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公路部门室内常用的确定水泥稳定碎石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的方法是重型击实法,相应测定其技术指标的试件成型方式是静压法。重型击实方法是在室内通过施加;中击荷载对被压材料进行压实,静压法成型试件的方法与静力压路机滚压机理相同。随着重型振动碾压工艺在道路基层施工中的广泛应用.室内重型击实、静压法成型试件试验方法是否能真正模拟现场的施工压实工艺,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通过室内静压法和垂直振动击实试验方法成型试件,研究了级配类型、水泥剂量、养生龄期、压实度和试件成型方式对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骨架密实级配水泥稳定碎石较悬浮密实级配抗压强度提高15%;当水泥剂量4%(质量份数)时,随水泥剂量增大,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呈线性递增;压实度每提高1%,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平均可提升11%;成型方法对试件抗压强度影响显著,振动法成型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较静压法成型试件的抗压强度平均可提升2倍。振动成型法比静压成型法能更好地模拟现场实际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3.
最佳含水量和最佳乳化沥青用量是乳化沥青混合料设计的重要参数.为了比较不同成型方法对这两种设计参数影响,分别采用重型击实和振实成型确定最佳含水量,振实成型确定的最佳含水量为3.4%,重型击实法确定的最佳含水量3.8%.用这两种方法确定的最佳含水量分别制备马歇尔试件和旋转压实法成型试件,确定出最佳乳化沥青含量都为4.0%,说明重型击实和振实成型方法对马歇尔设计方法、旋转压实确定最佳乳化沥青含量具有相同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依托广东省某高速公路,对比了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重型击实和振动击实条件下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及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成型能更好地模拟现场的压实,各项指标均优于重型击实条件下成型的试件;在水泥用量4. 0%下即可满足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要求,通过减少水泥用量,能有效避免温缩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振动压实是道路工程常用的压实方式,但室内试验依然采用击实法确定压实标准、静力压实法成型试件,导致室内试验的压实方式与现场压实状况不一致。对两种成型方法成型的试件的力学性能加以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振动成型的级配碎石路用性能及设计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成型方式,研究对比了级配碎石的物理力学特性。提出了基于振动成型的级配碎石设计指标及设计标准,并应用实体工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振动成型方式与现场碾压方式更为匹配,与重型击实相比,振动法设计的级配碎石最大干密度系统有所提高;CBR、抗变形能力等力学指标明显优于重型击实法设计的级配碎石。实体工程表明,振动成型设计的级配碎石为基层的复合式路面路表弯沉与半刚性基层路表弯沉相当;不需特殊设备,采用改进的施工工艺,现场含水量、级配及压实度均能够达到研究提出的振动成型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7.
基于振动成型的级配碎石路用性能及设计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成型方式,研究对比了级配碎石的物理力学特性。提出了基于振动成型的级配碎石设计指标及设计标准,并应用实体工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振动成型方式与现场碾压方式更为匹配,与重型击实相比,振动法设计的级配碎石最大干密度系统有所提高;CBR、抗变形能力等力学指标明显优于重型击实法设计的级配碎石。实体工程表明,振动成型设计的级配碎石为基层的复合式路面路表弯沉与半刚性基层路表弯沉相当;不需特殊设备,采用改进的施工工艺,现场含水量、级配及压实度均能够达到研究提出的振动成型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8.
研究振动和击实(静压)成型方法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抗压强度影响,并分析强度差别产生的原因,试验中应用振动成型仪对水泥稳定碎石进行振动成型,养生7 d后测定抗压强度,并与静压成型试件的性能进行比较,试验表明振动成型水稳碎石的抗压强度与静压成型具有线性关系,基于压实度相同原则,振动成型方法的抗压强度大于静压成型的80%左右,而若在密度相同的前提下,振动成型方法的抗压强度大于静压成型的60%左右,其中60%的强度增加量源在于骨架的嵌挤作用,给出了两种成型方法抗压强度的转换关系,基于强度等效原则,采用振动成型方法设计基层材料可节约水泥2%~3%,按级配类型回归曲线的斜率和截距表明,振动的成型在用于基层材料为无机结合料时,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基层的密度,还可以提高级配的结构性,进而充分发挥出无机结合料的级配效应。  相似文献   

9.
结合现有压路机压实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泥稳定碎石室内振动成型仪振动频率、振幅、振动时间、配重等振动参数;采用采用逐级填充理论设计了水泥稳定碎石嵌挤密实级配,对比振动成型和静压成型方式下的不同龄期、不同水泥剂量下水泥稳定碎石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振动成型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远大于静压法成型的试件.  相似文献   

10.
碎石土路基由于颗粒粒径及级配组成的差异,导致传统路基质量控制方法不再完全适用。通过试验对比重型击实法和振动击实法,结果表明:振动击实法在碎石土最大干密度确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确定振动击实法的最佳振动参数为振动时间120 s、振动频率30 Hz。同时,对碎石土材料进行室内配比,采用振动击实的方法拟合出含石率与最大干密度的回归曲线,作为压实度检测时最大干密度的重要参数。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提出在施工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工艺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辅助沉降法作为控制碎石土路基施工质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戈壁地区圆砾土、卵石土地层,采用重锤夯实、冲击碾压、重型碾压三种方法分段加固.通过对地基系数K30、孔隙率、重型动力触探进行试验,将试验结果对比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分析得出:冲击碾压和重型碾压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施工进度快的显著特点,建议在施工中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2.
沥青混合料试件振动成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马歇尔击实(MC)方法成型的试件研究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然而现场普遍采用振碾方式压实沥青混合料,致使MC试件工程性质与路面心样的相关性较差.为此,提出了沥青混合料试件振动成型(VC)方法并验证了其可靠性.结果表明:VC试件力学强度与心样的相关性平均高达93%,而MC试件不足70%;VC试件密度比MC试件提高了约2%,而压实度提高1%,混合料力学性能至少提高8.2%(ATB-30)或15%(AC-20).证明VC方法比MC方法更适合用于评价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强夯法处理地基具有设备简单、施工便捷、适用范围广、节省材料、工期短等优点,在今后的工程施工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典型实验段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对标准击实试验中出现问题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5.
强夯再压实技术在渝邻路高填方路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重庆渝邻高速公路常见的泥岩、砂岩和页岩土石混填路堤为研究对象,通过强夯试验研究确定强夯再压实的夯击参数及质量控制标准,用以指导渝邻路高填方路堤的施工并达到预期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渝邻高速公路常见的泥岩、砂岩和页岩土石混填路堤为研究对象,通过强夯试验研究确定强夯再压实的夯击参数及质量控制标准,用以指导渝邻路高填方路堤的施工并达到预期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利用现有试验方法评价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过程中,试验条件与路面实际的工作条件明显不同,因此试验结果与使用效果存在很大的偏差。而用试件饱水煮沸后的劈裂强度来评价其抵抗水损害的能力,操作简便、作用效果明显、准确度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商业区单向交通网络适应性评价具有“多决策变量”、“多准则”、“不确定性”及“群体决策”的特性。根据单向交通的基本理论,对整个商业区单向交通网络适应性的评价,应包括其对交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的评价。根据研究对象的现状,确定影响其适应性的各类因素,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指标,并构建层次分析图。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城市商业区的单向交通网络适应性进行量化的评价,为以后进一步的设置与评价区域性的单向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泡沫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研究主要包括沥青的发泡、集料级配的确定、拌合用水量和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泡沫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步骤。通过原材料的性能分析和筛分通过率确定集料配比,采用重型击实试验和劈裂试验分别确定拌合用水量和最佳沥青用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防治高速公路边坡坡面滚石破坏,建立了滚石运动自由飞落分析模型,计算了滚石落地后的水平运动距离,由能量守恒定律推导了滚石在防护栏处的撞击能,并由撞击能确定合理的防护方式.计算结果表明:滚石撞击坡面后的水平运动距离(2.156 m)小于撞击点到公路路缘的水平距离(2.820 m),滚石飞落至地面的撞击能为132 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