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钻孔桩的施工过程中,发生断桩事故是难免的。介绍了空心桩断桩处理、桩外压浆断桩处理、桩内钻孔压浆断桩处理、孔内大口径钻孔断桩处理等断桩处理新工艺。  相似文献   

2.
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建模方法,主要对弹性范围内的微型桩进行模拟,选取单桩、两桩、6桩和9桩计算在不同桩距(2d、3d、4d、5d)、不同桩长下的桩基沉降,得出折减系数。模拟研究认为:无论桩的长短,随着桩距的增大,群桩折减系数都在减小;桩距不变时,桩长相等的群桩,桩数的变化基本不引起群桩折减系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桩端后压浆工艺,通过对试桩压浆前后的自平衡法承载力试验,分析桩端后压浆工艺对单桩承载力、桩端承载力以及桩身竖向位移的影响。根据测试结果,比较压浆前后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和等效桩顶向下位移,分析桩端后压浆工艺的可实施性。结果表明:桩端后压浆技术对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身不均匀沉降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盾构开挖对3×3群桩的沉降、变形及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当桩与隧道中心距离相同时,由于桩间土中附加应力叠加(群桩效应)的影响,隧道开挖引起的群桩中基桩的桩顶沉降大于单桩桩顶沉降;隧道开挖会引起群桩的竖向荷载在各基桩中重新分配,一般来说,中间桩的桩顶竖向荷载增加,边桩的桩顶竖向荷载减小;隧道开挖引起的群桩中各基桩的桩顶沉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基桩与隧道中心的距离、群桩效应的影响及基桩桩顶荷载的重分配;群桩基桩的水平位移主要取决于该基桩与隧道中心的距离,同时,由于承台的连接作用群桩中其它桩会增加或减小该基桩侧移;隧道开挖过程中桩侧摩阻力主要受到下面因素的影响:桩间土中附加应力叠加(群桩效应)、前排桩对中间桩及后排桩的桩侧摩阻力的保护(屏蔽效应)、桩顶荷载的重分配及桩身变形.  相似文献   

5.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盾构开挖对3×3群桩的沉降、变形及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当桩与隧道中心距离相同时,由于桩间土中附加应力叠加(群桩效应)的影响,隧道开挖引起的群桩中基桩的桩顶沉降大于单桩桩顶沉降;隧道开挖会引起群桩的竖向荷载在各基桩中重新分配,一般来说,中间桩的桩顶竖向荷载增加,边桩的桩顶竖向荷载减小;隧道开挖引起的群桩中各基桩的桩顶沉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基桩与隧道中心的距离、群桩效应的影响及基桩桩顶荷载的重分配;群桩基桩的水平位移主要取决于该基桩与隧道中心的距离,同时,由于承台的连接作用群桩中其它桩会增加或减小该基桩侧移;隧道开挖过程中桩侧摩阻力主要受到下面因素的影响:桩间土中附加应力叠加(群桩效应)、前排桩对中间桩及后排桩的桩侧摩阻力的保护(屏蔽效应)、桩顶荷载的重分配及桩身变形.  相似文献   

6.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实际进行了单桩、三桩复合地基静载荷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桩顶应力、桩间土应力随板底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应力逐渐向桩顶集中;距离桩边不同位置处的桩间土应力沿桩径方向呈非线性分布;相同的板底应力条件下,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大于三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该结论可为类似复合地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用于软土路基处理的设计、计算、施工工艺及检查标准,并将其与传统搅拌桩进行对比,认为前者克服了水泥搅拌桩成桩质量不易控制的缺点,且单桩承载力、处理长度均高于水泥搅拌桩,桩距要大于水泥搅拌桩,经济性要优于水泥搅拌桩,且随着处理深度的增加,其优势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尚峰利 《交通标准化》2014,(10):150-156
荷载传递是超长桩工作特性的重要内容.建立并拟合分析桩土传递的函数模型,分析了桩侧土剪切模量、桩身混凝土模量、长径比、桩长和桩径等不同参数对超长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计算实例分别分析了桩长、桩径、土体粘聚力c值、桩侧土体刚度、桩端土体刚度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桩与石灰桩多元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改变设计参数,对混凝土桩与石灰桩多元复合地基进行一系列室内模型试验,得到混凝土桩与石灰桩多元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特征.混凝土桩、石灰桩和桩问土的应力特点,桩土应力比特点.该模型虽然不能完全模拟现场混凝土桩与石灰桩多元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但从定性上分析混凝土桩与石灰桩多元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是可行的.试验表明,对于粉细砂类土,混凝土桩与石灰桩联合处理的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综合刚度原理和双参数法对桩顶在横向动荷载作用下的实心桩和空心桩进行计算,通过改变截面形状和尺寸分别对相同直径的实心桩与空心桩和相同截面面积的实心桩与空心桩的挠度、弯矩、转角、剪力、土抗力集度进行计算.研究表明:空心桩比实心桩具有许多优点,如空心桩桩顶的挠度和转角较小,空心桩单位体积的承载力高等.  相似文献   

11.
利用软件FLAC3D进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考虑锚索竖向间距、桩直径、相邻基坑间距、锚索预应力、桩间距、桩嵌固长度6个因素对对拉锚索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具体为桩身弯矩、锚索轴力、桩后土体位移3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锚索的设置使桩身弯矩局部呈"波浪形"但随着桩直径的增大,桩身弯矩呈现出"波浪形"的这一特点逐渐变弱;桩的有效抗弯长度随着桩径的增大而变长;可以通过增大预应力的方式,显著减小桩身的控制弯矩,从而减少桩的配筋,有效地节约工程造价;桩身弯矩沿桩深整体呈"S形",且控制弯矩都位于嵌固段;当嵌固长度满足一定深度后,嵌固长度变化对桩身弯矩、预应力锚索轴力、桩后土体位移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ANSYS结构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计算了地震作用下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反应.分析了体系的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桩身应变、桩身挠度、桩身弯矩、桩身剪力和桩土间接触压力等方面,并探讨了桩土刚度比、上部荷载等参数对桩-土相互作用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吴丛树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32(7):144-144,146
桩底后压注浆通过预置于桩身中的管路压入桩周或桩端岩缝中,桩周(身)压浆会使桩与岩层接触面的几何和力学条件得以改善,桩端压浆将使桩底沉渣、施工桩孔时桩端受到扰动的持力层得到有效的加固或压密,进而提高桩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沉桩前应处理空中和地面上下的障碍物,平整场地或搭设支架、平台,做好准备工作。沉入桩的施工方法主要有:锤击沉桩、振动沉桩、射水沉桩以及静力压桩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水泥土夯扩桩的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和承载能力,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施做了4种不同桩间距和桩长的水泥土夯扩桩.开展桩间土压实度、桩体压实度和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探讨桩间距和桩长对桩间土挤密效果、桩体压实效果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重锤冲击和水泥土挤密作用下,桩周土压实度增大、湿陷性消除、承载力增大;桩间土挤密效果主要取决于桩间距,因桩体强度限制,桩长对承载力的贡献较低;等边三角形布桩,桩间距为2.7 d时,挤密作用能够消除桩周土体的湿陷性,但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桩间距小至2.2 d时,挤密效果显著提高,桩间土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300 kPa.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计算总结出桩身轴力和桩身沉降分布的一般规律,分别计算不同桩长、桩径、桩体弹性模量、桩侧极限摩阻力条件下深长桩桩身轴力和桩身沉降的分布特点,探讨各参数变化对深长桩力学性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长、桩径的变化对深长桩力学性态均有显著影响,且随荷载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冲孔灌注桩和旋挖灌注桩桩顶、桩端沉降量静载试验资料及桩身应力应变测试资料的分析,得出桩身荷载传递机理及不同施工工艺在不同荷载水平下桩的受力性状差异.并就影响桩侧摩阻力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这一研究表明:桩周土的性质、桩土相对位移、桩端沉渣、成孔时间、护壁清孔方式及加载反力装置均会对单桩极限承载力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全直桩码头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该结构群桩基础中各桩荷载分担比、桩身弯矩分布、桩侧土压力分布、群桩效应特性及桩基临界入土深度。结果表明:离岸深水全直桩码头结构群桩基础中群桩效应可忽略不计,这为研究该结构稳定性计算方法时可不考虑群桩效应。通过计算确定了该离岸深水全直桩码头结构水平承载群桩的临界入土深度。  相似文献   

19.
结合现浇薄壁管桩(以下简称PPC桩)在盐通高速公路及上海北环高速公路中的应用,通过一系列现场试验,对现浇薄壁管桩沉桩拔管速度、混凝土材料塌落度、沉桩过程对场地土性影响及沉桩挤土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优化的工艺技术参数。沉桩观测表明PPC桩存在一定的挤土效应,但在目前的设计间距下不会对邻桩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水泥砂浆桩是较为常用的复合地基处理形式,工程中常常通过桩径、桩间距、桩长、水泥掺入量等参数的设置,完成设计施工,基本满足工程需要。随着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深入分析桩的受力特点,研究桩土间力的分配规律,掌握水泥砂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对于精细化的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对路堤作用下水泥砂浆桩的沉降、桩身轴力、桩土应力比、桩身应力等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对比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得出承载特性规律,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