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经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批准,由北京交通大学承办,“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协办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首届博士生暑期学校将于2007年7月22日至8月4日在北京交通大学开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为庆祝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09周年,于2005年9月17日-18日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召开"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会议得到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编辑部、<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北京交通大学基础产业研究中心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实习生张江舣)3月27日,交通7+1论坛第十八次会议在北京翠宫饭店如期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综合交通节能减排,会议由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国伍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交通大学主办,并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社、<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北京交通大学基础产业研究中心支持的"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于2005年9月17-18日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举行.来自全国交通运输、决策、规划、管理、研究和运营部门的6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150位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参加.  相似文献   

5.
3月27日,交通“7+1”论坛第十八次会议在北京翠官饭店如期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综合交通节能减排”,会议由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国伍和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北京交管局副局长段里仁共同主持。国家物资储备局局长王庆云,科技部原秘书长、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由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国伍教授主编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导论》已由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03年12月出版发行(定价29元),现已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销售。它的出版标志着“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交通运输学科是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交通运输管理”一直被国内同行誉为学校的优势学科,长期以来在全国行业管理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学科地位。学科历史上最权威的金士宣教授(已故)是国家一级教授,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创办于2005年。论坛以中国的综合交通问题为对象,邀请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各界专家,从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和系统交通理论的探索,构建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交通运输一体化管理体系,协调交通运输系统的布局,  相似文献   

9.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是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原为季刊,自2005年起变更为双月刊。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评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被“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本刊是面向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综合交通、智能交通、信息工程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应用实践以及高科技开发应用的综合性多学科期刊.她以传播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为宗旨,坚持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应用、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反映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智能交通与信息等领域的最新成就,并密切注意世界交通运输科技前沿的发展动向,积极宣传交通运输与系统工程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思想,鼓励不同观点的争鸣。本刊设有如下栏目:决策论坛、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人才培养、交通短讯。  相似文献   

10.
2007年9月20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的指导下,《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天津市中国民航大学召开,会议由长安大学教授陈荫三主编主持。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编辑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沈志云教授,长安大学校长马建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校长谈振辉教授.  相似文献   

11.
作者回顾了钱学森院士回国后在国防科工委创建中国的“两弹一星”的同时,在中国开创了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一批交通运输学科教师在深入学习钱老的学术思想和系统工程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运输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的融合,并于1989年提出了建立中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新学科的设计.论文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科开创2。多年来取得的12项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有3项:l.在北京交通大学建立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学科点,开始培养中国第一批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生的进程;2.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术团队如何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支持下,组建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3.在中国科协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支持下,创建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论文高度评价了钱老回国对中国学科建设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将交通运输学科与钱学森院士的学术思想紧密结合而创造了新学科——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科.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西南交通大学与东南大学共同协办,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服务的学术期刊。由两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沈志云教授任名誉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谈振辉教授任主任委员,长安大学陈荫三教授任主编,学科评议组成员皆为本刊编委。《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是交通运输领域高水平的学术理论中文核心刊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学术交流的园地,体现综合交通格局,繁荣大交通科技研究,促进交通运输科技成果转化,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建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3月30日,第九届"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暨第七届《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交通大学胜利召开."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学会发挥了交通运输领域民间智囊的作用.学会主办的"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通‘7+1’论坛""交通运输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由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创办于2005年.论坛以中国的综合交通问题为对象,邀请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等相关领域专家,从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构建和完善可持续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交通运输一体化运行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系统布局,加快交通枢纽与通道建设,协调国家能源战略与交通发展战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2月26日,交通“7+1”论坛第十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的‘十二五’水路运输发展战略的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应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国家物资储备局局长王庆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郭小碚、系统工程科学家于景元、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两年一度的“交通运输研究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tudies,ICTTS)”于2004年8月2~4日在大连瑞士酒店召开了第四届会议(ICTTS 2004).本届会议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批准并主办,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北京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美国运输工程师学会(ITE)、日本土木工程师学会(JSCE)、中国系统工程学会(SESC)、北京交通大学(BJU)和香港交通运输研究会(HKSTS)等单位共同协办,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资助。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月29日,“交通7+1论坛”在7位专家的倡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在得到中国系统工程协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北京交通大学同意和支持下,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东方八喜厅召开.参加“交通7+1论坛”的7位发起专家经过认真而热烈地探讨,进一步明确了论坛的主题思路、组织形式和制度,同时就今后论坛要讨论的主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交通大学、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美国运输工程师学会(ITE)等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将于2013年10月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论坛和研讨会两部分组成,拟会后出版中、英两个版本论文集。中文论文集将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或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论文  相似文献   

19.
由北京交通大学、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美国运输工程师学会(ITE)等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暨智能交通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10月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论坛与研讨会两部分组成,拟出版中、英两个版本论文集.中文论文集将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或北京交通大学出  相似文献   

20.
由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创办于2005年.论坛以中国的综合交通问题为对象,邀请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各界专家,从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和系统交通理论的探索,构建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交通运输一体化管理体系,协调交通运输系统的布局,加大交通连接点的基础建设,协调国家能源战略与交通发展战略的关系,进一步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构建生态交通,并制定相关制度加以保障等角度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