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面体单元下预应力等效荷载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预应力作用转换为等效荷载的方式在桥梁结构分析中应用越来越广。现今预应力等效荷载的方式主要应用于梁单元,很少应用于体单元,这使精确性受到限制。使用体单元对混凝土桥梁进行体系受力分析计算时,预应力等代荷载计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四面体单元提出一种数值计算方法,推导出四面体单元下预应力等效荷载公式,能直接求解四面体单元下预应力钢束的等效荷载。并以某连续刚构桥为实例,检验提出的四面体单元下预应力等效荷载计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遗传算法用于体外预应力筋的合理布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基于实数直接操作的遗传编码算法,在考虑了影响体外预应力筋的合理布置的多项因素的基础上(包括锚固点,滑块,水平筋等的位置以及斜筋,水平筋的数量等等),构造了求解全外预应力筋的合理布置问题的算法,着重探讨了体外预应力筋合理布置的优化目标,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善原有结构的受力情况,以体外预应力水平筋活荷载下的最大应力增量作优化的函数,文中以一实例对其运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以最小水平筋面积为目标的优化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承载全过程分析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性能,建立了其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考虑材料和几何非线性的数值分析模型.引入分块截面模型确定钢筋混凝土梁单元截面的切线刚度和分析其退化过程,采用三节点摩擦滑移预应力筋单元分析体外预应力筋在转向块或滑块处的摩擦滑移效应.该模型考虑了影响结构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并考虑了轴力二次矩和二次效应.对试验梁的特征参数、体外预应力增量、摩擦滑移效应和二次效应等进行的分析表明,计算结果和试验值吻合.研究表明,体外预应力筋在转向块或滑块处的摩擦滑移效应是影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分析单元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能够准确有效地分析混凝土梁中预应力钢筋的力学性能,模拟结构中存在的普通钢筋、预应力直线钢筋和预应力曲线钢筋,提出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分析的单元模型。应用有限元理论,采用全拉格朗日列式的三维杆单元模拟预应力钢筋;采用实体退化组合壳单元模拟结构;应用钢筋单元和混凝土单元之间的位移场关系形成钢筋对混凝土单元的贡献,将预应力钢筋对结构的作用直接反映在单元模型内部。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破坏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梁的跨中挠度计算结果和试验实测数据吻合,单元模型有效地反映了预应力束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预应力等效荷栽的特点,对顸应力等效荷栽法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具体实现展开讨论,提出将预应力筋与结构单元对应分段,利用有效预应力将预应力荷载统一转化为单元集中荷载的办法.简化了荷载类型,便于程序处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环向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比理论伸长值偏大这一现象,对环向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进行了研究.测试了6束预应力筋的摩阻系数,同时,还对初始张拉控制应力进行了试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张拉控制程序。最后.对索塔锚固区共290柬环向预应力筋实测张拉伸长值结果进行了概率统计分析,证实了理论伸长值修正算法中各项修正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引言 体外预应力是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与体内有粘结预应力结构相比,其主要具有如下优点:预应力筋布置在构件截面外,便于检查、修补及更换;可提高构件的抗弯甚至抗剪能力;荷载产生的应力沿预应力筋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变化幅度小,对承受疲劳荷载及重载的构件有利等。但是,在外荷载作用下,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可以产生滑动,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不能由单个截面的特性确定,其取决于整个构件的变形。因此,在计算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弯承载力时,应首先确定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  相似文献   

8.
体外预应力是有别于传统的将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内部的另一种预应力结构形式,力学原理与无粘接预应力相同。两者之区别主要是在于结构的构造形式。即体外预应力筋与结构不直接相接触,而通过锚具和受力转向块作用于结构上,并且一般的布筋形式为直接形或折线形。  相似文献   

9.
体外预应力是有别于传统的将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内部的另一种预应力结构形式,力学原理与无粘接预应力相同。两者之区别主要是在于结构的构造形式。即体外预应力筋与结构不直接相接触,而通过锚具和受力转向块作用于结构上,并且一般的布筋形  相似文献   

10.
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和预应力筋松弛的影响,会产生截面应力重分布,使得混凝土的预压应力减少,预应力筋的拉应力降低。若对预应力长期损失预测得不准确,会引发桥梁运营后工作状况的劣化,如混凝土的开裂和过大的下挠或上拱。文章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和预应力筋松弛三者相互影响,考虑了非预应力筋重心和预应力筋重心不重合的一般情况,推导了预应力长期时变损失的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及现桥规进行了比较,最后对桥规中计算预应力长期损失的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浇连续箱梁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和分离式立交连续箱梁施工中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工艺,包括底模、侧模、翼板模板和内模的安装;钢筋、钢绞线制作与安装;混凝土浇筑的施工组织,底板、腹板、横隔板及顶板混凝土浇筑;预应力筋的张拉和管道压浆工作以及最后的成品质量检查。特别提出箱梁混凝土施工时模板采用胶合板,以便控制平面曲线和节约成本,且关、拆模方便。该连续箱梁现浇施工工艺的工程实践为类似桥梁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非节点连接方法为加筋结构提供了筋与混凝土可完全独立的单元建模方案,允许筋单元与混凝土单元交错划分。针对该方法中筋单元跨越多个混凝土单元的情况,分析了钢筋单元与混凝土单元面的交点位置关系及其影响效果,建立了在混凝土单元交界面划分筋单元节点的数学模型,解决了钢筋单元与混凝土单元的位移协调问题,通过算例演示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范予东 《交通标准化》2006,(10):138-140
根据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病害情况,通过植筋、增大结构有效截面、栓贴钢板、施加体外预应力束等方法.对某预应力砼连续梁桥进行综合加固,实践证明,该桥的加固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预测与评估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力学性能,利用混合壳单元建立了T梁有限元计算模型,对T梁从完好状态至破坏状态的力学行为进行了非线性分析。T梁中弯曲预应力钢筋采用组合壳单元模型,应用虚功原理推导了其对组合壳单元刚度矩阵的贡献,梁底平直预应力钢筋采用分层壳单元模型;利用Owen双参数屈服准则和Hinton压碎准则描述混凝土材料非线性特性,采用双折线本构模型模拟钢筋材料。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壳单元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弹性阶段的T梁刚度折减不明显,非线性阶段刚度发生明显折减,跨中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长幅度最大,因此,混合壳单元法对预应力混凝土T梁力学行为分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预应力和混凝土材料对高强度混凝土体外预应力连续梁的力学行为的影响,设计并完成了4片体外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连续梁模型的静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连续梁的裂缝分布和发展规律与无粘结预应力梁相似,采用钢纤维提高负弯矩区的开裂载荷是有效的,而且利用钢纤维增强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裂缝发展并在卸载后使裂缝闭合,普通钢筋对分散裂缝和限制裂缝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16.
尹波 《北方交通》2011,(12):43-45
结合庄盖高速公路四标工程实例,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预制施工工艺,全面总结了从箱梁台座制做、钢筋绑扎、波纹管的定位、支模、混凝土浇注,到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注浆、封锚等全过程施工方法及一些施工注意事项,希望对以后的预制箱梁的施工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据30m跨径预应力砼足尺薄壁箱梁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其在张拉阶段底板沿预应力钢束纵向开裂的原因,对薄壁箱形预应力砼构件,提出在考虑获得所需纵向预应力的同时,应计入泊松效应和预应力钢束对构件变形产生的反向作用力的不利影响,并从工程设计角度建立了分析模型,提出了确定预应力钢束下保护层厚度的建议公式.  相似文献   

18.
A new method for simulation technology of laneway engineering seamless excavation based on 3D geoscience modeling(3DGM)was proposed to overcome the deficiency in current research.The generalized triprism(GTP)data model was used as the basic modeling element in this method.The models of geological body were created by the method of rock pillar body partition(RPBP)modeling.The laneway engineering models were built with component method,while the corresponding triangles in sections were connec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tunnel GTP models.All the GTP models were converted into tetrahedron models based on the smallest vertex identifier(SVID).The simul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laneway engineering seamless excavation c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local hierarchical intersection(LHI)algorithm.The application case showed that the method was fast and effective,and it could meet the needs of design and spatial analysis for mine laneway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9.
The flexural behaviors of continuous fully and partially prestressed steel fiber reinforc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beams are studied by experiment an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ree levels of partial prestress ratio (PPR) are considered, and three pairs of two-span continuous beams with box sections varying in size are designed. The major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study include the PPR and the fiber lo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estress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beam exhibits satisfactory ductility; the influences of steel fiber on the crack behaviors for partially prestressed beams are not as obvious as those for fully prestressed ones; steel fibers can improve the structural stiffness after cracking for fully prestress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beams; the moment redistribution from mid-span to intermediate support in the first stage should be mainly considered in practical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