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我国车用发动机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用发动机是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构成部分,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 章介绍了我国车用发动机行业的概况和发展前景,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上汽集团车用发动机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车用发动机行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国车用发动机行业的规模和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产量从2006年的627.1万台到2010年的1 690.9万台,增长近2倍。但与发达国家的产品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核心技术掌握少;整机排放水平差距大;关键零部件技术缺失,很多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等。未来5年,中国汽车业将从做大规模转向做强实力,车用发动机行业紧密配合该发展目标,以"自主创新"为主线,规划发动机行业的"十二五"发展,促进我国车用发动机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兵器系统专业文献数据库总体组于1991年9月13日~16日对山西车用发动机研究所承建的车用发动机子库进行了鉴定验收。 鉴定验收组专家认为,车用发动机专业文献数据库是我国兵器系统发动机专业的第一个全中国源文献数据库,该库收集了涉及发动机专业主要技术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料(包括发动机专业刊物、专业会议及兵工行业发动机科技档案中的科技资料)10000余篇。入库文献年  相似文献   

4.
车用发动机增压技术现状及市场预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介绍国内外车用发动机增压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总结了车用发动机增压技术发展和目前市场的特点;根据我国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增压技术日益增长的要求,对“九五”期间和21世纪初我国车用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等进行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5.
车用发动机增压技术现状及市场预测(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介绍国内外车用发动机增压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总结了车用发动机增压技术发展和目前市场的特点;根据我国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增压技术日益增长的要求.对“九五”期间和21世纪初我国车用发动机增任技术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等进行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内外能源状况以及天然气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国内外车用天然气发动机的技术应用及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车用天然气发动机的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产销,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引进及合资合作,新产品与新技术,产品质量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车用发动机行业的发展现状,技术水平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俊波 《汽车情报》2006,(31):23-26
一、商用车向重轻型两端发展的大趋势催化了柴油机配套格局的裂变 2006年9月,我国共生产车用柴油机142938台,比同期增长54.77%,销售130000台,比同期增长43.41%。1-9月份,我国车用柴油机共生产1165114台,比2005年同期累计增长20.90%,比发动机行业的产量平均增幅33.17%低12.27个百分点;1~9月共销售车用柴油机1155226台,比2005年同期累计增长19.96%,比发动机行业的销量平均增幅33.13%低13.17个百分点。预计车用柴油机的产量全年将达到148~150万台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了正确掌握我国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现状、特点、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文章分别从汽车、汽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活塞、柴油发动机及柴油发动机活塞市场几个方面对我国车用发动机活塞的市场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2009年市场进行了预测,指出受“2大因素”影响,市场增速迅速放缓,成本、资金及市场压力巨大,预计我国2009年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增幅不会很大,但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对2014年我国发动机行业产销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从宏观经济形势,政策环境、排放法规等角度对2015年车用发动机市场进行了展望。2014年,我国车用发动机市场产销量均呈上升趋势,产量同比增长3.31%,销量同比增长4.54%,汽油机占整体市场的86.6%,是发动机销售市场的主力。柴油发动机受政策影响,多匹配在货车、重卡、推土机等重型机械上,且控制权多在国有企业手中,这也造成其销量下降较明显。随着国Ⅳ油品的推出,今后对发动机,尤其是柴油机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提升柴油机技术水平,发展清洁化的绿色动力将成为今后发动机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成都市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明确成都市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可以有效促进其快速发展。文章通过建立三次指数平滑模型预测成都市未来汽车保有量和报废量,并从再制造相关政策、车用发动机再制造市场需求及再制造技术方面分析成都市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环境,最后结合这两方面对成都市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成都市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我国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实现了同步高速稳定的增长.由于国内活塞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加上原材料涨价和政府政策调整及国外同行业公司加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活塞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容乐观,整体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2008年车用发动机及活塞企业面临的情况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发展上整体呈现稳中上升的态势,但增长幅度将明显放缓,增幅为18%左右,我国活塞企业的经营环境在短期内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国内车用滤清器行业分析市场前景广阔行业参差不齐(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 《汽车与配件》2006,(23):28-31
自发动机问世以来,人们就从实践中认识到发动机必须要有滤清装置。如果没有滤清器,发动机的磨损将非常快,近年来,随着汽车发动机技术的进步和提高,汽车行业对滤清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效的滤清系统是保障发动机良好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我国车用滤清器行业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而且近几年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更拉动了对滤清器市场的需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日本各种车用发动机的生产情况、技术特点以及研究开发的动向,从而了解国外发动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发动机被称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性能的好坏是决定汽车性能的最大因素。针对车用发动机市场大而不强,自主创新势在必行。论述了车用发动机排放污染物不容忽视,阐述了发动机是自主品牌的象征,汽车强国要谋求"自主心脏",提出了车用发动机自主创新的发展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汽油机之惑     
邢松 《时代汽车》2013,(8):26-27
有了庞大的销售数字作支撑,我国的车用汽油机何时能够摆脱质量上"矮人一截"的痛苦?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的密集发展,汽车发动机行业随之顺势上扬。作为汽车技术领域内的核心部件,对于我国崛起中的自主汽车品牌来说,唯有掌握了能够与国际先进技术比肩的发动机技术方能立足于市。"量"大于"质"我国汽油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56—1984年为第一阶段。从一汽引进前苏联技术所投产的"老解放"汽油机,到北京内燃机总厂的492汽油机和东风6100汽油机,三者被称为我国车用汽油机市场的"老三样";1984—1998年为第二阶段,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诞生,首创合资风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车用燃料发展现状,设立了燃料产能与市场份额、CO2减排潜力、能源效率、环境兼容性、燃料成本、与传统发动机技术兼容性、对现有基础设施的适用性等7项车用燃料评价指标。采用GREET模型和专家咨询方法,对我国各类车用燃料在"油井到车轮"(WTW)全生命周期中的能量消耗和排放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国车用燃料技术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对汽车行业的促进政策,我国发动机活塞市场也随之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文章介绍了2009年上半年我国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的特点及产销情况,可以看出发动机活塞市场和维修市场均呈现增长态势。指出2009年下半年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机遇大于挑战,预计2009年下半年车用发动机活塞总产销约5600万只,市场仍呈现增长态势,因此活塞企业应把握机遇,有效应对挑战,开创企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车用发动机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技术需求,总结现有可靠性建模理论与方法的特点与不足,分析车用发动机对现有可靠性理论与方法的挑战。从可靠性设计的角度,结合当前车用发动机可靠性技术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中所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车用发动机可靠性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基于动态应力—强度干涉的时变可靠性建模理论与方法,建立能够全面体现载荷、强度、寿命指标、强度退化规律等因素的可靠性模型与失效率计算模型;发展能够充分体现发动机零部件结构特点的可靠性建模方法,建立适用于车用发动机可靠性分析与计算的"个性化"模型;发展能够科学反映失效相关性影响的系统可靠性建模理论与方法,提高可靠性分析与计算模型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1 上半年活塞产销统计 活塞市场的发展和车用发动机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2006年上半年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总产销量约为2600万只左右。其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