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Ⅰ型轨道板端部与CA砂浆层间的离缝现象对钢轨、轨道板及车辆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车辆-Ⅰ型板式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以轮轨力、钢轨位移及加速度、轨道板位移,拉应力及加速度、车辆加速度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离缝长度和高度工况下上述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板端离缝长度越短,轨道板越容易脱空受力;轨道板脱空受力时的离缝高度等于该离缝长度下板的竖向最大位移;离缝长度及高度的变化对轨道结构及车辆的受力状态均有影响,但离缝长度的影响更大;长度不大于0.6 m的板端离缝主要使钢轨及轨道板的变形及受力状态恶化,长度大于0.6 m的板端离缝也会使车辆的振动加速度超过容许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板边离缝对高速铁路基础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利用CRTS III型板式轨道-路基全尺寸试验模型开展了落轴试验,实测了轨道板与自密实充填层一侧界面处离缝的几何分布,并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板边离缝对轨道和路基结构冲击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相应的试验结果对数值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轨道板和自密实层界面处单侧离缝的平均宽度和平均高度分别为28.18 cm和2.15 mm;板边离缝宽度对基础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要大于离缝高度;在0~800 mm的范围内,随着离缝宽度的增加,轨道和路基位移以及钢轨加速度、轨道板加速度和基床底层加速度都持续增加,其中轨道板的位移和加速度的增幅均为最大,分别为56.8%和143.3%,充填层、支承层和基床表层的垂向加速度随离缝宽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离缝尖端扩展至钢轨正下方附近时达到最大值;在0~3 mm的范围内,轨道和路基垂向位移与加速度均随离缝高度的增大而略微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8%和12%;越靠近离缝界面层面,离缝高度对其冲击动力特性的影响也越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Tekscan压力测量系统现场测试了遂宁—重庆客货共线无砟轨道钢轨支点压力, 提出了高斯函数型钢轨支点压力时程表达式, 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对其进行验证; 根据钢轨支点压力时程表达式, 采用时序式加载法对轨道结构模型施加荷载, 并将其动力响应结果分别与车辆-轨道-路基垂向耦合振动模型的计算结果和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现场实测客货车对钢轨支点的最大压力分别为29.91和82.49 kN, 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20%, 故Tekscan压力测量系统可精确测试钢轨支点压力; 高斯函数拟合所得客货车对钢轨支点压力的时程曲线与实测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 7和0.966 7, 最大压力与现场实测值的相对差异分别为5.15%和0.46%, 最小压力与现场实测值的相对差异分别为7.23%和24.11%, 故采用高斯函数能较好地模拟客货车对钢轨支点压力的时程曲线, 且货车作用下钢轨支点压力时程的模拟精度略高于客车; 基于时序式加载法的荷载激励-轨道-路基模型计算结果与车辆-轨道-路基垂向耦合振动模型计算结果和现场测试结果相比, 轨道板最大位移相对差异分别为5.41%和2.70%, 底座板最大位移相对差异分别为2.86%和5.71%, 轨道板最大加速度相对差异分别为14.00%和23.20%, 底座板最大加速度相对差异分别为13.61%和8.73%。可见, 基于时序式加载法和高斯函数型钢轨支点压力时程表达式的荷载激励-轨道-路基模型可靠, 该方法无需建立车体模型, 既能保证计算效率, 又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CA砂浆在不同伤损情况下对轨道板受力影响,用ANSYS模拟CA砂浆常见的剥离、板角掉块的伤损模型,在列车轴载和温度荷载作用下对轨道板进行受力分析.结果表明:CA砂浆与轨道板剥离增加了轨道板在温度荷载下的翘曲变形和板底拉应力;板角碎裂、掉块导致轨道板受力不均匀,造成了局部的应力集中,随着掉块面积的增大,应力集中加剧,降低了轨道板的服役寿命.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以新建京滨铁路JBSG-2标段为例,设计低粘度环氧树脂注浆材料对施工过程中无砟轨道出现的离缝问题进行修复。结果表明:为了兼顾注浆料的可灌性和力学性能,注浆料最佳配合比为:环氧树脂∶BGE∶固化剂∶乙醇∶各类助剂=150∶45∶66.5∶20∶4.5 g;注浆修复过后的超声波波速相比修复前更大,且更加均匀;注浆修复之后的轨道板最大横向位移、轨道板垂向位移以及底座板垂向位移相比修复前分别降低67.9%、66.7%和33.3%。表明离缝注浆材料修复效果良好,可有效增强混凝土密实性、减小位移变形。  相似文献   

6.
针对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CA砂浆施工原材料存储条件严、工艺要求高、工期紧的特点,对以往CA砂浆施工工艺进行了改进,详细介绍了原材料存储与加料、封边、灌注等施工工艺,总结了一系列CA砂浆灌注质量控制经验,对同类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限元动力学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底座板脱空条件下车辆-轨道-路基垂向耦合振动模型,以分析底座板脱空对车辆和轨道系统动力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底座板下纵向脱空长度小于3.125 m(脱空面积10 m2)时,对车辆及轨道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较小;当底座板下纵向脱空长度超过3.125 m时,钢轨垂向位移、转向架及车体垂向加速度显著增大,可能危及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建议底座板下纵向脱空长度限值不超过3.125 m.   相似文献   

8.
结合京沪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施工,详细阐述了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施工中的原材料质量控制、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措施等,介绍重点是轨道板及底座的清洗、安装压紧装置、底座预湿、封边、灌注速度控制等关键施工技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路基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结构形式,建立钢轨-扣件-轨下垫板-双块式轨枕-道床板-混凝土底座-弹性基础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应用大型国际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比分析不同的扣件刚度、不同的支承层厚度以及支承层弹性模量的变化对于路基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的影响,为我国无砟轨道的结构设计和工程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非复合分布模型可用于分析交通流量达1 800 vph的车辆时间间隔,但并不适用于更高交通流量的情况.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一些基于复合分布的模型.但这类模型的参数标定过程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针对流量介于1 900 vph到4 100 vph的车辆时间间隔,本文分别采用5种复合分布模型进行分析,即指数-极值分布(EEV)、对数正态-极值分布(LEV)、威布尔-极值分布(WEV)、威布尔-对数正态分布(WLN)和指数-对数正态分布(ELN).然后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基于累计函数分布检验(CDF)和双样本(Cramer-von Mises)&K样本(Anderson-Darling)检验.结果表明,在分析车辆时间间隔方面,威布尔-极值分布(WEV)是最佳的复合分布模型,在Cramer-von Mises检验和K样本Anderson-Darling检验中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板式无碴轨道垫层CA砂浆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A砂浆是板式无碴轨道结构弹性调整层的核心。从板式无碴轨道CA砂浆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及耐候性等多方面阐述了其组成、结构及其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当前板式无碴轨道CA砂浆的冻融、老化等破环机理,并提出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引入超车换道流量,建立了混合交通流的连续性方程;通过对交通流参数的微分变换,建立了混合交通流的运动微分方程.连续性方程和运动微分方程构成了混合交通流的动力学模型.将模型应用于无超车换道交通流,求出了流量和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密度段模型与实测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4.
轨道结构空间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包含钢轨,轨枕,弹性垫层,道床和路基为一体的轨道结构空间分析模型。该模型将轨道的各个构件离散为不同的单元,然后组合各类单元进行整体分析,据此,开发了计算机程序TDA。运用TDA计算了各种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了本文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环境目标下的路段交通结构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污染物排放因子与车速的函数关系、速度-流量回归模型,推导出了路段污染物总排放量的计算公式;运用道路资源时间占用率的概念,建立了道路运输效率的评价函数模型.运用多目标规划理论建立了环境目标下的路段交通结构优化模型,并给出了求解算法.该模型不仅考虑了交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考虑了交通结构对运输效率的影响.模型的最优解不仅能够满足交通需求,还能在减少道路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同时提高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6.
定义了疏解车距(FDH)并分析了影响疏解车距的3种要素,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标定疏解车距的分布函数. 提出等效疏解车距的概念,并利用等效疏解车距计算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混合交通条件下,行人、非机动车的干扰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疏解车距仅与车型及干扰因素相关,且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影响;Weibull分布可以较好地描述疏解车距的累积概率分布;应用等效疏解车距对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进行修正后,计算通行能力与实际通行能力之间的误差在5%以内;随着行人和非机动车对机动车冲突频次的增加,通行能力呈现指数型递减,冲突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以供定需"的用地交通关系.通过对路网交通需求量和交通供给量的定量研究,建立路网饱和度与土地开发强度之间的数学模型,并提出得到合理土地开发强度的交通门槛值.最后以上海市徐汇区为实例,验证论文提出的确定合理土地开发强度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交通限制条件下城市物流配送路线优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物流配送网络中最优路线的选择问题一直都是配送中心关注的焦点,对于长途配送而言,交通阻塞和道路拥堵状况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城市配送而言,由于受交通堵塞和各种交通管制的影响,导致配送路径寻优更具复杂性.文中通过对具有动态的交通堵塞和交通拥挤限制信息及静态禁止通行等限制信息的实际配送网络的描述,提出解决两种限制情况下配送网络寻优的方法,建立了配送网络图中权重确定模型,并提出将交通限制条件下城市物流配送网络转化成无限制的有向图网络.运用Dijkstra算法对其寻优.并对此算法进行了应用举例.  相似文献   

19.
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是城市治堵的基础条件,针对城市道路交叉口合放交通流,首先结合其各方向交通流特性,明确了其具有介于信控与非信控间的合放基本属性;其次应用交通实体冲突规律,提出了合放下交通冲突复杂系数概念及其通行能力折减方法,并通过类比分析传统通行能力原理,得到直行、右转方向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借鉴可穿越间隙理论,引入左转车补偿效益,得到左转方向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并进一步建立常见车道布局的基本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最后,应用VISSIM获取数据并标定折减系数,从而构建了合放交叉口通行能力综合计算模型.验证表明:模型测算通行能力与实际通行能力基本一致,平均误差为4.9%,较好反映了我国合放交叉口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