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QP30升降平台车是一种全液压控制的特殊用途车,用交流电动机作动力输出,带动叉车专用齿轮泵提供液压能,利用叉车专用换向阀控制四组叉车门架系统实现升降作业,行走部分采用大扭矩液压马达驱动,并利用叉车倾斜油缸实现四轮同步转向。目前该车主要供车辆经销商和会展中心使用。  相似文献   

2.
郭义 《叉车技术》2005,(1):35-35
本发明是一种新型叉车行走调速装置。现有平衡重式叉车的静压驱动系统采用的闭式液压回路,无法与转向系统、工作装置共泵供油;普通开式液压回路须配备大功率原动机,造成原动机输出功率的浪费。本发明包括变量泵和通过换向阀与之连通的双速液压马达,其特征是液压泵的出油口连接高、低压伺服调压阀的进油口,高、低压伺服调压阀的工作油口连接用于调节变量泵排量的变量油缸的进油腔;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面力学理论和液压传动理论,对采用不同同步方式的单泵多马达液压行走系统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行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比了行走系统的牵引力、速度和传动效率。结果表明:在单泵多马达液压行走系统同步方式中,电子防滑技术的性能优于同步分流和自有分流技术。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面力学理论和液压传动理论,对采用不同同步方式的单泵多马达液压行走系统的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行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比了行走系统的牵引力、速度和传动效率。结果表明:单泵多马达液压行走系统同步方式中,电子防滑技术的性能优于同步分流和自由分流技术。  相似文献   

5.
工程机械底盘液压驱动装置性能分析(1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2液压驱动车辆的制动装置 9.2.1影响车辆液压制动的因素 行走车辆的闭式液压驱动系统在回路的进、出口两端都可以输出功率.在标准的车辆行驶过程中,功率传输有牵引和制动两种模式.牵引工况下,能量由发动机输出,经泵、马达,然后经过车轮或履带最终传至地面.制动工况下的功率传输与牵引相反.所有行走车辆闭式液压系统均会受到牵引和制动模式的影响.当行走车辆迅速减速或下坡滑行时制动模式经常出现,这种工况常称为动刹车或下坡刹车.  相似文献   

6.
静液压驱动风扇冷却系统的设计,解决了叉车的过冷和过热问题。采用传感器分别监测各冷却介质的温度并作为控制器的输入信号,根据各温度的高低,控制器按照预先设定的控制模式,调整电磁比例溢流阀的溢流量改变马达的流量和压力,调节马达的转速从而改变风扇转速,使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液压系统始终都在最佳温度下工作,工作更可靠,更节能,布局更灵活,噪音更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1 故障现象笔者单位有 2台宝马BW 2 19D 2型液压振动压路机在使用中先后出现了下列故障 :在进行压实作业过程中突然停顿下来 ,不能前后行走 ,但液压振动却仍然有效。2 故障分析宝马BW 2 19D 2型采用全液压传动方式 ,因此它的振动和行走两大功能由振动柱塞泵和行走柱塞泵提供液压力。根据当时故障的突发性和现场观察 ,即在它突然停止行走之前无任何故障先兆 ,同时也没有任何异响 ,因此可初步确定是行走液压系统出现了故障。进行液压测试后发现两行走液压马达进口无压力 ,行走柱塞泵出口也无压力 ,因此可认定行走部分液压系统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波 《重型汽车》2009,(2):38-40
液压传动是用液体作为工作介质来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传动方式。液压系统利用液压泵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为液体的压力能,通过液体压力能的变化来传递能量,经过各种控制阀和管路的传递,借助于液压执行元件(缸或马达)把液体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驱动工作机构,实现直线往复运动和回转运动。现代专用汽车几乎都采用了液压系统,并且与电子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结合,成为现代专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电动叉车行走机构的静液压系统一般采用闭式回路,但在有些情况下,采用开式液压系统更便于系统的配置。采用单泵驱动多个执行机构及双级变量泵和双级定量马达配置的开式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各执行机构动作协调、能耗低、行走系统调速范围宽等特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8工程机械底盘液压驱动方式及特点 近年来,随着液压元件、液压驱动装置及控制方式的多样化和完善,液压传动在工程机械行走驱动中的应用迅速普及,一些特种作业机械、路面机械、压实机械几乎全为液压行走驱动,即使传统的液力机械传动领域如推土机、装载机等也开始普及.  相似文献   

11.
9行走车辆的辅助装置与回路 行走车辆除了必须具有基本的负荷驱动装置完成正常的调速、牵引工作外,还必须具有一些辅助装置与回路,以实现车辆的特殊功能.这些装置与回路有些为行走车辆所特有,如同步、限速、制动装置与回路,有必要进行讨论:有些为普通液压传动所共有,如补油、过滤装置与回路,但车辆传动有自身新要求,也拟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小吨位叉车的转向系统按其转向动力的不同,有机械转向(即只靠驾驶员的臂力转向)、液压助力转向(用液压缸推动转向摇板)和全液压转向系统三种形式。全液压传动叉车,靠装在转向轮上的液压马达实现转向。1机械转向系统的调整与维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压路机行走驱动形式分液压驱动和机械驱动2种。液压行走驱动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容易实现压路机双驱动(全轮驱动),能充分发挥压路机的施工效率,但是其液压驱动系统生产成本较高,整机价格也高;机械行走驱动的优点是成本低,相同吨位机械式行走驱动压路机的价格仅是液压行走驱动压路机的60%左右,但是由于其不是双驱动(全轮驱动),施工效率低,压实质量难保证,燃油消耗大。  相似文献   

14.
1郾3几种单马达液压减速驱动装置的性能比较上节对低速、中速、高速液压驱动装置分别进行讨论,为了更清楚它们之间的性能差异,就启动能力低速稳定性、传动效率、扭矩及转速性能、安装尺寸、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也是上节内容的总结。(1)传动效率等效排量相同的各种液压驱动装置在同等工作件下进行的效率比较试验资料不多,图20是POCLA公司提供的内曲线低速大扭矩马达与高速马达减速动装置的总效率对比图;图20(a)为S18鄄2C内曲线低马达,排量1747mL/r,背压1MPa,油温50℃;图20(b)高速马达装置,马达排量为58mL/r,等效排量为56mL/r,背压为1MPa,…  相似文献   

15.
一个船体分段运输车行走液压驱动控制系统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力平板运输车是造船厂钢结构船体分段在工序之间转运的主要设备,介绍了动力平板运输车行走液压系统,分析了基于DA控制阀的恒功率调节液压伺服系统及电液比例阀液压控制变量马达的工作原理,阐述了车辆在不同工况下行驶时,整车调速控制、差速控制及差力控制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功率分流液压调速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通过其调速特性分析了系统在保持液力传动传统优势的同时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的特点。相比于由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组成的普通液压调速系统,功率分流液压调速系统有效的利用了液压传动与齿轮传动的优点,在传递大功率时可以保持较高的传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冲击破碎机理和动力学分析,设计一种高效率的旋转式液气压混合冲击破碎机械,重点设计冲击钎杆及其安装机构、驱动钎杆旋转的液压马达机构、撞击钎杆的液气压混合活塞往复机构,以解决钎杆与马达旋转轴及活塞杆同轴定位问题;同时设计了简单高效的液气压缸一体化活塞往复撞击的机构;提出钎杆与马达输出轴同步旋转冲击系统的解决方案,以及液压活塞和气压活塞同步驱动撞击钎杆产生往复冲击运动的技术方法,并给出工作原理图和装配关系图。该机械创新实现了钎杆冲击时既产生轴向冲击力又产生径向离心力的合成冲击效果,破碎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从行走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行走液压系统的闭式回路、液压行走变速系统、电气系统等部分对Super1800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行走液压系统工作原理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此类设备的检查与维修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BW2 14D压路机振动液压系统主要包括油箱、转向 /补油泵、振动泵、振动马达、电磁换向阀、细滤器及连接油管 ,见图 1。此液压系统为闭式回路系统。振动泵泵出液压油直接驱动振动马达 ,振动泵由电磁阀来控制。转向 /补油泵泵出的液压油除供给转向机构外 ,有一路油经压图 1  BW2 1 4 D振动压路机振动液压系统图力补偿阀 ,再经电磁阀的控制到振动泵的调节器控制腔 ,使控制活塞移动以改变振动泵的液流方向或流量 ,从而改变振动幅度或振动频率 ;另一路则当主回路中低压端缺油时 ,通过补油单向阀给回路补油 ,补油压力由补油压力阀调定 (2 .2 M…  相似文献   

20.
8.2.2.3四轮串、并联驱动方式 这是一种利用定量马达减速驱动装置组成串、并联油路来进行速度变换的驱动方式.这种驱动方式特点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结构形式为四马达排量相等,四车轮相同,类似于四轮对称驱动方式,差异只是选用定量马达依靠串、并联构成二级档位,高低档之间速比为2:1.这种串、并联驱动方式适合于作业工况和行驶工况差别明显的非牵引车辆或小功率牵引车辆,一档用于作业,二档用于行驶,性能基本上与两级变量马达装置组成的四轮对称驱动方式相同.图41和图42显示了2种回路形式的四轮串、并联驱动方式工作原理图(图中仅表示了车辆一个桥上的左、右侧两马达,同一侧前后两马达始终为并联关系),这是一种单泵四马达系统,为了提高二档牵引力和速度,多选用高压力、高转速的中速马达减速驱动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