行车协会非常关心中国企业在韩国市场的状况,也非常期待中国产品给韩国产业带来新机会。这次出访韩国不仅是两个行业协会今后互动合作的契机,也让中国自行车代表团切身感受韩国这几年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和成就,双方更达成建立亚洲自行车产业联盟的共识,为推动亚洲自行车产业打下坚实基础。以下是中韩会晤实录,供读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提起韩国,很多人都已不再感到陌生,因为近些年来,韩国服饰、IT产品和发达的美容业等都已逐渐走近中国百姓。不仅如此,从近年来中国车市的发展来看,韩国车型的丰富程度,经销商的投入力度以及销售增长速度,都令人感到车市“韩流”扑面而来。那么,韩国自身的汽车市场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下面笔者把在韩国的一些见闻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2.
韩国汽车工业的起步始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最初阶段,年产量仅百辆至数百辆。发展到80年代末,产量相继迈过30,60,100万辆的高台阶,汽车产品开始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到90年代中期,汽车总产量达230成婚辆,居世界第6位,出口量达74万辆,居世界第7位。韩国汽车工业发展如此之快,主要是在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有力的扶植下,从引进国个技术和资金逐步走向自我投入,自主开发的道路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轿车情报》2012,(1):119-123
韩国品牌与其它国家汽车品牌完全不同,从上世纪50年代的100多家手工作坊,到如今从它们各自推出的全新车型上,韩国汽车产业发展之路显得更为艰辛、曲折。值得庆幸。韩国汽车找来了托马斯·伯克尔和彼得·希瑞尔,他们帮助现代及起亚摆脱那些早期且根深蒂固的市场偏见。如今,两大品牌凭借前卫设计和优质的品质,成功地步入国际化市场的前沿。为了展示韩国汽车全新科技以及在市场中“人丁兴旺”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轿车情报》2006,(12):153
10月27日,久未露面的韩国现代会长郑梦九与韩国总统卢武铉一同出现在韩国现代综合钢厂的奠基仪式上。据悉,韩国政府计划以现代制铁综合钢铁厂为龙头,将唐津地区建成钢铁生产基地。该综合钢铁厂整个建设项目计划投资55亿美元,于2011年底完成。这一钢铁厂竣工投产后,年生产能力将达700万吨,将成为韩国第二大综合钢铁厂。这不仅能使得现代制铁公司的钢铁生产能力从目前的世界排名第32位跃升到第10位,而且实现了在韩国国内现代汽车从钢铁到整车的所有部件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久陵 《轿车情报》2007,(6):114-117
韩国汽车工业的进步一直为国内汽车业界所津津乐道。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韩国汽车工业同样经历了由依靠外资引进车型,到自主开发设计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进入了北美和欧洲市场,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韩国汽车的研发模式,也成为了目前国内本土汽车自主研发所重点借鉴的参照对象。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美国、日本、西欧的经济长期占据前三把交椅。正在崛起的韩国印度等国家,作为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经济潜在力量。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里,韩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一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并称为“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90年代后期韩国虽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但仍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韩国富有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及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     
广州运通四方日前迎来了其20周年庆典。从成立之初的3名员工、120万销售额,到现在的700名员工、5.6亿销售额,运通四方20年的发展令人瞩目。在现如今汽车配件售后市场杂乱无序、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运通四方却走走出了一条包括主营批发、连锁经营、出口贸易的发展之路。其成功  相似文献   

18.
一、制定宏伟的发展目标 韩国最大的汽车公司现代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近年来,该公司的汽车销量节节攀升(见表1),尤其是在美国和韩国本土。现代的发展目标是,在未来的8年内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生产商。 现代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原因在于韩国经济的复苏以及税率的下降。2002提第一季度,现代集团的纯利润比去年翻了一番,即从2760亿韩元增长到  相似文献   

19.
1 A6XFX系列自动变速器简介韩国现代起亚目前已经发展出了A6MF1、A6MF2、A6LF1、A6LF2和A6LF3共5个型号的自动变速器产品,并匹配到排量为2.0 L、2.4 L、2.7 L、3.3 L、3.5 L及3.8 L的汽油机和排量为2.0 L、2.2 L及2.9 L的涡轮增压共轨柴油机上,这些不  相似文献   

20.
韩国零部件企业发展动态提到韩国汽车最主要零部件企业无非是现代摩比斯和万都。现代摩比斯这家韩国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引人关注。该公司产品包括底盘模块、驾驶舱模块、制动模块、安全气囊、音响设备、变速器等,2004年销售额达到约6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