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介绍了在线路设计时,设计工作者如何结合司机心理和汽车行驶力学要求特点,处理好直线与曲线,平面与纵断面的关系,使之逐步达到具有三维空间立体线形的视觉好、顺畅的良好的线形,行驶舒适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沈山线高速公路施工图的线形设计,阐述公路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公路线形是指公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及其二者相结合的三维空间线形的总称。公路线形设计就是确定路线的空间位置、几何形状及尺寸的工作。公路的线形构成了公路的主骨架,是其他组成部分(如路基、路面、桥涵构造物等)设计、施工全过程的基础。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是公路线形设计的核心,其优劣决定着公路建成后所能发挥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的程度,同时也是影响公路沿线开发利用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公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优劣是该路段的总体设计和使用效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匝道的平纵横设计时,除灵活掌握技术指标外,还应最大限度地优化线形,使得其与主线能顺适连接,保证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在进行立交匝道的平纵横设计时应注意的一些细节,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直线和曲线的设置,断背曲线的处理及平纵协调问题入手,谈了公路线形设计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平面线形设计是公路线形设计的基础。对于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而言,路线设计对工程造价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结合某公路改建工程平面线形设计,提出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应选择适当的公路线形指标,从而达到既满足行车要求,又使工程造价最低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改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省道1811线改建平面线形的几个特点,包括设计的基本原则,路线方案选择,并结合实践,阐述了其设计体会。  相似文献   

9.
浅议高等级公路的线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际出发论述高等级公路的几种线形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禹宁 《北方交通》2009,(8):64-66
通过在<抚顺旺清门(辽吉界)至南杂木高速公路>项目中新宾互通立交的布设原则及平、纵等线形指标的选用,总结出对喇叭形互通立交设计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力求使喇叭形互通立交的设计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杨秋明 《北方交通》2011,(6):102-104
对元台子枢纽立交的各方案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综合各方案工程规模、造价、交通量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比选。  相似文献   

12.
CARD/1软件系统是专门用来解决工程设计中技术难题的软件,具有更加开放的平台,能很好的进行二次开发,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介绍了该软件基于改扩建项目的二次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3.
彭飞 《北方交通》2012,(4):128-130
对辽宁省内外三个高速公路项目中的共十七个隧道的分线设计进行了统计分析,在隧道左右设计线间距的把握、隧道分线设计平面线形组合和纵断设计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提出了见解,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公路几何设计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平纵横组合及视距等方面对安全做了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郎溪开发区邻里中心规划设计为例,分析其功能结构、动静交通、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户型设计等,以此探讨邻里中心规划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6.
周健 《交通标准化》2012,(12):136-140
依托江苏省某新建高速公路,针对小型构造物与两端连接路段的连接以及连接路段与一般路段间的局部差异沉降控制问题开展研究.基于概念设计中变刚度调平的理念,提出降低小型构造物的基础加固刚度,提高两侧连接段的加固刚度的方案,并比较桩间距3.5mPTC管桩复合地基处理过渡段与刚柔性组合桩复合地基处理过渡段的效果.结果表明,后者更加有利于构造物连接段与一般路段连接处局部差异沉降协调过渡.  相似文献   

17.
结合张石高速公路保定段设计,从选线原则、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设计、对山区高速公路线形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深长挖方路段中,地下水的存在状态和输移会严重影响路基路面结构层功能,常常造成边坡垮塌、路基沉陷、路面结构层破坏.地下排水、防水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了相关技术手段以及适用条件,可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9.
更新公路建设理念的前提和核心是要更新设计理念,只有做到不断地更新设计理念,才能确保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